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小结

本章小结

摄影批评在当下照相机普及、全民摄影和摄影审美被消解的后现代语境下面对巨大的挑战。原有的摄影作品审美批评和摄影社会功能理论的思路越来越不能涵盖丰富、繁杂的摄影实践。一方面,桑塔格的名言“没人透过照片发现丑。但很多人透过照片发现美”[16]的意义需要在当下语境中重新阐释;另一方面,纪实摄影所标榜的客观公正性也早已备受非议,摄影师的存在本身,他/她拍摄时选取的视角、构图,以及后期处理等过程都不可能不受到预存立场的干扰。因此,对摄影的未来考古学探索,在这个意义上,正是针对当代摄影实践提出的一种新的批评视角。

受到未来考古的文学研究和艺术实践的启发,未来考古学的摄影实践与批评继承了前者的政治性与社会批判的取向。同时,摄影批评又必须根据其研究对象,发展出自己丰富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摄影批评有别于文学批评、电影批评,甚至是美术批评。摄影作品,尤其是纪实类摄影作品所具有的“瞬间记录一切”的特性(只要被摄对象正好处于适当的光线条件,并在摄影机镜头的视角之内),使得摄影作品本身常常是多层次、多内容的综合信息载体。因此,摄影批评应不断融合多种学科与研究思路,逐渐形成独特的理论与方法。摄影批评能够对摄影实践做出的贡献仍然微乎其微。19世纪法国物理学家阿拉古在摄影术发明之初就对其潜力表达了信心:“当发明新工具者开始观察自然时,就会发现,与后来这种发明带来的发现相比,他们原来期望从中得来的东西真是微不足道。”[17]我们也可以套用这个说法,当研究者开始批评摄影作品时,他们会发现,他们已有的知识比起他们从未涉足的领域真是微不足道。

思考与研讨

1.什么是未来考古学?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未来考古学的基本观点。

2.尝试用未来考古学的方法分析一幅摄影作品。

3.未来考古学能给摄影创作和摄影批评带来哪些启发?


[1] 本章内容曾作为论文,以《未来考古学观照下的摄影批评初探》为题目发表于《新美术》2010年6月刊。

[2] 例如特里格的论文《世界考古学展望》和《十字路口的考古学:新在哪里》就是对未来的考古学进行的条理清晰的探讨。

[3] 特里格.十字路口的考古学:新在哪里[J].陈虹,译.南方文物,2006(3):114.

[4] 例如,2005年在南京举办的中国艺术三年展就以“未来考古学”为学术主题。

[5] 林慧.詹姆逊乌托邦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5-6.

[6] 该书原名Archaeologies of the Future: The Desire Called Utopia and Other Science Fictions,可以直译为《未来的考古学:被称作乌托邦的欲望以及其他科幻小说》。

[7] 本雅明.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胡不适,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5:81-102.

[8] 阮义忠.二十位人性见证者[M].上海:三联书店,2006:6-33.

[9] 周谷风.柏林将展出著名时装摄影师林德伯格未发表作品[EB/OL].[2010-04-07].http://news.xinhuanet. com/world/2010-04/07/c_1220917.htm.

[10] 林慧.詹姆逊乌托邦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27.

[11] 于翔对自己作品的分析内容来自2009年笔者对其进行的采访。

[12] http://www.ivagallery.com/ifremartist.asp?classid=4.

[13] http://blog.voc.com.cn/blog.php?do=showone&uid=2592&type=blog&itemid=40820.

[14] 橡子的批评文章正是以《用快感浇灌的幻象——于翔摄影近作精神分析》为标题。

[15] 林慧.詹姆逊乌托邦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34.

[16] 桑塔格.论摄影[M].黄灿然,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87.

[17] 本雅明.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胡不适,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