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魯謨厮①國
自古里國開船投西北,好風行二十五日可到。其國邊[一]海倚山,各處番船並旱番客商都到此處趕集買賣,所以國人殷富。其國王、國人皆奉回回教門,尊敬誠信,每日[二]五次禮拜,沐浴齋戒,必盡其誠。國中風俗淳厚,無貧苦之家。若有一家遭禍致貧者,衆皆贈以衣食、錢本而救濟之。
【校勘記】
[一]邊:原作“暹”,據國本、説本、淡本、藝本、紀本改。
[二]日:原作“月”,據國本、説本、淡本、藝本、紀本改。
【注釋】
①忽魯謨厮(Hormuz):即波斯語Hurmoz的對音,今屬伊朗,位於阿曼灣與波斯灣之間霍爾木茲(Hormuz)海峽中格仕姆島(Qishm)東部的霍爾木茲島。原舊港爲《大唐西域記》中的鶴秣城,邊海一城,是中古時期波斯灣頭一個重要海港。13世紀城爲外族所毀,故遷至附近的哲朗島(Djeraun),是爲新港,仍名忽魯謨厮。《大德南海志》稱闊里抹思,《元史》云忽里模子,《異域志》記爲虎六母思。《鄭和航海圖》作忽魯謨斯島。此處“邊海倚山”,係指舊港而言,處於亞歐海上重要孔道,也是海上與陸上的貿易交匯地。
國人體貌清白豐偉,衣冠濟楚。婚喪之禮,悉依回回教規。男子娶妻,先是媒妁已通允訖,其女家請的的親者[一],其男家則置酒請加的①。加[二]的者,掌教門規矩[三]之官也,及主婚並媒人、親族之長者,兩家各通三代鄉貫來歷,寫立婚書已定,然後擇日成婚。否則[四]官府如奸論罪。
【校勘記】
[一]其女家請的的親者:原缺,據紀本補。
[二]加:原缺,説本、淡本作“伽”,據國本、藝本、紀本改。
[三]矩:原作“舉”,淡本作“短”,據國本、説本、藝本、紀本改。
[四]否則:原作“盃”,據國本、説本、淡本、藝本、紀本改。
【注釋】
①加的:爲阿拉伯語kadi的對音,是伊斯蘭教中掌管宗教審判的法官。
如人死之家,便用致細白葛番布[一]爲大殮小殮之衣,用瓶盛淨水,將屍從頭至足澆洗三次,既淨,則以麝香、片腦①填屍口鼻,纔服殮衣貯棺[二]内,隨即便埋。其墳[三]以石砌,穴[四]下鋪淨沙五六寸,抬棺至彼,則去[五]其棺,止[六]將[七]屍放石穴[八]上,石板蓋定,加以淨土,厚築壙堆甚堅、整潔[九]。
【校勘記】
[一]番布:原作“布番”,説本、淡本缺“番”,國本闕文,據藝本、紀本改。
[二]棺:原作“報”,據説本、淡本、藝本、紀本改。下同。
[三]墳:原作“墻”,據説本、淡本、藝本、紀本改。
[四]穴:原作“冗”,據説本、淡本、藝本、紀本改。
[五]去:原作“玄”,據説本、淡本、藝本改。
[六]止:原作“上”,據説本、淡本、藝本、紀本改。
[七]將:原作“”,據説本、淡本、藝本、紀本改。下同。
[八]穴:原作“窩”,據説本、淡本、藝本、紀本改。
[九]整潔:國本闕文,説本、紀本作“堅整”,淡本作“整”,藝本作“簡淨”。
【注釋】
①片腦:又名冰腦片、梅花腦,即冰片。是無色透明或白色半透明的片狀鬆脆結晶,多呈碎片狀,故名。它是天然的龍腦樹幹分泌的香料,是龍腦的一種。《諸番志》腦子條:“腦之樹如杉,生於深山窮穀中。”《本草綱目》云:“龍腦者,因其狀加貴重之稱也。以白瑩如冰,及作梅花片者爲良,故俗呼爲冰片腦,或云梅花腦。”藥用功能開竅醒神,清熱止痛。
人之飯食,必以酥油拌煮而食。市有燒羊、燒鷄、燒肉、薄餅、哈里撒①,一應麵食皆有賣者。二三四口之家,皆不舉火做飯,止買熟食[一]而吃[二]。
國王以銀鑄錢,名曰底那兒[三],徑官寸六分,面底有文[四],重官秤四分,通行使用。書記皆是回回字。其市肆諸般鋪店,百物皆有,止無酒館,國法飲酒者棄市。文武醫卜之人,絶勝他處[五]。
【校勘記】
[一]止買熟食:原作“正食買熟”,説本、淡本作“止買熟肉”,依國本、藝本、紀本改。
[二]吃:原作“阣”,據國本、説本、淡本、紀本改。
[三]底那兒:原作“那底兒”,紀本同。藝本作“底那”,據國本、説本、淡本改。
[四]文:原作“久”,紀本作“紋”,又上文見“文”,依改。
[五]處:原作“般”,據國本、説本、淡本、藝本、紀本改。
【注釋】
①哈里撒:波斯語Hareese,是一種用肉和小麥做的食物。
各色技[一]藝皆有。撮弄把戲[二]皆不爲奇,惟有[三]一樣羊上高[四]杆,甚[五]可笑[六]也。其技用木一段,長一丈許,木[七]上頭平,止可容羊四蹄。將此[八]木直[九]立於池内,另用一人扶定。其人引一白小羖羊[一○]①,拍手念誦。其羊依[一一]拍鼓舞,走迎其木,先以前兩足搭定其木頭,又將兩後足一縱,立於木上。又一人將木一段於羊蹄前挨之,其羊又將前兩腳搭上木頭,隨將後兩腳縱起,人即扶其木於對中。其羊立於木上,似舞之狀。又將木一段趲[一二]之,連上五六段,高二丈許[一三],然後於中推[一四]斷其木,人以手接捧[一五]其羊。又令卧地作死之狀,令舒[一六]其前腳,則舒其前;令舒後腳,則舒其後。
【校勘記】
[一]技:原作“枝”,國本同,説本、藝本作“伎”,通“技”,據淡本、紀本改。下同。
[二]把戲:原作“博戲”,國本闕文,説本、淡本作“博弈”,據紀本改。
[三]惟有:原缺,國本闕文,説本、淡本同,據藝本、紀本補。
[四]高:原作“可”,國本闕文,據説本、淡本、藝本、紀本改。
[五]甚:原缺,藝本作“最爲”,紀本作“最”,據説本、淡本補。
[六]笑:原作“哭”,國本闕文,紀本作“嘆”,據説本、淡本、藝本改。
[七]木:原作“物”,國本闕文,據説本、淡本、紀本改。
[八]此:原作“屯”,國本闕文,據説本、淡本改。
[九]直:原作“值”,通“直”,據説本、淡本改。
[一○]羖羊:國本、淡本闕文,説本同,藝本作“山羊”,紀本作“羝羊”。
[一一]依:原作“衣”,通“依”,國本闕,據説本、淡本、藝本、紀本改。
[一二]趲:原作“攢”,國本闕文,據説本、淡本、紀本改。
[一三]二丈許:國本、藝本闕文,説本、淡本同,紀本作“丈許”。
[一四]推:原作“雄”,國本闕文,據説本、淡本、藝本、紀本改。
[一五]捧:原作“拜”,國本闕文,説本作“棒”,據淡本改。
[一六]舒:原作“野”,國本闕文,據説本、淡本、藝本、紀本改。
【注釋】
①羖羊:指山羊或閹割過的羊。
又有人將一大[一]黑猴[二],高三尺許,演弄諸般本事了,然後令一閑人將巾帕[三]之類,緊縛其猴兩眼,别令一人潛打猴頭一下,避之。後解其縛,令尋打頭者,猴[四]於千百[五]人中,徑出原打之人,甚可怪[六]也。
【校勘記】
[一]大:原作“人”,據國本、説本、淡本、藝本改。
[二]猴:原作“狠”,據國本、説本、淡本、藝本改。
[三]帕:原作“帽”,據國本、説本、淡本改。
[四]猴:原缺,據説本、淡本、紀本補。
[五]千百:國本同,藝本作“百”,説本、淡本作“千萬”。
[六]怪:原作“怯”,國本作“笑”,據説本、淡本、藝本改。
其地氣候寒暑,春則花開,秋則落葉,有霜無雪,雨少露多。有一大山,四面出四樣之物[一]:一面如海邊所出之鹽[二],紅[三]色①,人用鐵鏨如打石一般鑿起一塊,有三四百斤[四]者,内又有一等石[五],頗濕潤[六],欲用食[七],則擂碎爲末而食[八];一面出紅土,其色紅若銀硃②;一面出白土,如石灰,可以粉墻壁;一面出黄土,如薑黄之色。俱着头目[九]守管[一○]各處,自有客商[一一]来買取[一二]爲用。
【校勘記】
[一]物:原作“拘”,據國本、説本、淡本、藝本、紀本改。
[二]鹽:原作“場”,據國本、説本、淡本、藝本、紀本改。
[三]紅:前原衍一“一”字,國本作“如”,今據説本、淡本、紀本删。
[四]三四百斤:藝本作“三百斤”,紀本作“三四十斤”。
[五]内又有一等石:原缺,據藝本補。
[六]頗濕潤:原作“又不潮濕”,紀本同。據藝本改。
[七]食:原缺,據紀本補。
[八]而食:藝本作“亦可食”。
[九]頭目:原作“人”,各本同,據紀本改補。
[一○]管:原作“看”,據國本、説本、淡本、藝本、紀本改。
[一一]客商:原作“人”,各本同,據紀本改補。
[一二]來買取:紀本作“販賣”。
【注釋】
①如海邊所出之鹽紅色:《隋書》記載隋煬帝時曾派杜行滿出使西域,他到了安國(不花剌),得五色鹽而歸。伊思塔忽里説在德拉皮其爾特地方有白、黄、緑、黑、紅諸鹽山。《北户録》云:赤鹽像硃砂。其中或有異種礦物質。又據《伊本·白圖泰遊記》:“山産鹽,名曰darani,土人用製花瓶器具等。”
②銀硃:即朱砂,也稱丹砂(cinnabar)精製的紅色染料,可入藥。
土産米、麥不多,皆有各處販來糶賣,其價不貴[一]。果有核桃、把聃[二]、松子、石榴、葡萄乾、花紅、桃[三]乾、萬年棗、西瓜。菜瓜、蔥、韭、薤、蒜、蘿蔔[四]等物都[五]有。其瓜甜,甚大,高二尺者。胡蘿蔔[六]紅色,如藕大,亟多。核桃[七]殼薄,白色,手捏即破。松子長寸許。葡萄乾有三四樣:一樣如棗乾,紫色;一樣如蓮子,無核,結霜白;一樣如白豆粒大,圓顆,略白。把聃子果似核桃樣,略尖長,色[八]白,内仁味勝核桃。石榴如茶盅大,花紅有拳大,甚香美。萬年棗亦有三樣:一樣番名垛沙布①,每個[九]有拇指大,核小,自結其霜,如沙糖,忒甜,難吃;一等熟時[一○]挼[一一]爛成二三十個[一二]大塊,如好柿餅、軟棗之味;一等乾者,如南棗略大,味頗澀,彼人將來餵牲口。
【校勘記】
[一]不貴:後原衍一“賤”字,於義不合,故删。紀本作“極賤”。
[二]聃:原作“”,國本闕,據説本、淡本、藝本、紀本改。下同。
[三]桃:原作“挑”,國本闕,據説本、淡本、紀本改。
[四]蔔:原作“萄”,國本闕,據説本、淡本、紀本改。
[五]都:原作“”,國本闕,據説本、淡本改。
[六]蔔:後原衍“等物”二字,據國本、説本、淡本、紀本删。
[七]核桃:原作“桃核”,據國本、説本、淡本、藝本、紀本改。
[八]色:前原衍一“毛”字,據國本、説本、淡本、藝本、紀本删。
[九]個:原作“斤”,國本、藝本闕,據説本、淡本、紀本改。
[一○]熟時:原缺,據藝本補。
[一一]挼:原作“按”,據説本、淡本、紀本改。
[一二]二三十個:“個”原作“斤”。説本、淡本作“三四十斤”,據紀本改。
【注釋】
①垛沙布:或謂即波斯語doshab的對音,意思是葡萄、椰棗糖漿,爲一種萬年棗加工製品。
此處各番珍寶貨物[一]皆有,如紅雅姑,青、黄雅姑,剌石①,祖把[二]碧②,祖母喇[三]③,貓睛,金剛鑽[四]。大顆珍珠若龍眼,重一錢二三分[五]者。珊瑚樹珠並枝梗,大塊金珀珠、神珀、蠟珀、黑珀,番名撒白值④。各色美玉器皿、水晶器皿[六]。十樣錦剪絨花毯[七],其絨起二三分[八],長二丈,闊一丈。各色梭幅、撒哈剌⑤、氁羅、氁紗[九]⑥、各番青紅絲嵌手巾之類,皆有賣者。
【校勘記】
[一]珍寶貨物:原作“寶船物”,國本、説本、淡本、紀本作“寶物”,據藝本補。
[二]祖把:原作“柤杷”,據國本、説本、淡本、藝本、紀本改。
[三]喇:原缺,藝本作“緑”,據國本、説本、淡本、紀本補。
[四]鑽:原作“鎖”,據國本、説本、淡本、藝本、紀本改。
[五]一钱二三分:紀本作“一钱三分”。
[六]皿:原作“四”,紀本缺,據國本、説本、淡本、藝本改。
[七]毯:原作“單”,説本、淡本、紀本同,藝本缺,據國本改。
[八]二三分:國本、藝本作“一分”,紀本作“一二分”。
[九]氁羅氁紗:國本、藝本同,説本、淡本缺“氁羅”,紀本作“氊氁羅、氊紗”。
【注釋】
①剌石:是波斯語lal的對音,指balas ruby而言,爲一種玫瑰色寶石。
②祖把碧:爲阿拉伯語dsobab的對音,是一種蒼緑色寶石。
③祖母喇:又名祖母緑。《南村輟耕録》卷七回回石頭條作“助木剌”,《西洋番國志》作祖母緑,是阿拉伯語zumurrud的對音,又稱作緑寶石。
④撒白值:即波斯語sah-boi或Sahboi王香的對音,意思是琥珀。對音出於saba,言黑玉jais,或出於sab-ciragh,言夜燈,指光彩燦爛之石,以及勞費爾採納波斯語寫法sahbari,伯希和皆不認同。宋峴考爲阿拉伯語Sabaj的對音,是黑玉珠、黑煤玉的漢音譯名。伊本·貝塔爾《藥典》言:“它是産於印度的石頭。甚黑,有閃電般耀眼的光澤。質地鬆脆易碎裂。它具有冷而燥的性質。”
⑤撒哈剌:西域所産的一種軟薄毛毯。參見阿丹國撒哈剌條注。
⑥氁羅氁紗:伯希和引《南村輟耕録》采繪法條“氁子”、“氁綾”和《康熙字典》“氁,毛段也”之説,認爲“《輟耕録》中之氁子,似是平常的毛夕里紗,氁綾似是嵌紋的毛夕裡紗(mousseline damasquinee)”。他認爲氁子、氁綾可能就是氁羅氁紗,是兩種毛夕里紗。見《鄭和下西洋考》。
駝、馬、驢、騾、牛、羊廣有。其羊有四樣:一等大尾綿羊,每個重七十斤[一],其尾闊一尺餘[二],拖[三]地,重二十餘斤;一等狗尾羊,如山羊樣,其尾長二尺許;一等鬥羊,高二尺七八寸,前半截毛長拖地,後半身皆淨,其頭[四]面似綿羊,角彎[五]轉朝前[六],上帶小鐵牌,行動有聲。此羊快鬥,好事之人餵養在家,鬥賭財物爲戲。
【校勘記】
[一]七十斤:藝本、紀本作“七八十斤”。
[二]餘:原作“如”,據國本、説本、淡本、藝本、紀本改。
[三]拖:原作“施”,據國本、説本、淡本、藝本、紀本改。
[四]頭:後原衍一“目”字,據説本、淡本、藝本、紀本删。
[五]彎:原作“灣”,説本、淡本同,據國本、藝本、紀本改。
[六]前:原作“見”,據國本、説本、淡本、藝本、紀本改。
又出一等獸,名草上飛,番名昔雅鍋失①。有大貓大,渾身儼似玳瑁班貓樣,兩耳尖黑,性純不惡。若獅、豹等項猛獸見他,即伏於地,乃獸之王也。
國王將獅子、麒麟、馬匹、珠子、寶石等物並金葉表文,差[一]頭目[二]跟同欽差西洋[三]回洋寶船,進獻朝廷。
【校勘記】
[一]差:原作“號”,紀本缺,據國本、説本、淡本、藝本改。
[二]頭目:各本同,紀本缺。
[三]欽差西洋:原缺,據藝本補。
【注釋】
①昔雅鍋失:爲波斯語siyah-gos的對音,意思是黑耳,是山貓(lynx)的一種,學名Felis carac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