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剌加①國
自占城向正南,好風船行八日到龍牙門[一]②,入門往西南行二日可到。此處舊不稱國,因海有五嶼③之名。國無王,止有頭目掌管諸事。此也屬暹羅所轄,歲輸金四十兩,否則差人征伐。永樂七年己丑④,上命正使太監鄭和等賫詔敕賜頭目雙臺銀印、冠帶袍服,建碑⑤封城,遂名滿剌加國。是後[二]暹羅國莫敢侵擾。其頭目蒙恩爲主,攜子挈妻赴京朝謝,進貢方物⑥,朝廷又賜與海船回國。
【校勘記】
[一]門:原作“行”,據國本、説本、淡本、紀本改。
[二]後:原缺,據國本、説本、淡本、紀本補。
【注釋】
①滿剌加(Malacca):又名麻六甲、馬六甲,馬來語Malaka,即今馬來西亞馬六甲。15—16世紀是馬來半島一個強盛的王國,位於馬六甲海峽東岸,扼印度洋和太平洋水道。因統治者皈依伊斯蘭教,稱蘇丹,因此又被稱爲馬六甲蘇丹國(1405—1511)。第一代國王拜里迷蘇剌(paramesvara),1403—1424年在位,原爲蘇門答剌王子,曾在單馬錫(今新加坡)短期居住,15世紀初定居馬六甲,接受明朝册封爲國王,從此王國迅速興盛起來。其首都與港口同名,在新加坡未開埠前,是馬六甲海峽的重要商港,15—16世紀東西方的貿易中心。1511年爲葡萄牙人所滅。
②龍牙門:指今新加坡南岸偏西海峽的石叻門(Selat Panikam),今名克佩爾港(Keppel Harbour),因其西口兩岸有山挺立如龍牙,故有此稱。《元史》記載:“龍牙門蠻遣使奉表貢方物。”在元明時成爲新加坡島與其南的廣闊海峽名稱。
③五嶼:指今馬六甲港口東南之Polo Besar,五小島。滿剌加舊也名五嶼。
④永樂七年己丑:公元1409年,己丑是那一年的干支。
⑤建碑:根據《明實録》記載,永樂元年(1403)明成祖派遣中官尹慶出使滿剌加,永樂三年(1405)滿剌加酋長拜里迷蘇剌派使臣到明朝朝貢,明成祖封拜里迷蘇剌爲國王,並封滿剌加國西山爲鎮國之山,親制《鎮國山碑銘》,勒石永示萬世子孫。這一碑銘在鄭和第一次下西洋時由鄭和帶到滿剌加建立。由於暹羅發兵奪去明朝賜與的印誥,故有鄭和第三次下西洋於永樂七年(1409)再至滿剌加賜印、服事。
⑥其頭目蒙恩爲主攜子挈妻赴京朝謝進貢方物:此事發生於永樂九年(1411),據《明實録》記載,當時滿剌加國王拜里迷蘇剌率領妻子及陪臣五百四十餘人來朝。
其國東南是大海,西北是老岸連山,沙滷之地。氣候朝熱暮寒,田瘦穀薄,人少耕種。有一大溪,河水下[一]流從王居前過,東入海。王於溪上建[二]立木橋,上造橋亭二十餘間,諸物買賣皆從其上。
【校勘記】
[一]下:原作“一”,據國本、説本、淡本、紀本改。
[二]建:原作“見”,據國本、説本、淡本、藝本、紀本改。
國王、國人皆依回回教門,持齋受戒。其王服用,以細白番布纏頭,身穿細花青布如袍長衣,腳穿皮鞋,出入乘轎。國人男子方帕包頭,女人撮髻腦後,身體微黑,下圍白布各色手巾,上穿細布短衫。風俗淳樸,房屋如樓閣之制,上不鋪板,但高四尺許之際,以榔木樹劈成片條稀布於上,用藤縛定如羊棚樣,自有層次,連牀就榻蟠膝而坐,飲卧灶具俱在上也。人多捕魚爲業,用獨[一]木刳舟泛海。
【校勘記】
[一]獨:原缺,據國本、説本、淡本、藝本、紀本補。
土産黄速香、烏木、打麻兒[一]香①、花錫之類。打麻兒香本是一等樹脂流落土内,掘出如松香、瀝青之樣,火點即着,國人皆以此物點照當燈。番船造完,則溶此物塗抹[二]於外,水不能入。彼人多採取轉賣他處。内有明淨好者,卻似金珀[三]②一般,名損都盧厮③,有番人做成帽珠而賣,水珀即此物也。花錫有二處山塢錫場,王令頭目主之。差人淘煎,鑄成斗樣小塊輸官,每塊重官秤一斤八兩或[四]一斤四兩者,每十塊用藤縛爲小把,四十塊[五]爲一大把,通市交易,皆以此錫行使。國語並書記,及婚喪之禮,頗與爪哇國相同。
【校勘記】
[一]麻兒:原作“魔”,據國本、説本、淡本、藝本、紀本改。下同。
[二]抹:原作“昧”,據國本、説本、淡本、藝本改。
[三]珀:原作“”,説本、淡本、藝本作“箔”,據國本、紀本改。
[四]或:原作“每”,據藝本、紀本改。
[五]四十塊:後原衍“一”字,據國本、説本、淡本、藝本、紀本删。
【注釋】
①打麻兒香:《島夷志略》作打白香,是馬來語Damar的對音,意思是樹膠。既可作燈油,又可製作船隻用作防水層,是一種應用廣泛的當地特産。
②金珀:是琥珀的一種。
③損都盧厮:來源於阿拉伯語Sindarus或sindarlus,波斯語sandarach,作爲樹脂的泛稱。透明者即“巖樹膠”,又爲藥物,中國稱爲“山達脂”。在此以純淨打麻兒香,又名水珀,據説是取之於海中的一種樹脂。
野山有一等樹名沙孤[一]①,人將此樹皮如中國葛根②搗浸,澄濾其粉作丸,如緑豆大,曬乾而賣,名沙孤米,可做飯吃。海之洲諸岸邊生一等草名[二]茭蔁,葉長如刀茅樣,似苦筍[三]殼厚[四],性軟柔,結子如荔枝樣鷄彈大,人取其子釀酒,名茭蔁酒,飲之亦能醉人。鄉人取其葉織成細簟,只闊二尺,長丈餘,爲席而賣。
【校勘記】
[一]沙孤:原作“”,國本作“孤村”,説本、淡本作“沙姑樹”,據藝本、紀本改。
[二]名:原作“木”,紀本作“如”,據國本、説本、淡本、藝本改。
[三]苦筍:原作“吾旬”,説本、淡本作“吾筍”,國本、藝本作“苦筍”,“筍”通“筍”,今依紀本改。
[四]厚:原作“原”,藝本缺,據國本、説本、淡本、紀本改。
【注釋】
①沙孤:沙孤樹是一種棕櫚科植物,其幹莖木髓中含有澱粉質,可以食用。《諸番志》《島夷志略》作沙糊,是馬來語Sagu的音譯,也稱西米或西穀米,今華僑稱爲碩莪。
②葛根:葛根是中醫常用的祛風解表藥。主要來源於豆科葛屬植物密葛和甘葛藤的根,常纏繞在其他植物上。生長快,耐旱性強。除青海、新疆和西藏外,我國大部分省區有分佈。《神農本草經》中已著録作爲藥用。
果有甘蔗、芭蕉子、波羅蜜、野荔枝①之類,菜有蔥、薑、蒜、芥、冬[一]瓜、西瓜之類,牛、羊、鷄、鴨雖有不多,價貴。其水牛[二]一頭值銀一斤,甚至貴者[三]一斤之上,驢、馬皆無。其海邊水内常有龜龍②傷人,其龍高三四尺,四足,滿身鱗甲皆刺排生,龍頭嘹牙,遇人則嚙。山出黑虎,比[四]中國虎略小,其毛黑色,亦有暗色花紋。黄虎亦有。又[五]有虎爲人,入市混人而行,自有識者,擒而殺之。如占城屍頭蠻,此處亦有。
【校勘記】
[一]冬:原作“東”,據國本、紀本改。
[二]水牛:原作“牛水”,據國本、説本、淡本、藝本、紀本改。
[三]一斤甚至貴者:原缺,據藝本補。
[四]比:原作“皆”,據國本、説本、淡本、藝本、紀本改。
[五]又:原作“内”,據藝本改。
【注釋】
①野荔枝:又名鷄嗉子,山茱萸科植物頭狀四照花的果實。入藥有清熱解毒,行水利膽的功能。
②龜龍:即鰐魚。屬於爬行動物,多産在熱帶和亞熱帶。
中國寶船到彼,則立排栅,城垣設四門更鼓樓,夜則提鈴巡警。内又立重栅小城,蓋造庫藏倉廒,一應錢糧[一]頓放在内。去各國船隻俱回到此取齊,打整番貨,裝載停當,等候南風正順①於五月中旬開洋回還。其國王亦自採辦方物,挈其妻子,帶領頭目,駕船跟[二]隨回船赴闕進獻。
【校勘記】
[一]錢糧:原缺,據國本、説本、淡本、藝本、紀本補。
[二]跟:原作“根”,藝本缺,據國本、説本、淡本、紀本改。
【注釋】
①等候南風正順:等待海洋西南季風來臨返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