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向洋看世界——承前启后的“神州第一舰”

冷眼向洋看世界——承前启后的“神州第一舰”

20世纪90年代,世界先进水面战斗舰艇的发展给中国海军的发展以宝贵的启示。为了加快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步伐,实现海军战略转型时期的舰艇建设,中国海军加大力度发展国产新型驱逐舰。在此背景下,大船集团承接了051B型导弹驱逐舰的建造任务。

作为具有代表意义的国产第二代导弹驱逐舰,该舰采用了20世纪90年代国内研制的新技术和新装备。但舰艇的大型化是该舰建造的难点。大船集团为确保建造成功,先期加长了1号船台和船台滑道,改造了止滑器,同时对北坞也进行了扩建。在整个建造过程中,大船集团的军工技改、工装投建项目多达500余项。由于特种钢材低温使用在北方尚属首次,大船集团试验测得数据3000余个,经过反复探索,制定了冷热加工施工工艺,编制了最佳工艺流程,使得特种钢材制造的大型军舰能从南方转移到北方。此项技术填补了国内的空白,也为大船集团实现全天候为海军建造大型军舰奠定了坚实基础。

该舰建成后,定名为“深圳”舰,舷号167。它的成功建造使得国产驱逐舰的排水量突破了6000吨级大关。167号“深圳”舰成为20世纪中国自行研制建造的吨位最大的水面战斗舰艇,标志着大船集团建造大型水面舰艇的综合技术水平得到了长足进步。它的成功入列,使得中国军舰模块化平台技术日臻成熟,标志着中国海军舰艇装备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167号“深圳”舰自服役以来,长期处于高强度使用状态,在战法演练、护航巡逻、宣示主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神州第一舰”名满天下。此外,该舰先后接受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登舰视察,5次出访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共14个国家,又被亲切地誉为“外交明星舰”。

2000年7月5日至9月7日,167号“深圳”舰与同为大船集团建造的“南仓号”综合补给舰组成舰艇编队,访问马来西亚、坦桑尼亚和南非。其间,167号“深圳”舰横跨太平洋、印度洋,绕过好望角进入大西洋,历时62天,航程16200海里,圆满地完成了出访任务。值得一提的是,在郑和生活的年代,中国船队就是沿着南中国海、马六甲海峡以及印度洋的航线到达东非的,此次则是中国海军在数百年后第一次重循郑和下西洋的航线到达非洲大陆。

051B型导弹驱逐舰(旅海级)主要技术参数

20世纪中国自行研制建造的吨位最大的水面战斗舰艇167号“深圳”舰

2001年8月23日,167号“深圳”舰与同为大船集团建造的综合补给舰“丰仓”舰组成舰艇编队,对欧洲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4国首次进行访问。此次航行,中国海军编队第一次通过苏伊士运河,第一次进入地中海,也是第一次访问这4个国家。10月7日,编队在前往意大利途中于大西洋著名风浪区比斯开湾遭遇狂风,最高阵风达12级,浪高10米以上。途中螺旋桨多次露出水面,舰体横摇最高达45度,已经达到这一吨位舰船的承受极限。经过两个昼夜的洗礼,编队最终安全通过了比斯开湾。这一事件成为中国海军在深海大洋航行中的一个值得纪念的里程碑,同时也深深地烙下了大船集团精品工程的光辉印记。

2009年4月至8月,该舰作为编队指挥舰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等任务。

167号“深圳”舰下水仪式

正在执行任务的167号“深圳”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