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海波平——续建最大型远洋综合补给舰

但愿海波平——续建最大型远洋综合补给舰

905型综合补给舰原是根据苏联海军的订货,由乌克兰“绿宝石”设计局设计,于1990年在乌克兰赫尔松船厂开工建造的补给舰。该舰用于向航母及其编队进行远洋补给,可以补给柴油、重油、航空燃料、4种滑油以及饮用水和锅炉水;油水的存贮量近2万吨;此外还设有11个食品贮存舱,可装食品约150吨;设有备品、供应品贮存舱和弹药舱,可少量补给弹药,干货贮存量总计400吨。该舰设计的排水量是当时我国海军现役军船中最大的,具有横向、纵向、靠帮补给手段,航行中可对各种水面舰艇进行横、纵向干货与液货补给及舰载直升机垂直补给。其补给手段齐全,补给性能强,高自动化程度代表着当时的世界顶尖水平。

苏联解体后,苏联海军弃船停工,当时该舰约完成68%的工作量。中国海军于1992年11月6日与赫尔松船厂签订购买合同,1993年5月1日将舰船拖航到大船集团码头。同年11月28日,大船集团正式承接续建任务。

在购舰时,乌方统计的完工率达68%,但续建过程中要做部分中国化修改,其实际工作量绝不止32%。特别是乌方不承担任何的售后服务和义务,更增加了续建工作的难度。此外,续建4万吨的大型远洋综合补给舰在中国尚属首次,且该舰大而复杂,技术问题繁多,配套设备专用性很强,工作量巨大,仅续建工作的图纸就相当于同吨位船只的2倍以上。续建工作既不同于造新船,也不同于修船,在周期很短的情况下,其难度远远超过了人们预先的估计,甚至比新建舰船更难。

大船集团全体参建员工直面困难,在对原苏联技术工艺消化吸收的基础上,攻克了俄制补给装置与中国现有舰船接收装置的匹配,设备国产化配套,自动化系统的恢复,补给门架的安装,伸缩机库及其附属设备、装置、系统的调试,主机的固定及系泊试验等关键技术,解决了随船带来的设备补齐调试、船体结构水下补充施工、舱柜水下密性试验等重大难题。

1995年12月20日,大船集团为海军续建的905型大型远洋综合补给舰完工。1996年5月8日,命名为南运953号“南仓”舰,正式加入海军舰艇序列。2002年,舷号改为885,舰名变更为“青海湖”舰。

该舰是我国海军当时拥有的吨位最大的、达到20世纪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军用辅助船舶,被誉为“海军第一船”。该舰的成功续建,为海军提供了一条优质的现代化舰船,填补了国内空白,提高了海军的后勤保障能力和战斗力;同时,使大船集团对几十年来苏联舰船的设计、建造技术有了充分认识,积累了大量的续建设计、建造的经验,开创了“修造结合”的先例。该舰也提供了一个续建的成功范例,事实证明,国产航母“辽宁”舰的成功续建正是良好地借鉴了这次宝贵的经验。

最大型远洋综合补给舰南运953号“南仓”舰

南运953号“南仓”舰航行中

1995年10月5日至16日,该舰赴青岛参加海军“神威—95”新装备演习,受到了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的好评。

1997年2月至5月,该舰与112号“哈尔滨”舰、166号“珠海”舰等组成编队,出访美国、墨西哥、秘鲁和智利4国5港,航程2.4万海里。该舰对编队舰艇补给92次,保障了中国海军舰艇编队历史上首次环太平洋和首次访问美洲进行洲际远航的成功。

“青海湖”舰主要技术参数

数据来源:东海舰队发布

2002年,南运953号“南仓”舰改名为885号“青海湖”舰

对167号“深圳”舰实施补给

对107号“银川”舰实施补给

1998年4月9日至5月27日,该舰与驱逐舰113号“青岛”舰、训练舰82号“世昌”舰等组成编队前往新西兰、澳大利亚、菲律宾进行访问,并参加菲律宾独立100周年庆典活动。此次出访是中国海军军舰第一次访问大洋洲国家,航行历时48天,总航程1.3万多海里,其间穿越了太平洋11个海区6个海峡。

2013年9月3日,应智利、巴西、阿根廷3国海军邀请,该舰与中国海军南海舰队导弹驱逐舰“兰州”舰、导弹护卫舰“柳州”舰组成出访编队,从海南三亚某军港起航。此次出访,编队横跨太平洋,航经麦哲伦海峡,驶入大西洋,先后抵达智利瓦尔帕莱索、巴西里约热内卢和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进行友好访问,并技术停靠法属波利尼西亚帕皮提港。其中,阿根廷为中国海军军舰首次出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