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前夕曾定居青岛
2025年09月26日
抗战前夕曾定居青岛
孟超在上海因领导工人斗争被捕,被释放后于1934年来到青岛。这时,他的家已由诸城移居青岛,位于市北区的无棣四路(胶东路口)。他在1934年12月14日写了《新春》一诗,发表于1935年元旦出版的《青岛时报》:“新春是一把火,燃烧起来吧,把灰败的过去烧化,恋这些干什么……”
孟超故居(苏州路20号)
晚年的孟超(1976年年初摄)
1935年夏天,孟超经西蒙(刘芳松)介绍,在市南区的苏州路20号租了一处住房,两人相邻而居。他将居室题为“当风室”,曾写了一组散文,总名《当风室风俗画》,内容是写诸城、郯城和青岛民风民俗的。他在《民报》以“小糊涂”的笔名开辟了一个《小糊涂胡扯》的杂文专栏,以鲁迅杂文文风行文,针砭时弊,泼辣精辟又不失幽默,深受读者欢迎。
他还写有一批诗歌、散文,其中写在“当风室”的散文《秋的情调》中说道:“秋来了,打赤膊不行了,‘全家都在风声里,九月衣裳未剪裁’的愁苦全漫上心头;加上七夕已过,中秋节到了,平日欠小店铺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积债,又怎去还……”
同年9月,他在文德女子中学(今青岛八中)任国文教师,他的大女儿孟灼正是这所学校的学生,并恰是在孟超所教的班上。孟灼回忆说:一次课堂提问,忘称老师,而喊了一声爸爸,引得大家哄笑不已。她记得,常到家中的客人有王统照伯伯,他还送她一本童话集《稻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