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风吹浪打——中国第一艘弹道导弹潜艇

不管风吹浪打——中国第一艘弹道导弹潜艇

1959年2月4日,中苏两国签订了《关于苏联政府给予中国海军制造舰艇方面新技术援助的协定》,简称“二四协定”。根据协定,苏联将其在1957年设计的、正在建造的、尚未服役的最新产品629型常规动力弹道导弹潜艇有偿转让给中国制造(在我国代号是6631型),全部设计图纸和主要材料、设备均由苏联提供,并派出技术专家来指导建造工作

1960年初,6631型常规动力弹道导弹潜艇原定由渤海造船厂建造,因为正处在兴建中的渤海造船厂尚未形成生产能力,短期内不具备开工建造的条件,便转而建议由江南造船厂承造。但该厂当时也有困难,工程短期内无法上马。

该型艇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潜艇,代表着苏联的顶级技术水平,它的建成能极大提升我国海军的作战能力,同时也能整体提高我国舰船建造的技术能力。在这种形势下,面对历史的机遇和挑战,大船集团经科学计算和详细论证,主动请缨,申请承担6631型常规动力弹道导弹潜艇的建造任务。1960年2月27日,第一机械工业部正式下文批准,并传达贺龙元帅的指示,同意大船集团承担起建造中国第一艘6631型常规动力弹道导弹潜艇的历史重任。

1960年4月1日,该艇正式开工建造。正当设备、仪器、图纸等生产资料陆续抵连,工厂上下满腔热情地进行产品试制工作时,中苏两国关系急剧恶化。1960年7月16日,苏联单方面撕毁合同,宣布停止援华项目,并撤走全部专家。该型艇的建造工作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前途变得迷茫起来。

该型艇是苏联于20世纪50年代末设计的产品,我国是第一次建造这样大型的带有弹道导弹发射装置的潜艇,根本没有经验。虽然苏联提供了一定的图纸资料,但是残缺不全,尤其是工艺方面的资料一份也没有。因此,面对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此时,根据贺龙元帅关于“通过引进产品试制,不仅要出合格的产品,而且要出人才,要出经验”的指示精神,工厂坚定了不能因苏联撤走专家而影响建造任务的决心,决定要彻底丢掉依赖思想,丢掉拐棍,振奋精神,迎难而上。为此,工厂立即着手分析、整理和鉴别原有的技术资料,结合实际情况确定了焊接、探伤、热处理、装配等144项关键技术;分批次派遣人员随潜艇部队出海,了解潜艇的航行、下潜、上浮等技术性能及设备运用,获取对潜艇的直观感受;组织有关人员赴江南造船厂学习常规潜艇的施工经验。通过这些有效的手段,工厂从零开始,逐步消化,为顺利建造创造了有利条件。

1962年10月,该型艇的核心技术项目导弹发射筒安装完工,这标志着中国掌握了弹艇结合这一技术,突破了技术瓶颈,朝着胜利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1964年7月1日,中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邓小平,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等视察参观了正在建造中的潜艇。邓小平指示:造船也要搞通用化、标准化;要讲究经济,产品的质量要好,造价要便宜;要降低成本,要搞先进工艺;要很好地总结经验。

1964年9月20日,6631型常规动力弹道导弹潜艇采用6组浮筒全封闭的下水方案安全下水。1966年3月17日,航海试验开始。经过多达15次的航海试验(6次下潜试验),该型艇的建造质量与各项战术技术性能基本符合设计要求,完全具备了交付条件。

1966年8月30日,大船集团建造的6631型大洋级常规动力弹道导弹潜艇竣工,正式交付海军使用。这是中国建造的第一艘常规动力弹道导弹潜艇,为我国弹道导弹潜艇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为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的成功建造指明了方向。

中国第一艘6631型大洋级常规动力弹道导弹潜艇

6631型大洋级常规动力弹道导弹潜艇

6631型大洋级常规动力弹道导弹潜艇历时6年多坎坷建造成功,使中国海军拥有了第一艘大洋级常规动力弹道导弹潜艇。这是大船人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丢掉拐棍、勇于探索、自力更生的创举,是智慧和艰苦奋斗的结晶。它的成功建造,培养了一批能打硬仗的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造就了一支吃苦耐劳的工人队伍,积累了军工生产的丰富经验,为今后中国自行设计建造核动力导弹潜艇和大型水面战斗舰艇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向世人证明,大船集团拥有建造高难度战舰的决心和能力。

从1968年6月到1982年4月,大船集团持续对该艇实施了两次改建工程,以实现其水下发射导弹的功能。1982年10月13日,该艇在水下成功地发射了“巨浪一号”遥测弹,开创了我国潜艇水下发射导弹的历史。从此,我国军队具备了全方位、立体化的洲际核打击能力,极大地加强了国防现代化水平。1985年,“‘巨浪一号’固体潜地战略武器及潜艇水下发射”荣获国家级科技进步特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