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汪洋都不见——中国第一艘远洋油水干货补给舰

一片汪洋都不见——中国第一艘远洋油水干货补给舰

随着我国“两弹”试验成功,洲际远程导弹打击能力的提升提上国防建设日程。为向远洋测量船队中的051型导弹驱逐舰实施航行补给,1967年海军开始研制大型远洋油水干货补给船。

由于当时对海上航行补给技术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启动该舰的研制工程时进行了反复的设计论证。1973年,在前期方案设计的基础上,确定由大船集团船舶设计研究所第一设计室主任许步文主持全船的设计工作,厂总工程师郑於俭负责全面设计和建造工作。通过对比前期的方案,研究人员发现原有方案主尺度略大,将导致造价无谓增加、进坞困难现象发生,给国家带来不必要的损失。但是当时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要否定前期的设计方案谈何容易。最终,工厂设计人员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得到设计所所长刘宪宦的支持后,反复计算、论证、校对,使得新方案的主尺度比旧方案短了9.1米,型宽略窄。这样既保证了舰船能够合理进船坞,又满足了新设计任务书的要求,为后续的成功建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该舰的横向补给装置、漂浮式纵向补给装置和垂向补给系统是技术难点,也是该舰的核心工程。在零的基础上,大船人经过奋力攻关,完成了液货和干货横向补给装置的研制工作。

首制舰在建造过程中采用了预舾装和公差造船等先进技术,为确保产品质量,在各道工序中均严格实行了交验制度,焊接工序经X光拍片检查后,合格率达99%以上。1979年12月15日,大船集团设计建造的1.5万吨远洋油水干货补给船首制舰X615号“丰仓”舰完工,后经验收正式交付海军东海舰队服役。该舰是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艘远洋油水干货补给舰。

为确保完成远洋护航任务,大船集团随后又续建了两条同型舰——X575号(即后来的“洪泽湖”舰)和X950号。有了首制舰的建造经验,后续两舰的建造工期大幅缩短,仅用两年就建造成功,分别交付海军北海舰队和南海舰队服役,为我国海军早日驶入远洋立下头功。

综合补给舰X575号

综合补给舰X950号

1.“洪泽湖”舰

“洪泽湖”舰隶属于北海舰队某作战支援舰支队,曾用名“太仓”舰(舷号为北运575),实为718型综合补给舰(北约代号福清级)的二号舰。2002年7月改名为“洪泽湖”舰,舷号881。

中国第一艘远洋油水干货补给舰(福清级)主要技术参数

“洪泽湖”舰曾用名“太仓”舰,舷号为北运575

北运575号舰实施多舰立体补给

改名后的“洪泽湖”舰,舷号为881

该舰服役以来,主要任务是为驱逐舰、护卫舰远航编队实施途中补给。该舰主要为远航编队在途中补给燃油、桶装滑油及淡水、软水和部分冷藏食品;可在复杂海况下进行“两舷三站四向”立体补给;任何装载情况下,都能在12级风力下安全航行,是名副其实的“大洋浮动基地”。

服役以来,“洪泽湖”舰先后10余次赴南沙执行战勤保障任务,多次参加重大演习演练任务,先后访问25个国家。特别是2002年5月至9月,“洪泽湖”舰历时132天,总航行3.3万多海里,出色完成了中国海军首次环球航行任务,创下了中国海军“首次环球航行”“首次通过巴拿马运河”等16个纪录。

2004年3月16日,该舰在黄海海域参加了中法海军首次海上联合演习。3个月后,该舰再次出征,在中英海军首次非传统安全领域联合演习中表现出色。同年10月,在中澳海军首次联合演习中,“洪泽湖”舰再展雄姿。2006年9月,该舰在美国圣迭戈港西北海区与美国海军成功进行了海上联合搜救演习,掀开了中美海军交往史上的崭新一页。

2009年,“洪泽湖”舰历时92个昼夜,跨越69个纬度、169个经度,两次穿越赤道和国际日期变更线,成功出访南美3国,安全航行2.5万多海里,谱写了中国海军舰艇单程航行时间最长、航程最远的历史新篇章。

30多年来,该舰先后荣立集体二等功1次、集体三等功4次,多次受到海军、舰队表彰,被授予“基层建设标兵单位”“先进舰连标兵单位”称号。近年来,该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贴未来海战需求,坚持“远航训练打头阵、高难科目带头练、重大任务当先锋”,多次在中外海军联合演习中出色亮相,被誉为“中华补给第一舰”。

2.“鄱阳湖”舰

“鄱阳湖”舰曾用名“丰仓”舰(舷号为东运615),2002年改舷号为882,舰名变更为“鄱阳湖”舰。

“鄱阳湖”舰曾用名“丰仓”舰,舷号为东运615

改名后的“鄱阳湖”舰,舷号为882

1980年5月18日,中国首次向南太平洋预定海域发射了一枚自行设计制造的远程运载导弹,准确命中目标。为保证远洋测量船等科研船舶对试验进行全程飞行跟踪拍摄,海军派出6艘051型导弹驱逐舰组成远洋特混护航舰队,对科研船舶实施护航警戒。

大船集团建造的106号“西安”舰、107号“银川”舰、108号“西宁”舰组成“580任务”特混编队,跨越赤道进入南太平洋,圆满完成了护航、警戒、落点测量、打捞数据舱等任务;X615号“丰仓”舰、X950号“海仓”舰海上历时35天,航程8818海里,共完成海上补给64舰次,补给总量14500吨。经过实践证明,福清级综合补给舰完全具备大洋深处补给作业能力,极大地提升了水面战斗舰艇的续航力。

1985年11月至1986年1月,“丰仓”舰与两条国产驱逐舰编队穿越马六甲海峡,中国海军第一次驶进印度洋。

“鄱阳湖”舰实施横向补给

3.“海仓”舰

1983年5月16日,由X950号补给舰和Y832号运输船组成了中国海军30多年来第一支远洋航海训练编队,从湛江军港码头解缆起航,搭载着来自各个舰队的153名实习军官,开始了中国海军远洋编队航海训练的处女航。

5月19日6时52分,编队航行至西沙群岛永兴岛锚地抛锚。之后,编队穿过西沙,进入南沙,而后顺南沙西缘,紧靠从广州、香港经南海至马六甲海峡的国际航线向南挺进,航经纳土纳群岛后,编队向东进入赤道无风带,直奔曾母暗沙。5月22日8时16分,伴随着两船同时拉响的悦耳笛鸣,X950号补给舰稳稳地停泊在北纬3°57'7"、东经112°18'7"的地理坐标上。中国海军的航海日志里记下了这一庄严的历史性时刻。

5月25日,编队完成南中国海航程,驶入巴林塘海峡,26日黎明时分进入西太平洋,向第二岛链的重要列岛——日本硫磺岛挺进。5月29日零时23分,编队沿硫磺列岛和小笠原群岛西侧向北航行,17时30分改变航线折转西行,直驶大隅海峡。6月1日傍晚,编队出大隅海峡,入东海直奔舟山海域,并一路南下经台湾海峡于6月14日顺利返回湛江军港。

“海仓号”补给舰

对照地理版图不难发现,这条航行线包含着中国海军舰艇训练编队的“三个首次”:首次抵达祖国海疆最南端的曾母暗沙,首次突破第一岛链并抵达第二岛链,首次环绕第一岛链长航并进出所有重要海峡航道。

编队远洋航行训练历经30天,航行海区南北跨27个纬度,东西越32个经度,总航程6721海里。这是X950号补给舰继随特混编队顺利完成“580任务”后为中国海军在广袤的大洋上创造的又一个辉煌。X950号补给舰作为编队旗舰,再次在中国海军的航海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