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 記

後 記

明本馬歡《瀛涯勝覽》的校勘和注釋工作,現在終於告一段落,將要出版了。掩卷之後落筆寫後記,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衆所周知,關於鄭和下西洋研究,已經成爲國際上一個重要前沿課題,舉凡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軍事、航海、交通等方面的研究,百年來已經取得了豐碩成果。不能忘卻的是,這些成果正是奠基在對基本史料的整理和研究上。而我們今天欲以科學的態度繼承鄭和下西洋的寶貴文化遺产,求真務實地推動研究發展,仍然需要從整理原始史料做起。

《瀛涯勝覽》一書在下西洋研究中具有首要地位,是值得花大力氣研究的課題,中外學界前輩向達、戴聞達、伯希和、馮承鈞、米爾斯、小川博等先生爲此做出了重要貢獻。爲薪火相傳,在前人研究基礎上重新整理和研究,在2004年6月擔任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紀念活動籌備領導小組辦公室顧問以後,承蒙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紀念活動籌備領導小組關心和支持,我在長期廣泛收集明鈔本後,進行了明鈔本的整理與校勘工作。校勘以四種明鈔本爲主,最終確定爲底本的《三寶征夷集》本,當時是中外老一輩學者70年前未能親見卻已給予厚望的一個鈔本。爲了幫助讀者瞭解原文,進行了分段、標點、校勘和簡要注釋的工作,簡要注釋包括地名、人名、物产名、貨幣名,還有歷史事實、人物事蹟、地理和交通等。在工作中。雖然筆者發現了第五種明鈔本,即百年來没有研究者提及的南京圖書館收藏的《藝海彙函》本,可惜僅允許閲覽,無法做詳細校勘工作。2005年出版《明鈔本〈瀛涯勝覽〉校注》時,留下了遺憾。

此次校勘,是在《明鈔本〈瀛涯勝覽〉校注》出版十年以後,這次主要以明鈔《三寶征夷集》爲底本,彌補了第五種明鈔本没有入内的遺憾,並將明代通行本《紀録彙編》刻本也納入,以五個明鈔本,一個明刻通行本爲主進行了校勘;更將廣泛收集的所知見《瀛涯勝覽》明清版本17種,民國以後迄今版本12種一一過目,進行了全面系統的梳理與研究,寫出了《明代馬歡〈瀛涯勝覽〉版本考》,作爲代前言。

在此,我要向長期以來給予我幫助的所有師友致以誠摯的感謝!特别要衷心感謝在十多年前以80多歲高齡陪伴我、幫助我整理紛繁資料的老母親戚志芬,還有一直以來給予我學術支持的丈夫耿昇。我也要感謝堂弟萬秀棣對於版本方面的特别幫助,並對此次出版本書的廣東人民出版社副總編輯柏峰和編輯周驚濤、李夢澤致以深深的謝忱。

古人云:“校書如拂塵,旋拂旋生”,明本《瀛涯勝覽》的校勘注釋涉及中外關係的廣泛領域,難度極大,自己的功力不足、水準有限,存在許多錯訛和不當之處,懇切希望專家學者和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萬 明

2017年12月29日

於北京海淀萬壽秀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