后 记

后 记

每次写到一本书的结尾,我都会将书稿重新翻看。很惭愧的是,给读者所能带来的东西不多,有些个人想法甚至存在误导思想之嫌,但我舍不得删去。就像我做班主任老师,每届学生毕业离去后,我都会将教室中属于班级记忆的物件一一收好。很多破旧的物件都是带有温度的,那些能够见证我和一批孩子成长的物件,我又如何舍得丢弃呢?

时间一久,那些旧物积累繁多,我便也头顶“邋遢、繁乱”之名,乐此不疲地继续收藏着。如同今日的文字,每翻看,都在脑海浮现一段记忆,有我生活中的惬意与满足,也有工作中的成败得失,更能真实地给自己留下深浅脚印。

作家韩寒曾经说过:“英雄都是一个人,只有喽啰才扎堆。”我也需要孤独的空间和时间,并且认为自己的孤独是伴随着灵感在生活和工作中的某些时刻闪动出现的,并不属于韩寒所讲的“英雄”。但是文字却总会让我收获快乐,于是工作之余关门掩窗,让自己安静下来去做喜欢的事,虽然占用了生活,但那就是我的生活。

这本书中大多数的文字都诞生在我支教的日子里,那里虽然偏远,但距离却产生了很多回望的灵感。在这里,守望那里,待到支教结束后,我仍可以在那里,守望这里,我很珍惜这段难忘的岁月。

成书之时,感恩的情绪也随之涌来。我要感谢我的家人和学校,工作的历练让我有了可写之文,家庭的支持让我有了可表之情。还要感谢为我辛苦撰写序言的付丽旻老师和孙宏老师,同前辈交往和学习之路始终在我的脚下,前辈的鼓励和赞许也永远是我前行的动力。感谢为我题写书名的鱼晓东兄长,多年的结交与不计代价的支持,才能让这本书以更好的面目示人。

我会继续写下去的。

是为后记。

郭浩于己亥初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