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星期天现象”

也谈“星期天现象”

春暖花开,周末踏青,家人团聚,其乐融融。但一到周日的晚上,只要家里有上学的孩子,大多数家庭都会在焦躁中度过。积攒的作业——课外的、课内的,孩子忙于应付,家长忙着检查、签字。更有甚者,批评孩子的无计划性,脾气越发越大,于是一家人在不愉快中迎来了新的一周。

周一,在学校里,老师因为学生作业质量不佳而大发雷霆。甚至在周一的教室里,也总能看到未完成作业的孩子群起林立,家长被请来学校,游走在各个老师的办公室解释、赔情。这样的周一是忙碌的,也是寻常的。这是在各阶段教育中的“星期一现象”。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老师如此批评家长,家长如此批评学生。道理没错,可怜的学生也只能低头认错,悔而改之。于是再到周末,踏青也不去了,聚会也不去了,家中弥漫着作业的“硝烟”,少了许多交流和快乐。很多学生甚至开始害怕周末,害怕周一,每天都在“预则立”。不得不说,这是怪现象,是教育的遗憾,却也是普遍存在的事实。老师和家长的叫苦不迭与批评,都落在了学生身上。学生沉入作业的海洋,便渐失兴致,什么情操、情怀、热爱,统统弃于一边。越沉没就越痛恨,越痛恨就越想反抗,于是“星期一现象”成了怪圈轮回。每个人都在叹息,却都没有真正改变。谁能帮助这些学生?这样的教育会结出什么样的果实?我们都在这个问题上奔忙着。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是每个层级的事情,决不能单一地落在学生的肩头。从学校的角度出发,老师们因为觉得周末的学习时间长,就大量布置作业,这本身就是不合理的。如果不能站在学生的角度换位思考,而始终站在发号施令者的角度去布置任务,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难道不能把作业量平均化吗?”“当然能!”“为什么不去做呢?”“为了学生好!”我总觉得这种观点害人不浅。“星期天现象”的源头正是老师,如果“预则立”不能从老师做起,那学生的周末依旧“苦海无边”。

许多家长对孩子的监督也是无计划性的,甚至是依据自己的心情的。心情好了就多问多查,心情不好便不闻不问;周末时放宽要求,星期天晚上又歇斯底里。外面的世界已然变得浮躁,成人对孩子的教育又是如此盲目,言传身教的效率又怎能提升呢?于是开始苦恼和抱怨,苦恼孩子的问题,抱怨老师的问题,将自己变成了家校矛盾的一部分——先制造矛盾,然后成为受害者。

其实,正是我们对待教育的习惯和不平和的心态促使了“星期天现象”的发生。孩子需要在教育中形成习惯,家长又何尝不是?计划性和执行性应当是统一的。理智看待孩子的作业,帮助孩子合理分配精力,有效地监督,哪一样都需要走在形成习惯的路上。用平和的心去对待孩子成长中的问题,积极地同学生和老师沟通。在“有计划”的前提下,我们依然可以享受周末的家庭欢乐。可目前的事实是我们没有去思考这些问题,而是单方面地简单粗暴了。

我也深陷于“星期天现象”。无论是作为老师还是作为家长,我也曾叫苦不迭。静下心来去想,如果从学校到家庭都能够合理规划学生的作业,让孩子的精力能够合理分配,这样的现象或许就不复存在了。

让孩子成为孩子,不能是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