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圆一梦——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

百年圆一梦——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

早在北洋政府时期,一艘商船经奉系海军改造,拥有了搭载一两架水上飞机的功能,这就是被称为“飞机母舰”的“镇海号”。虽然这艘军舰不是现代意义的航空母舰,但对当时处于分裂对峙状态、舰载航空力量刚刚萌芽的中国来说,这艘军舰就承载着国人的“航母梦”。

自“二战”以后,航空母舰就成为最具有效打击手段的军舰,拥有航空母舰既是海军核心作战能力的体现,也是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自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海军已经开始关注世界海军强国航空母舰的发展及应用,思考航母的研制、建造问题。在此后的几十年里也一直通过积极论证和技术探索,为“航母梦”的实现提供了理论、技术及人才储备,为“辽宁”舰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1年苏联解体,“瓦良格号”航母建造停工。1995年,乌克兰政府决定将“瓦良格号”交给黑海造船厂处置。船厂组织人员把当时可拆卸的设备基本拆卸下船,“瓦良格号”几乎变成了空壳。数年后,“瓦良格号”开启了中国之旅。

2001年11月,“瓦良格号”在途经土耳其博斯普鲁斯海峡时遇阻,大船集团临危受命,组织人员登舰安装导航及通信设备。漂泊502天,“瓦良格号”终于踏上中国之旅。在之后的123天里,它先后穿越达达尼尔海峡、地中海、大西洋,绕过好望角,进入印度洋,穿越马六甲海峡,被拖行1.52万海里,于2002年3月3日到达大船集团。

由于长期被搁置及人为破坏,“瓦良格号”从内到外一片狼藉,而要把一个锈迹斑斑的钢铁空壳建造成一艘灵动的战舰,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这无疑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面对参研单位多、系统及设备接口多、技术复杂、施工难度大等诸多不利因素,大船集团为确保工程顺利实施,想方设法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根据航母建造的特点,在保障条件上新建航母专用船坞、系泊码头,配备大型起重机;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完善军工研发设计、专业技术管理、生产施工三支队伍的配置,形成航母建造专业团队;在管理体系上,借鉴民船先进管理模式,组建航母工程项目组,形成航母建造管理体系。航母建造的困难在于续建与新研并行,没有现成经验可借鉴,工程组织管理便成为重中之重。为此,大船集团加大工程策划力度,建章立制,规范管理。

进入2009年,航母已具备全面安装调试施工条件。3月13日,大船集团与海军签订工程总承包合同,按照2010年会战年、2011年决战年、2012年决胜年的总体部署,保障建造工程全面提速。

2010年,大船集团全面掀起攻坚会战高潮,每天上舰施工人员达3000余人。

2011年,工程进入决战年,为尽早摸清动力系统的状态,大船集团大胆提出提前4个月先期进行摸底试验,这相当于要在80天内完成半年的施工量。在巨大的压力和挑战面前,大船集团不惜一切代价,发起总动员,全体施工人员昼夜奋战,工程施工连连告捷。

2011年8月10日,承载着国人几十年梦想的中国第一艘航母撩开面纱,缓缓驶出大连造船厂码头,开始首次动力航行试验,8月10日至14日顺利完成海上摸底试验。试验证明,动力系统运行平稳,相关分析和设备经受住了检验。

2012年是工程决胜年,航母出航频率高,周期长,任务重。大船集团坚持9月底交舰目标不动摇,周密部署,精心指挥,保证航行试验高效运行。

2012年5月7日,检验航母战斗力的作战系统和航保系统航海试验全面展开。大船集团协调近百家配套单位,以作战、航保系统满足舰载机上舰需要为航行试验重点,全天候保障系统安全和试验操作成功。

“辽宁”舰主要技术参数

数据来源:维基百科

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

正在施工中的“辽宁”舰

2012年9月25日,中国第一艘航母从大船集团启航,正式交付海军,深蓝梦想变成现实。经中央军委批准,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被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辽宁”舰,舷号为16。“辽宁”舰的交接入列填补了中国海军远洋作战能力的空白,是中国海军从近海防御向远海防卫转变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也圆了国人的百年“航母梦”。

2012年11月23日,航母顺利实现舰载机成功起降。当“飞鲨”战鹰呼啸腾空又稳稳降落甲板的时候,大船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辽宁”舰建造历时8年时间,在边研制、边建造的情况下,大船集团继承和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拼搏、特别能奉献”的老军工精神,在航母建造中形成和历练了“忠诚使命、报国强军”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遵循规律、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拼搏精神、“团结奋斗、同舟共济”的协作精神。施工过程中,为了赶工期,大船人头顶星星上舰,身披月光下船,全身心投入建造中。夏季舱室温度高达60多度,他们在狭小的舱室里爬来爬去,汗水湿透全身,甚至中暑倒下。大船人用“爱国、创新、科学、拼搏、协作”的航母精神,书写了中国军工史上的传奇。

航空母舰实现舰载机成功起降

“辽宁”舰甲板

“瓦良格号”(“辽宁”舰)大事记

1983年,苏联军方做出建造1143.6型航母(工厂编号106)的决定,建造工作由乌克兰黑海造船厂进行。这也是苏联唯一可以建造航母的工厂。

1985年12月6日,106号航母开始铺设龙骨。

1988年11月25日,106号航母下水,此时该舰名为“里加号”。

1990年6月19日,“里加号”改名为“瓦良格号”。

1992年1月,该舰正式停工,完成度为67%。

1993年,这是“瓦良格号”原计划的服役时间,但此时该舰停在黑海造船厂,成了乌克兰的包袱,

1998年,澳门创律公司以2000万美元的价格买下“瓦良格号”。

2000年6月14日,“瓦良格号”被拖船拖离尼古拉耶夫市黑海造船厂,开始驶向中国的航程。抵达博斯普鲁斯海峡后,行程受阻,土耳其政府担心该舰没有动力,会影响海峡航运安全。

2001年9月,中国政府与土耳其政府就“瓦良格号”通过海峡问题进行磋商,以全面安全承诺和巨额保证金换取了后者的同意。

2001年11月1日,“瓦良格号”被拖带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进入地中海。埃及政府不同意该舰通过苏伊士运河,于是“瓦良格号”只能穿过直布罗陀海峡绕行非洲,经好望角进入印度洋。

2002年2月20日,“瓦良格号”进入中国领海。

2002年3月3日,“瓦良格号”抵达大连。同日,引进该舰的澳门创律公司博彩营业许可证因过期被吊销。

2005年4月26日,“瓦良格号”进入大船集团第一工场30万吨船坞进行整修。

2005年8月初,“瓦良格号”出坞下水,船体喷涂中国海军的浅灰色油漆。

2009年4月27日,“瓦良格号”进入大船集团第三区30万吨船坞。

2009年5月底,“瓦良格号”艏部的苏联海军航空兵徽章被拆除,舷侧的俄文舰名也被铲去。

2009年8月21日,“瓦良格号”的舰岛改造作业正式开始。

2009年10月初,“瓦良格号”舰岛上出现了相控阵雷达的安装基座。

2009年12月4日,“瓦良格号”的舰岛上开始吊装塔状桅杆。

2010年3月19日,“瓦良格号”被拖往大船集团30万吨南舾装码头。

2010年5月30日,“瓦良格号”汽轮机组的锅炉开始点火吹管。

2011年7月27日,中国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宣布“瓦良格号”正在接受改造,“建造航母十分复杂,目前我们正在利用一艘废旧的航母平台进行改造,用于科研试验和训练”。

夜幕下的“辽宁”舰

2011年8月10日至2012年8月30日,完成改造的航母平台先后进行10次海试。

2012年9月3日,航母平台开始涂刷舷号,其舷号为16。

2012年9月25日,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正式交付海军,胡锦涛、温家宝等中央领导出席交接入列仪式,并登舰视察。

2012年11月25日,中国媒体首次报道了歼-15舰载机成功在航母上起降的消息。

2013年2月27日,“辽宁”舰首次抵达青岛航母军港。

2018年4月12日,“辽宁”舰参加中央军委在南海海域举行的新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海上阅兵。

在海上航行的“辽宁”舰

入列海军的“辽宁”舰

2018年,“辽宁”舰参加新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海上阅兵

“辽宁”舰航行在受阅舰艇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