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新生(1946-1950)

四、医院新生(1946-1950)

光复。1945年8月,日军投降后,华籍牧师黄乐德接收乐道院,由中国医生张斟滋等组成委员会,负责医院的恢复工作。经多方筹措,于1946年1月,饱经战火洗礼的医院重新开业,名称改为潍县乐道院医院。

1945年9月,在潍县乐道院内合影留念

成立附设高级护士学校。1946年3月,护士学校恢复,定名为乐道院医院附设高级护士学校,学制三年,半工半读。

医院解放。1947年底,为保护医院不受战争破坏,张冠增代理院长,通过与国民党政府和教会周旋,在医院酝酿成立红十字会,宣布中立,保全医院,迎接解放。1948年4月9日,医院宣告解放,并于5月1日正式开业,医院更名为潍坊特别市乐道院医院。

1948年11月1日,潍坊特别市乐道院医院护士学校第一期新生加冠纪念

1949年10月1日,全院职工集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举行隆重升旗仪式,会后全体职工合影留念

政府正式接管医院。1949年1月1日,医院由潍坊特别市政府正式接管,更名为潍坊特别市市立医院。6月,潍坊特别市改成潍坊市,医院随之更名为潍坊市乐道院医院。随着行政区划的变更,医院几易其名,直至1984年更名为潍坊市人民医院,并沿用至今。

支前医疗队。潍县解放后,全国的解放战争还在进行中。医院除了很快开诊为人民群众诊治疾病外,还积极投入了解放战争,抽出精干力量支援前线。1948年9月16日,由院长张冠增带领,组成支前手术队参加济南战役抢救伤员千余名;11月,淮海战役开始,医院组派外科医生、护理员以及高级护士学校的学生进入华东军区卫生部在坊子设立的临时医院,先后三批接收救治了2323名伤员。在战乱年代,医院为党、为革命、为人民做出了积极贡献。

开办医科学校。1948年,医院经中共潍坊特别市委决定开办潍坊特别市市立实验医科专门学校,一面完成支前任务,一面培养医务人才。

角膜移植术获得成功。1950年8月,眼科主治医师于岩竹施行角膜移植术成功,时为全国第二例,并于1951年发表了医院的第一篇论文《方形穿通式角膜移植术之研究》,刊登在《山东卫生》第一卷第三期。角膜移植术的成功实施,标志着我院的眼科治疗技术走在国内前列。

1950年8月,于岩竹医师施行角膜移植手术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