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曾有“葵花诗社”

青岛曾有“葵花诗社”

青岛历来出诗人,仅在1945年至1949年,活跃在青岛诗坛的诗人就有鲁丁(张文麟,山东胶州人)、废丁(李兴华,山东胶州人,1918年生)、黄耘(黄祖训,山东胶州人,1926年生,曾用笔名沉迟、艾石)、田风(王世辉,山东即墨人,1927年生)、山音(吕宗权,辽宁沈阳人,1928年生,后改名吕寰)、石玺(石涤尘,辽宁沈阳人,1926年生)、刘绪萱(山东胶州人,1928年生)、萧风(阎志训,山东即墨人,1925年生)、刘温和(天津人)等。他们都分别在青岛或各地的报刊上发表过许多诗歌。

20世纪50年代初期,青岛的诗歌创作非常活跃。那时,青岛能够发表诗歌的园地,主要有《青岛日报》副刊和该报每月一期一大整版的《海鸥文艺》。当时在信号山路25号的青岛市文联,就经常在这里的一个会议室召开诗歌座谈会,与会者多为风华正茂的青年诗人,大家对如何欣赏和写作诗歌畅所欲言,气氛总是非常热烈。

著名诗人孔林(1928年生),曾先后担任胶东群力报社美术编辑和新华社胶东分社记者,在青岛解放后任青岛日报社记者,1953年调青岛市委宣传部工作。1955年,他在担任青岛市文联副秘书长期间,就曾征求过青岛一些青年诗人意见,酝酿创建一个全市范围的诗歌组织。不久后,就在市文联会议室召集了山东大学教授高兰、教师刘饶民,驻青北海舰队的符加雷、阎豫昌、王寅明,青岛日报社的张见、耿林莽,青岛人民广播电台的周先佩、戴传林,青岛钢厂的李茂庆(李火),税务部门的陆洪业(歌星),青岛市图书馆的李华亭(李程碑)等十多位青岛诗人开会。座谈开始时,作为市文联副秘书长的孔林首先讲话,介绍了青岛市这些年诗歌创作的盛况,提出成立青岛诗歌组织的建议以及之前所做的一些筹备工作,受到与会诗人的一致赞同。大家异口同声表示:这是诗人们的殷切希望。大家发言的重点是团结青岛的诗歌作者,组织交流诗歌创作的心得体会,繁荣青岛的诗歌创作,并且同意将诗歌组织定名为“葵花诗社”,寓意诗人们像葵花一样向着旭日东升的新中国努力创作优秀作品。随后,孔林提议由高兰任社长,得到大家一致赞同。又选出孔林和符加雷任副社长,所有与会的诗人都是葵花诗社的成员。高兰(1909—1987)是著名朗诵诗人,时任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和系主任、青岛市文联副主席等。在这次成立会上,还确定凡葵花诗社的成员都要选出各自的得意诗作,交给青岛日报社的张见、耿林莽,由他们编选汇编成一部诗集,由山东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名曰《葵花集》。符加雷为诗集写了一首短诗《向日葵》,作为首篇和序言。

葵花诗社成立后,曾经举行过几次聚会。高兰在一次活动中详细介绍了他创作研究朗诵诗的体会,并即兴朗诵了他的代表作、在1942年创作的诗歌《哭亡女苏菲》片段。这首曾经产生过广泛影响的诗作,通过诗人对爱女的悼念,反映了当时国统区广大人民群众饥寒交迫的贫苦生活,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高兰声情并茂的朗诵使得在场的青年诗人热泪盈眶,他们对高兰的学识与才华敬佩得五体投地。

葵花集

符加雷(左)高兰(右)

1957年秋,葵花诗社停止活动,不宣而散。

2019年5月8日于青岛夹缝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