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小结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电视、手机、互联网所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网络打造了全球化的共享信息平台,形成了新的传播环境。在这一新的传播环境下,数码技术的普及运用,使摄影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成为大众学习、生活和休闲娱乐的“宠物”。网络浏览日趋成为大众的主要阅读方式;摄影的纪实性在新兴的网络虚拟世界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摄影作品在新媒体中得到广泛运用和传播;摄影的大众化普及、摄影文化的深入人心,更加强化和加速了摄影艺术的大众化进程,催生了摄影艺术审美的通俗化转变。在新传播环境下,文化和艺术的大众化走势带来的摄影通俗化演变已是不可逆转的现实。在人人可以发表评论的时代,对于摄影批评的边界问题有了重新阐释的必要性。
摄影的批评系统是一个很大的话题。首先它涉及如何理解和定位这个工业技术性的媒介。摄影因为媒介的民主性、便捷性,造成了视觉产品结果的复杂性,它不像绘画有色彩、构图、笔法、造型等手艺性的限定。它的技术是开放的、剥离性的。剥离性指的是拍摄的基本技术和摄影者没什么关系,不像古典艺术和人之间有那么多有机的联系。现在的相机上面有很多拍摄模式,这是生产相机的公司设计的,拍摄者用起来很便捷。对于摄影者来说,主要是视觉结果选择的问题,所以摄影在本质上是一个观看性的艺术。但它不仅是艺术性(唯美)观看,更重要的是它的社会性观看,也就是摄影学中著名的一句话——“用事实来说话”。它通过选择来抽取和截取现实生活中的瞬间,把镜头中来自现实的影像元素制造成新的解释关系,达到取证和表意的目的。在“事实”这个维度上,还可以以假乱真和摆拍导演,模仿生活真实,来反讽“真实”。不管怎么说,摄影在观照生活上是远远超过传统的手艺性艺术媒介的。所以,摄影的批评系统要比传统艺术的批评系统复杂和宽广得多,因为“事实”太复杂了,几乎涉及社会、历史、人生等各个层面和各个维度。批评家必须具有相当强大的学术背景和知识体系,而不是原来美术批评大致熟悉美术史和适当掌握一些历史知识就行的。这方面最好的人物范例就是苏珊·桑塔格,她的批评穿越历史、政治、美学、心理学诸多文化层面,可以应对摄影所呈现的万千问题。
中国摄影史上有很多优秀的摄影批评家,他们的批评文章都曾或多或少地对中国摄影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面对中国独特的文化环境和摄影生态,中国的摄影学者和批评家依然有责任对中国摄影的发展历程、现阶段问题和未来发展的方向不断发声和讨论。
思考与研讨
1.什么是批评?概述批评与批判、评判的关系。
2.如何界定摄影及摄影批评的文化范畴?
3.摄影批评可以从哪些方面展开?其特殊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4.在什么情况下,你会去查阅与摄影相关的评论文章或以其他方式寻求批评家的帮助?
5.你如何看待当代摄影大众化?试着写一段批评文字发到微信、微博或其他新媒体平台,看看会有怎样的反响。
[1] Hunter Drohojowska.Christopher Knight[J].A rt news,1992,9.
[2] A D Coleman.Because it feels so good when I stop:concerning a continuing personal encounter with photography criticism[M].Camera 35,1975.
[3] Louis Kaplan.Photography and the exposure of community:sharing Nan Goldin and Jean-Luc Nancy[J].Angelaki 6,2001,12.
[4] 本雅明对“灵光”的解释:时空的奇异纠缠,遥远之物的独特显现,虽远,犹如近在眼前。
[5] Dore Bowen.Image there's no image(it's easy if you try):appropriation in the age of digital reproduction[M].New Jersey:Blackwell,2006: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