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言

新媒体时代,数字化的影像获得容易、传播方便。图片与视频成为社交媒体上不可或缺的传播符号。相较于古老的文字符号,它们似乎更有力量,也更有魅力。然而,人们在寻找、储存、修改、自创、传递和接受影像之时,常常缺少对影像本身的深入思考。

人们越来越多地使用摄影作品,而对它的认识并没有日渐成熟。例如,如果被问及该如何评价一张照片,大多数人首先会看照片是不是“漂亮”,而因为人们的审美标准不统一,所以常常难以达成共识。争论之余,一位观者可能会提议:“照片漂亮不漂亮另论,这真是一幅有意义的照片啊!”此种论调自然会引发更多的争论,因为,在何为意义、照片又体现了怎样的意义等问题上,人们的观点更容易南辕北辙。即便如此,我们还是常听到上述流行的评论摄影作品的方式:“这张照片虽然构图有问题,不过因为是抓拍,所以价值在于,摄影师拍到了这位名人的独特瞬间!”又或者,“这幅照片拍得几乎完美,简直像一幅油画,不过话说回来,照片的艺术价值永远不能同油画相提并论”。

事实上,不简单地以“美——不美”和“有意义——没意义”这两个变量组成的四个象限的粗陋模式(图1)来评价摄影作品,而是借由更丰富的批评话语与模型,深入探索摄影作品在上述两个变量之外的其他面向,我们则可能会逐渐生发出对一幅摄影作品的诸多好奇,例如:

1.谁拍摄了这幅作品?作者是男是女?他/她是专业摄影师吗?拍摄的目的为何?

2.作者在何时、何地、何情境下拍摄了这幅作品?摆拍还是抓拍?

3.作者使用了什么样的照相机?它昂贵吗?拍摄技术难度大吗?他/她是如何掌握拍摄技术的?

4.照片被记录在什么样的介质上,金属、玻璃、纸张、胶片还是数字存储器上?

5.照片的内容是什么?讲述谁的故事?记录了何种场景?照片上的人物或者景物与作者的关系为何?或者,作者对被记录的人物、景物、事件有怎样的态度?而这些态度如何影响作者的拍摄?

6.摄影作品是为谁拍摄的?谁看到了?在什么情境下观看了它?拍摄者与观看者的关系为何?时空的距离有多大?理解的差别可能性在哪里?

7.究竟该如何解释一幅摄影作品?可用的框架有哪些?有更合适的框架吗?有最好的框架吗?摄影作品的艺术性与美术作品的差别为何?

8.过去的摄影作品,对拍摄时与当下的意义分别是什么?今天的摄影作品,对未来又具有什么样的意义?而一旦我们开始提问,开始思考一幅摄影作品可能具有的被观看、被评价的空间,我们就有可能展开与摄影的真正对话。上述问题涉及了摄影师、摄影作品的主题、摄影的类型、摄影的构成、摄影的媒介、摄影作品的风格、观看摄影作品的框架以及影响阐释的框架等。本书,即是借由上述诸种面向架构了摄影批评的复杂框架(图2)。

图1 双变量的摄影批评模型(宋航制图)

图2 摄影批评的复杂框架(宋航制图)

需要指出的是,摄影作品具有不同于文字的独特符号语言体系,因此,以文字符号对其进行阐释本身就面临着诸种障碍与风险。此外,摄影批评作为一个独特的艺术批评与学术研究的领域,与以往的知识体系(比如艺术史、艺术批评)联系紧密,却拥有自身的独特性。摄影批评的学术性尚未真正建立,相关研究也较罕见。本书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对上述局限与挑战体验深刻,常常迷失于框架的模糊与语义的不足。因此,读者即将阅读到的是诸位作者多次协商、思想汇流、重整调试的结果。我们谦逊地向诸位读者呈现的,仅仅是一种摄影批评的可能框架,它未臻完善,热望广大读者批评与反馈。

本书的知识框架参照了美国艺术批评家特里·巴特雷(Terry Barrett)和比利时自由大学的摄影教授左安·斯文(Joan Swinnen)所提出的摄影批评体系,并做出了适当的调整。他们为摄影批评的理论体系与研究脉络做出的贡献成为本书写作的起点。书中可能出现的争议和错误则由作者文责自负。

本书的写作得到了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的大力支持,高晓虹老师和赵淑萍老师都给予了本书写作莫大的关心与帮助。出版社的李明老师在期待新生儿降生之前,仍然为书稿编辑出版四处奔忙,我们对她的谢意亦含有惭愧之情。除去本书的作者之外,电视学院的研究生宋航、赵鹏和薛毅帆同学也为书稿的写作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此一并致谢。本书的第八章曾以单篇论文的方式发表在《新美术》上,在此亦向该杂志表达谢意。

曹培鑫

2017年1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