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水坑子路碑记
【题解】
修水坑子路碑记。碑立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高129 厘米,宽67 厘米,厚12 厘米,青石材质。碑头为半圆形,右少半已残,半圆正中间有一球形图案,两边稍靠下各有一个四周有花瓣的圆形图案,左边圆形中间有一“日”字,可以推测,右边圆形中间应该是“月”字,碑身四周无花边。碑文记载了水坑子修路的事情。水坑子连接汉郡巴蜀,往来行人众多,但道路险阻崎岖,商旅行客深感不便。承蒙黄官岭分司陈姓长官来此地视察,见此情形,就发起修路倡议,于是众人募捐修路,竣工之后,立碑纪念。
修水坑子路碑记
□文昌帝君云:修数百十崎岖之路,造千万人来往之桥,此无非利济行人者也。
兹我境水坑子□通街大道,然而上达汉郡,下连巴蜀。肩挑背负,来往络绎不绝。奈斯处山岩险阻、路道岖崎,□艰难之叹客。冬,蒙黄官岭分司陈主临查牌甲[1],因见路险,悯念行人艰难,面谕乡□□就近□□纠墓兴修。今幸诸同事遵勇募化,又幸合地仁人君子不吝锱铢,慨然捐金乐助,庶凑钱八□,□□(集腋)成裘。爰是命匠兴修,峡者凿而险者补,凸处挖而凹处填。不觉豁然平旷,可诵王道□□□□□将众善勒石标名,永垂不朽矣。是为序。
……(捐助人姓名及钱数略)
大清嘉庆二十三年岁次戊寅仲冬吉旦蜀东南宾马光□
【注释】
[1]牌甲 地方基层单位。宋王安石改募兵制为保甲。《宋史·兵志六》:“熙宁初,王安石变募兵而行保甲……置牌以书其户数姓名。”元时兵制设万夫、千夫、百夫,以牌甲为基层单位。《元史·兵志一》:“十人为一牌,设牌头。”清世祖入关之初,即下令编置户口牌甲。《清史稿·食货志一》:“ 清世祖入关,有编制户口牌甲之令。其法,州县城乡十户立一牌长,十牌立一甲长,十甲立一保长。户给印牌,书其姓名丁口,出则注所往,入则稽所来。”
【译文】
文昌帝君说:修补数十数百里崎岖不平的路,建造供千万人往来的桥,这无非是方便人们行路渡河而已。
我境水坑子,虽然不是地处四通八达道路的枢纽之地,但是它上可到达汉中,下可连接巴蜀。肩挑背负的行旅商客,来来往往,络绎不绝。怎奈这里山岩陡峭,道路崎岖,商客们常常叹息旅途艰难。冬天,承蒙黄官岭分司主管陈老爷亲临牌甲检查工作,因见路途艰险,行人出行艰难,就当面告诉乡保里甲,让他们就近组织人员兴工修路。幸而诸位同仁踊跃募捐,此地仁人君子也慷慨解囊、积极捐助,差不多凑够八十千钱,积少成多。于是命令工匠动工修路,将窄的地方凿宽,险要的地方补起来,凸出来的地方挖下去,凹进去的地方填起来,不知不觉,一条大路豁然出现在眼前,感谢皇恩浩荡……就将众善士的名字刻在石头上,使他们光辉的事迹和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不会磨灭。以此作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