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儿何不带吴钩——中国第一代自行设计建造的导弹驱逐舰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我国海军大型舰艇仅装备4艘购于“二战”时期的苏联老式07型雷击舰,无法完成远海作战任务。这时,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统一部署了我国发射洲际运载火箭试验(580任务)和自行研制核动力潜艇(09工程)的战略任务,大船集团紧紧围绕着这两个中心,与设计单位一道打破国外的技术封锁,开始为中国海军装备建设和国防现代化设计、研制、建造各种军用舰船。
开天辟地:051型导弹驱逐舰
1968年12月24日,051型导弹驱逐舰首制舰在工厂投料开工建造。该舰建造伊始,无论是技术力量还是建造经验,都相对匮乏。在巨大的压力和挑战面前,大船人不惜一切代价,全体设计施工人员披星戴月,攻坚克难,对原安装工艺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建造工程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由于051型导弹驱逐舰的电缆、管路与各种机电设备比普通民船多出几倍,而其舱室空间十分狭小,组织施工异常困难。在这种形势下,工厂领导高度重视,组成200余人的专业施工队伍,同时请海军院校代办技术训练班,工厂也多次举办技术培训班,先后对准备参加建造工作的140余名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进行了三四个月的脱产专业技术培训。其间,突破了管系安装中工艺复杂、精度要求最高、难度最大的锅炉及主机系统难关;采用低压铸造新工艺,自行试验浇铸出105舰用的螺旋桨毛坯;解决了管头胀管、裂纹等质量问题;对大联锁机构、平移机构、中心轮正反转动机构及定位机构做了重要修改。通过一系列的努力,该舰于1970年7月30日按期下水(当时舷号为223,即后来的105号“济南”舰)。12月31日,万众瞩目的我国第一艘051型导弹驱逐舰建成交工,并入列服役。
该舰从接受研制任务到完工交船,研制周期为5年时间(其中,建造周期为3年)。英国的42型驱逐舰研制周期为7年零8个月,美国的FFG-7型护卫舰研制周期为5年零7个月。与国外的相比,在当时的条件下我国研制建造同类型舰的时间还是比较短的。
105号“济南”舰出厂时曾用舷号223
1970年3月7日,在首制舰建造的同时,首批舰的第二艘106号“西安”舰开工建造,1972年6月12日进行航海试验,1974年11月28日竣工交付;3号舰107号“银川”舰于1970年6月19日开工建造,1974年9月25日进行航海试验,1976年6月28日竣工交付。当时,这些舰船所用的材料、设备全部实现国产化,大多数设备的研制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开启了驱逐舰国产化的良好局面。1978年,051型导弹驱逐舰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1.“济南”舰
“济南”舰驰骋海疆30余载,安全航行20余万海里,执行重大战备、训练、巡逻、演习任务20多项,完成了2000多个国防科学试验项目,获得300多万个宝贵数据,为051型导弹驱逐舰的定型和批量生产奠定了基础,被誉为“国防现代化装备实验的开路先锋”,是名副其实的“共和国第一舰”。
中国第一艘导弹驱逐舰“济南”舰
051型导弹驱逐舰(“济南”舰,旅大Ⅱ级)主要技术参数
105号“济南”舰
1979年8月2日,邓小平同志在乘105号“济南”舰视察登州、长山水道途中写下了“建立一支强大的具有现代战斗能力的海军”的题词。
邓小平同志乘105号“济南”舰时的题词
1987年,为更加适应现代化作战理念,“济南”舰返回母厂进行现代化改装,加装了直升机起降平台及机库。1987年12月,中国海军进行了首次直升机着舰试验,顺利完成舰机协同作战科目。105号“济南”舰是旅大级导弹驱逐舰中唯一一艘能够搭载直升机的军舰,该舰的现代化改装极大提升了反潜及对空作战能力,填补了该项目的空白,同时使工厂在组织施工改装现役军舰方面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提升了军工保障能力。
改装前的105号“济南”舰
现代化改装后的105号“济南”舰
105号“济南”舰被誉为“共和国第一舰”
105号“济南”舰改装前后线型对比
105号“济南”舰正在进行舰机协同作战训练
105号“济南”舰试射导弹
1989年8月,“济南”舰携519号护卫舰、575号补给舰,作为第二批战斗力量开赴南沙,以强大的军事压力对越南侵略行径予以有效遏制,在保卫祖国万里海疆的航程上留下一道道闪光的航迹。2006年3月23日,105号“济南”舰在“中国十大名船”评选活动中名列军船之首。2007年,该舰退出现役,现存于青岛海军博物馆。
2.“西安”舰
106号“西安”舰服役达30余年,安全航行14.7万海里,航时11500小时,先后8次接受过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视察检阅及外国元首的参观访问,并参加了中国在南太平洋进行的发射运载火箭飞行试验、“9010”实兵海上演习、“神圣—2001”等21项重大战备演练活动。
106号“西安”舰服役以来没有发生一起重大事故,实现了零伤亡,这在世界海军主战舰史上是极其罕见的。
2007年9月29日,叱咤海疆30余年的106号“西安”舰告别万里碧海退役。同年10月22日交付海军工程大学,用别样的方式继续为海防建设贡献力量。
106号“西安”舰
106号“西安”舰叱咤海疆30余年
3.“银川”舰
1980年,107号“银川”舰作为编队指挥舰在南太平洋留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道航迹。当年4月28日,以107号“银川”舰为编队指挥舰的舰艇群解缆起航,驶向南太平洋预定海域,担负“东风五号”运载火箭的航渡护航、试验区巡逻警戒、协助打捞数据舱等任务。
2008年6月至9月,“银川”舰担负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安保任务。截止到转入奥运安保值班备勤任务之前,这名“老兵”共完成奥运安保训练64个训练日,参加编队训练20个训练日,着重进行了海上搜救、打击快速小目标、临检拿补和应召反潜四个课题的演练。截至9月17日,107号“银川”舰连续航行25天,航行2000余海里,航时628小时,这对于一艘32年的老舰来说实属不易,其船体结构性能可见一斑。作为海上安全保卫指挥舰,107号“银川”舰为北京奥运会筑起了一道安全可靠的海上防线。因出色完成任务,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支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峥嵘岁月见证了107号“银川”舰劈波斩浪的身影。它作为我国第一艘退役后交付命名城市的战舰,为在内陆腹地进行蓝色海洋国土观爱国主义教育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劈波斩浪的107号“银川”舰
定型产品:051D型导弹驱逐舰
051型导弹驱逐舰基本型是建造的第一批次舰。051D型是正式定型并开始批量建造的第二批次舰(D代表定型)。1976年以后,从108号“西宁”舰起,051D型导弹驱逐舰先后共建造6艘,其中大船集团建造了4艘,重点是纠正、改进基本型在建造、使用中暴露的问题。最主要的改动是以双37毫米舰炮代替了双57毫米舰炮,因为原双57毫米舰炮的射速不高。而之前建造的051型导弹驱逐舰,在后来的返厂维修中拆除了双57毫米舰炮,改装双37毫米炮。
除舰炮之外,051D型导弹驱逐舰的改变有40多项,包括雷达系统、反潜电子指挥系统、无线电通信系统、卫星导航系统和海上补给系统等。后改用“海鹰-1甲”反舰导弹,飞行高度降低到50米,采用频率捷变技术制导雷达,使射程提高到95千米(51海里)。
051D型导弹驱逐舰(旅大I级)主要技术参数
1.“西宁”舰
1980年,108号“西宁”舰编入护航编队,参加南太平洋运载火箭飞行试验。
1996年8月,108号“西宁”舰随导弹驱逐舰112号“哈尔滨”舰组成的编队出访朝鲜。
2009年,108号“西宁”舰参加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60周年海上阅兵式,在检阅外国舰艇的阅兵式上担任基准舰,各国军舰列队接受检阅。
2013年9月25日,“西宁”舰光荣退役。
第一艘051D型导弹驱逐舰108号“西宁”舰下水
正在舾装中的108号“西宁”舰
108号“西宁”舰接受检阅
2.“开封”舰
1989年10月至1990年12月,109号“开封”舰返回大船集团中修并进行现代化改装,拆除了舰后部的双联装37毫米口径高炮,安装了一座法国汤姆逊CSF公司的八联装“海响尾蛇”防空导弹发射架(备弹32枚),加装、改装了作战指挥系统、雷达等设备。这是该型舰第一次尝试提高其防空性能,也是大船集团首次承担中修和改装任务。
20世纪90年代末,109号“开封”舰进行第二次改装,用4座四联装“鹰击”反舰导弹取代老式的“海鹰”反舰导弹,用双联装37毫米全自动高炮取代了原双联装37毫米半自动高炮,还安装了新的火控雷达、干扰弹发射器等现代化的电子设备和自动化指挥系统等,排水量增大到3730吨。改装后的109号“开封”舰被定为051DT型。
该舰的成功改装,标志着中国综合、全面地进行大规模现代化改装现役战斗舰艇工程技术已经成熟,同时也预示着中国海军舰艇装备建设的发展思路由以新船建造为主转变为新造与改装并重,有效延续了舰艇的生命力。
109号“开封”舰
通过一系列改装和改进,051D型导弹驱逐舰从单纯的海上反舰武器发射平台转变成具有一定防空能力、反潜能力的多用途驱逐舰。一批新型设备的上舰试装,也为后来更先进的052型导弹驱逐舰的建造铺平了道路。
第一次完成改装的109号“开封”舰
第二次完成改装的109号“开封”舰
3.“重庆”舰
1985年11月18日至19日,133号“重庆”舰单舰在对马海峡监视途经中国东海的苏联海军基洛夫级“伏龙芝号”(舷号050)核动力巡洋舰(标准排水量23750吨)和苏联海军现代级“缜密号”(舷号672)驱逐舰(标准排水量7900吨)。133号“重庆”舰只身紧紧跟随两艘苏联巨舰,直到两艘苏联军舰到达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才返航。这一幕被飞临对峙上空的日本海上自卫队摄影师柴田三雄拍下,成为当时中国海军面对超级大国海军的挑衅毫不示弱的精神见证。
1987年10月,133号“重庆”舰到达南沙群岛最南端的曾母暗沙海域巡逻,这是中国海军首次到达该海区宣示主权。31年耕波犁浪,133号“重庆”舰累计航程超过15万海里,总航时15522小时,圆满完成60余项战备巡逻、演习演练等重大任务。
1985年11月,133号“重庆”舰于东海抵近北上的苏联海军“伏龙芝号”核动力巡洋舰
2013年7月,已经30多岁“高龄”的133号“重庆”舰再次解缆出征,参加由解放军总部组织的三军联合演习,顺利发射4枚靶弹。如今,告别大洋,使命却未停步,133号“重庆”舰作为海军工程大学后勤学院的学员训练保障设施,继续为海军服务着。
解缆出征的133号“重庆”舰
高速行进的133号“重庆”舰
4.“遵义”舰
1984年,134号“遵义”舰加入中国海军战斗序列,先后参加了首次到曾母暗沙宣示主权、战备巡逻等数十项任务。
2015年7月2日,波诡云谲的黄海某海域,伴着急促的战斗铃音,134号“遵义”舰官兵闻令而动,直扑战位。狭小的作战指挥室里荧屏闪烁,键音不绝于耳。1枚、2枚……5枚、6枚,导弹裹着火舌喷涌而出,134号“遵义”舰圆满完成任务。
8月底,134号“遵义”舰再次接到类似任务。白浪翻滚的东海某海域,一场大规模联合实兵对抗演练激战正酣,134号“遵义”舰破浪出击,又接连发射了6枚导弹。服役了30年的134号“遵义”舰在近两个月内连续参加实兵对抗演练并进行导弹满弹链射击,船体结构却依旧像刚刚服役时那样稳如泰山,不得不令人称赞。
执行任务的134号“遵义”舰
134号“遵义”舰
改进升级:051G型导弹驱逐舰
1983年11月,051G型导弹驱逐舰设计方案确定。165号导弹驱逐舰、166号导弹驱逐舰分别于1986年8月、1987年10月在大船集团开工建造。051GⅠ/GⅡ型与老式舰最大的区别在于使用了全封闭式舰桥和舰体,重点改进了作战指挥系统的自动化和雷达、无线电设备的电磁兼容性,改善了近程防空能力,提高了反舰能力,总体作战效能较051D型有大幅度提升。该型舰是当时我国海军现役舰中技术装备最先进的战斗舰艇,其建造成功标志着海军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为第二代导弹驱逐舰的研制铺平了道路,并为全武器自动化作战系统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051G型导弹驱逐舰(旅大Ⅲ级)主要技术参数
1.“湛江”舰
2006年11月,165号“湛江”舰参加了中国海军与美国海军举行的首次海上联合搜救演习。
中国第一艘改进型导弹驱逐舰051GⅠ型“湛江”舰
2.“珠海”舰
1994年5月17日至20日,中国海军编队166号“珠海”舰携“淮南号”护卫舰、“长兴岛号”打捞救生船对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进行了友好访问,这是中国海军编队首次访问俄罗斯。
1995年8月15日至21日,为参加印度尼西亚独立50周年纪念活动,166号“珠海”舰携“淮南号”护卫舰、“丰仓”舰组成编队,抵达印尼丹戎不碌港访问。此次活动共有20多个国家的49艘军舰参加,这也是中国海军首次参加国际海军多边友好交往活动。
051GⅡ型166号“珠海”舰
051型舰早期型是我国当时吨位最大、技术最先进、战斗力最强的主力战舰,被国外军界与造船界誉为“旅大级”,同时也开启了以“旅”字头命名国产驱逐舰的惯例。
1980年4月28日,051型驱逐舰迎来了庄严的使命——为“东风-5”洲际导弹全射程试验的海上特混编队护航。5月18日上午10时,新中国第一枚洲际导弹出鞘亮剑!几十分钟后,试验区海域西北上空一个亮点钻出云层,划破长空,拉出一道耀眼的白光,直向预定落区飞来,数秒钟后落水,激起了150多米高的冲天水柱。十几分钟后,数据舱由172号“超黄蜂”直升机撒网捞起。
此次任务东西横跨50多个经度、4个时区,南北穿过40多个纬度,经过4个台风生成带,中途不能停靠任何码头,在当时来说,是对我国海军远航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也是我国海军第一次冲出岛链,驶入太平洋远海。
在18艘舰船和4架直升机组成的浩荡编队中,包括了3艘大船集团建造的导弹驱逐舰。当悬挂着八一军旗的舰艇编队穿越加罗林群岛,驶出第二岛链,在南太平洋上画下中国海军舰队的第一道航迹时,中国海军的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外电评价:“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向世界昭示了中国海军的崛起。”于是在中国海军舰艇史上便留下了这样的一组记录:“此次任务创历史三个第一:航行最远——南太平洋,连续航行时间最长——36天,航海里程最多——8733海里。”
051型驱逐舰是中国研制的第一代导弹驱逐舰,解决了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导弹驱逐舰从无到有的问题。它的建成并批量生产、装备部队,是中国驱逐舰得到初步发展的重要标志。该型舰的建造成功,增强了中国海军的战斗力,提高了中国海军的威望。051型驱逐舰成为中国海军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的主要海上战斗舰艇,完成了一系列演习、护航等重要任务,为进一步促进中国武器装备的发展、培养科研设计和工业配套能力、促进舰船科学技术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