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 “闲情逸致”排局创作的系列局
图1“闲情逸致”棋局是笔者1993年2月16日由香港郑德丰先生赞助,刊登在四川省《棋牌报》第11 期象棋排局有奖征猜局。本意是将此棋局拟为红先和局,棋图和具体着法如下:
图1
着法:红先和
1.炮九平六①后车退2
2.车八平六 车4 退6
3.炮七进一 前中卒平6
4.兵五进一②将6 进1
5.车七进三 将6 进1
6.马四进五 将6 平5
7.马五进三 将5 平4
8.马三进四 将4 平5
9.马四进六 将5 平4
10.车七平四 后卒进1
11.车四退六 后卒平6
12.炮七退八 将4 退1③ 13.相一进三 将4 平5
14.马六退七 将5 退1 15.马七退五 将5 进1
16.炮七平八 将5 退1 17.炮八平九 将5 进1
18.相三退五 卒5 平6 19.帅四平五 后卒平5
20.马五退七 卒5 进1 21.帅五平六 卒6 进1
22.炮九退一 卒6 平5 23.炮九平五 卒5 进1
24.帅六进一
注:
①如兵五进一,则将6 进1(如将6 平5,车八平六,将5 进1,炮九退一,将5 进1,车六平五,将5 平6,车五平四,将6 平5,车七平五,红胜),炮九退一,将6 进1,炮七退一,后车退1,炮九退一,将6退1,炮七进一,后车进1,红长照违例,必须变着,黑胜定。
②如马四退二,则中卒进1,兵五进一,将6 进1,兵五平六,卒6进1,马二退四,前卒平6,帅四平五,前卒进1,帅五平六,卒6 进1,车七进三,将6 进1,车七平四,将6 退1,炮七退九,后卒进1,炮七平四,后卒进1,相一进三,后卒平4,黑胜定。
③如卒5 平6,则帅四平五,后卒平5,马六退八,将4 退1,马八退七,将4 平5(如将4 进1,马七退五,将4 退1,马五退六,红胜定),兵五平六,卒5 进1(如卒6 平5,帅五平四,后卒平6,马七退五,红胜定),帅五平六,卒6 进1,炮七退一,卒6 平5,炮七平五,卒5 进1,帅六进一,以下红帅、马、相配合捉死黑底卒,红胜定。
但在6 着黑如将前中卒平6 改为后中卒平6 吃马,可以取胜。红试接走如下:车七平五,前卒平6,帅四平五(如帅四进一,卒6进1,帅四退一,卒6 进1,帅四平五,卒6 平5,黑胜),卒5进1,车五退四,前卒平5,帅五进一,车4 平3,黑胜定。
这样原棋局就不能成立。笔者在仓促中修改棋局如图2所示,因是有奖征猜,故将棋局增加了一些棋子,意思是想增加一定的棋局解测难度。但事与愿违,图2结局成为红先胜局。
着法:红先胜
1.炮九平六 后车退2
2.车八平六 车4 退5①
3.炮七进一 卒6 进1
4.兵五进一 将6 进1
5.车七进三 将6 进1
6.马七进五 将6 平5
7.马五进三 将5 平4
8.马三进四 将4 平5
9.马四进六 将5 平4
10.车七平四 后卒进1②
11.马一退三③前卒平6④ 12.帅四平五 卒9 平8
13.炮七退九⑤卒8 平7 14.马六退八 将4 平5
15.马八退七 将5 平4 16.车四平六
注:
①如车4 进4,则车六退九,卒6 进1,炮七进一,马5 进3,车六进九,马3 退5,车六平五,红速胜。
②如前卒平6,则帅四平五,卒5 进1,马一退三,卒9 平8,炮七退九,同主着法一样,红胜。
③如车四退六,则后卒平6,炮七退八,卒9 平8,兵五平四,将4退1,马六退四,将4 平5,马四退五,将5 进1,兵四平三,将5 退1,马五进三,将5 进1,马三退四,将5 退1,马四退五,将5 进1,马五进六,将5 退1,马六进四,将5 平6,马四退五,卒8 平7,马一退三,卒6 进1,炮七平四,卒5 平6,帅四平五,卒6 进1,帅五进一,卒6平7,和局。
④如卒9平8,则马三进四,后卒平6,炮七退九,卒6进1,车四退七,卒5 平6,帅四进一,红速胜定;此变黑无力战斗,只能束手待毙,不能为黑所用。
⑤如车四退六,则卒5平6,马三进四,卒8平7,炮七退九,卒7平6,炮七平四,卒6 进1,帅五平四,红迟胜,此变也不能为红所用。
作为征猜局不能成为和局是非常遗憾的!图1有错,图2为红胜局;为了弥补这些美中不足,笔者经过修改一下思路,参照棋友的建议,并经过“冷处理”方法,现将“闲情逸致”棋局各种修改方案综合介绍如下。因“闲情逸致”棋局创作指导思路就是红方在进攻中消灭黑方有生力量后转入防守,故将其修改方案归并为3 种防守类型。
图2
(1)平车退炮防守型,见图3~图6。
(2)平炮拦车防守型,见图7~图10。
(3)弃车退炮防守型,见图11~图15。
图3是在图1和图2“平车退炮防守型”的基础上采用移子、添子、删子的方法,特别是将黑5·5 位卒删除,在四·六位添植一红兵可以使着法提高4 着,这是棋局比较成功的改进。图3基本保持原图1和图2的综合方法,使其着法成为一则和局。
着法:红先和
1.炮六进四 后车退2
2.前车平六 车4 退8
3.炮七进二 卒6 进1①
4.兵五进一 将6 进1
5.车七进三 将6 进1
6.兵四进一 将6 平5
7.兵四进一 将5 平6
8.马七进五 将6 平5
9.马五进三 将5 平4
10.马三进四 将4 平5
11.马四进六 将5 平4
12.车七平四 卒9 平8 13.炮七退九 卒6 进1②
14.车四退七 卒5 平6 15.帅四进一 卒2 平3
16.相九退七 将4 退1
注:
①如卒9 平8,则兵五进一,将6 进1,车七进三,将6 进1,兵四进一,将6平5,兵四进一,将5平6,马七进五,将6平5,马五进三,将5 平4,马三进四,将4 平5,马四进六,将5 平4,车七平三,卒6进1,炮七退八,红胜定。
②如卒2平3,则马六退八,将4平5,马八退七,将5平4,车四平六,红胜。
图4是在图1基础上保持“平车退炮防守型”的原则,采用移子、添黑马的方法,是图3发展的继续,对结尾有所新的突破,基本保持原图1的着法理念,使之成为一则和局。
着法:红先和
1.炮九平六 后车退2 2.车八平六 车4 退5
3.炮七进一 马6 进8① 4.兵五进一 将6 进1
5.车七进三 将6 进1 6.兵四进一 将6 平5
7.兵四进一 将5 平6
8.马七进五 将6 平5
9.马五进三 将5 平4
10.马三进四 将4 平5
11.马四进六 将5 平4
12.车七平三 卒6 进1
13.炮七退八 马8 退7
14.车三退六 卒6 平7
15.炮七进一 卒7 进1
16.炮七退一 卒7 平6
17.炮七平四 卒5 平6 18.帅四进一 将4 退1
注:
①如马6退7,则兵五进一,将6进1,车七进三,将6进1,马七进五,将6 平5,马五进三,将5 平4,马三进四,将4 平5,马四进六,将5平4,车七平二,卒6进1,炮七退八,马7 进5,马六退八,将4平5,车二退二,马5 进3,马八进六,将5 退1,马六退七,将5 退1,车二进三,红胜。
图5是在图2基础上采用移子、添子的方法,是图3和图4发展的继续,保持“平车退炮防守型”的理念,使之成为一则和局。
图3
图4
图5
着法:红先和
1.炮六进四 后车退2
2.前车平六 车4 退8
3.炮七进二 卒6 进1
4.兵五进一 将6 进1
5.车七进三 将6 进1
6.兵四进一 将6 平5
7.兵四进一 将5 平6
8.马七进五 将6 平5
9.马五进三 将5 平4
10.马三进四 将4 平5 11.马四进六 将5 平4
12.车七平四 后卒进1 13.马九进七 卒9 平8
14.马七退五 卒5 进1 15.炮七退九 卒6 进1
16.车四退七 卒5 平6 17.帅四进一 卒2 平3
18.帅四平五 将4 退1
图6也是在拟出上述系列局后,发现可以采用图1的“平车退炮防守型”着法思路和“实用残局”思路相结合的改图理念。此局开始和中间部分采用图1的着法思路,结尾部分是借用类似于马炮守和双卒的“实用残局”,当然此局结尾部分与标准是有差别,但形势类似于“实用残局”。类似于结尾的“实用残局”使此局成为一则残、排同根局,是“闲情逸致”系列棋局创作的一次飞跃。此局相信也会成为一则受人喜爱的和局棋局。
图6
着法:红先和
1.车八平六 车4 退5
2.炮七进一 卒6 进1
3.兵五进一 将6 进1
4.车七进一 将6 进1
5.马七进五 将6 平5
6.马五进三 将5 平4
7.马三进四 将4 平5
8.马四进六 将5 平4
9.车七平四 卒6 进1①
10.车四退六 中卒平6
11.帅四进一 卒8 平7 12.相一进三 卒7 平6
13.帅四退一 后卒进1 14.炮七退七 将4 退1
15.相三退一 将4 平5 16.马六退七 将5 退1
17.马七退五 将5 进1 18.炮七平九 将5 退1
19.相一进三 前卒平4 20.炮九平八 卒4 平5
注:
①如中卒平6,则帅四平五,前卒平4,相一退三,黑无后续手段红胜定。
图7是在图1有奖征猜局刊登后,安徽棋友常绍光建议将一路红相移至九路可成和局。经研究后认为此改局又能成为另一种和局着法,对“平车退炮防守型”的方法起到新的突破,促成了“平炮拦车防守型”的成立,建议可取,但和法太简单。
着法:红先和
1.炮九平六 后车退2
2.车八平六 车4 退6
3.炮七平六 车4 进1
4.兵五平六 后中卒平6
5.车七平五 卒6 进1
6.车五平四 马5 进6
7.车四进二 将6 平5
8.相九进七 卒6 进1
9.车四退六 前卒平6
10.帅四进一 卒5 平4
图8是在研究图7棋局的第5 着红炮七平六方案后,笔者认为如在黑2·9位和1·3位分别添植上一枚卒和象,在红二·九位上添植一兵,也能成为“平炮拦车防守型”的延续,使着法更为精彩,变化更复杂,也不失为一则成功的和局。
图7
着法:红先和
1.炮九平六 后车退2
2.车八平六 车4 退6
3.炮七平六 车4 进1①
4.兵五平六 后中卒平6②
5.车七平五③前卒平6
6.帅四进一 卒6 进1
7.帅四退一 卒6 进1
8.帅四平五 卒5 进1
9.帅五平六 卒2 平3 10.车五平四 马5 进6
11.车四进二 将6 平5 12.车四平五 将5 平6
13.车五平六 卒3 平4 14.车六退六 卒5 平4
15.帅六进一 将6 进1 16.兵二平三 将6 进1
注:
①如后中卒平6,则兵二平三,前卒平6,帅四进一,卒6 进1,帅四退一,卒6 进1,帅四平五,前卒进1,帅五平六,车4 进1,兵五平六,卒6 进1,兵三进一,将6 进1,兵六平五,将6 平5,车七平五,将5 平6,车五退四,红胜定。
②以下黑有前中卒平6、象1 进3 两种着法均负:
1.如前中卒平6,马四退二,中卒进1,兵二平三,卒6 进1,马二退四,前卒平6,帅四平五,卒6 平5,帅五平六,中卒平4,兵三进一,将6 进1,兵六平五,将6 平5,车七平五,将5 平4,车五退四,红胜定。
2.如象1 进3,则兵六平五,中卒平6,马四退二,卒6 进1,马二退四,中卒进1,兵二平三,前卒平6,帅四平五,卒6 平5,帅五平六,中卒平4,兵三平四,红胜。
③如兵二平三,则卒6 进1,兵三进一,将6 进1,兵六平五,将6平5,车七平五,将5 平6,车五平四,将6 平5,相九进七,前卒平6,帅四平五,卒5 进1,帅五平六,卒2 平3,车四平五,将5 平6,车五平六,前卒进1,车六平四,马5 进6,车四退三,卒6 平5,黑胜。
图9是在研究图1、图7、图8后,认为方案还有可取之处;笔者认为在此基础上添植上一些子,移动一些子成为图9棋图后,保持“平炮拦车防守型”形式,并将使着法更为精彩,结尾单相守和单马会使此局成为一则残、排同根局,是一则成功的和局。
图8
着法:红先和
1.炮九平六 后车退2 2.车八平六 车4 退6
3.炮七平六 车4 进1① 4.兵五平六 后中卒平6
5.车七平五 卒6 进1 6.车五平四 马5 进6
7.兵六平五②卒6 进1 8.车四退三 前卒平6
9.帅四进一 卒2 平1
10.相一进三 卒5 平4
11.帅四进一 卒1 平2
12.帅四退一 卒2 平3
13.帅四进一 卒3 进1
14.帅四退一 卒3 平4
15.帅四进一 前卒平5
16.相三退一 卒4 平5
17.帅四平五 马6 进4
18.兵五进一 将6 进1
19.帅五退一 象1 退3
20.兵五平六 象3 进5 21.兵六平五 马4 退3
22.兵五平六 将6 退1 23.帅五平六 马3 进4
24.相一进三 马4 进2 25.相三退一 马2 退3
26.兵六平五 将6 平5 27.相一退三③
注:
①如前中卒平6,马四退二,中卒进1,车七平五,卒6 进1,马二退四,前卒平6,帅四平五,卒5 进1,帅五平六,车4 进1,兵五平六,马5 进6,兵六平五,卒2 平3,车五平四,卒3 进1,车四进三,红胜。
②如车四进二,则将6 平5,相九进七,前卒平6,帅四平五,卒5进1,帅五平六,卒5 进1,帅六进一,卒6 平5,帅六进一,卒2 平3,黑胜。
③至此成为单相守和单马的例和局面,可参阅屠景明先生编著的《象棋实用残局二集》马类,第2局。
图10 是在综合图7、图8、图9的一些变化特点后,笔者认为在图7基础上添植一子,移动两子;或者在图8基础上减少两子,移动两子;或者在图9基础上减少两子移动三子;就成了图10 棋图的形式,并保持“平炮拦车防守型”形式。图10 的着法变化更加复杂,涉及棋规更强,精彩程度更高,虽然此局是一则和局,但它是一则创新的排局。
图9
图10
着法:红先和
1.炮九平六 后车退2
2.车八平六 车4 退6
3.炮七平六 后卒平6①
4.车九平七 前卒平6
5.帅四进一 卒6 进1
6.帅四退一 卒6 进1
7.帅四平五 卒5 进1
8.帅五平六 车4 进1
9.兵五平六 将6 进1
10.车七退一 马5 进6
11.车七进五 马6 进4
12.车七退五 马4 退6 13.车七进五 马6 进4
14.车七退五 将6 进1② 15.兵六平五 将6 平5
16.兵五平四 将5 平6 17.兵四平三 将6 平5
18.车七平五 将5 平6 19.车五平七 将6 平5
20.车七平五 将5 平6 21.车五平六③卒2 平3
22.车六进三 将6 平5 23.车六平五 将5 平6
24.车五平六 将6 平5 25.车六进一④将5 退1
26.兵三平四 将5 平6 27.车六退四 将6 平5
28.车六平五 将5 平6 29.车五平六 卒5 平4
30.车六退二 卒3 平4 31.帅六进一 将6 平5
注:
①以下黑另有中卒平6、车4 进1 两种着法亦和:
着法一:如中卒平6,则马四退二,后卒进1,车九平七,卒6 进1,马二退四,前卒平6,帅四平五,卒5 进1,帅五平六,车4 进1,兵五平六,将6 进1,以下同主着法一样,和局。
着法二:如车4 进1,则兵五平六,后卒平6(如中卒平6,马四退二,后卒进1,车九平七,卒6 进1,马二退四,前卒平6,帅四平五,卒5 进1,帅五平六,将6 进1,与着法一一样,只是先后次序不同;也同主着法一样,和局),车九平七,卒6 进1,车七平四,马5 进6,兵六平五,卒6 进1,车四退三,前卒平6,帅四进一,卒2 平3,相九进七,卒5 平4,帅四进一,卒3 平4,帅四退一,前卒平5,帅四进一,卒5 平4,以下基本同图7结尾一样,和局。
②如黑仍然走马6 进4 为捉车,退马为捉兵;红进车有兵六平五再车七进一的杀,退车有车七平四,马4 退6,兵六平五再车四进四以小子换大子的手段,尽管黑将6 平5 后,黑卒可以利用将再5 进1 杀,那是以后的棋;这样可以成为“二打对二还打”,双方不变可成和局。
③如红仍然走车五平七为“一将一杀”,成“二打”对“二闲”,红方变着,不变作负。
④如红仍然走车六平五为一“将”,黑将5平6为“闲”,尽管黑可以卒3 平4 杀,但避“将”属于从捉到捉的闲着;车五平六是杀,将6平5 后,黑卒可以利用将再5 进1 杀;这样就为二打对一打,由红方变,不变作负。
笔者在演变“闲情逸致”各种衍生棋局的着法过程中,特别是图3~图6的一些变化特点和棋图形式的启发下,发现红弃车退炮防守又是一种新的赏识,几经周折拟成图11。图11 虽然赏识了退炮防守,但也仿照图9成为一则残、排同根局;此局的基本框架也是在图1的格局基础上,采用添、删、移子的常用方法,成为弃车让路、退炮防守形式的和局棋局。棋局复杂、精彩程度更高,结尾是一则单卒守和单马的实用残局形式,也衍生出“弃车退炮防守型”的棋局。
着法:红先和
1.炮六进三 后车退2 2.前车平六 车4 退5
3.炮七进一 前卒进1 4.前兵进一 将6 进1
5.车七进二 将6 进1 6.后兵平四 将6 平5
7.兵四进一 将5 平6 8.马七进五 将6 平5
9.马五进三 将5 平4 10.马三进四 将4 平5
11.马四进六 将5 平4 12.车七退一 将4 退1
13.车七平六 将4 进1 14.炮七退八 后卒进1
15.马六退七 卒9 进1
16.马七退六 前卒进1
17.炮七平四 卒6 进1
18.马六进四 将4 平5
19.马八退六 卒6 进1
20.马六进四 卒5 平6
21.帅四进一 卒9 进1
图12 是图11 的一种扩展,保留了图11 的基本着法,“平车退炮防守型”继续得到衍生;笔者认为在图11 基础上添、删、移子,就成了图12 棋图的形式。图12 是图1、图11 构思的一种延伸、发展,特别是28 着卒1 平2 弃子,这是受图11 启发所致。图12 的着法变化更加明确红弃车让路、退炮防守思路,结尾也是一则单卒守和单马的实用残局形式。
图11
着法:红先和
1.炮六进三 后车退2
2.前车平六 车4 退5
3.炮七进二①前卒进1
4.兵五进一 将6 进1
5.车七进三 将6 进1
6.兵四进一 将6 平5
7.兵四进一 将5 平6
8.马七进五 将6 平5
9.马五进三 将5 平4
10.马三进四 将4 平5
11.马四进六 将5 平4 12.车七退一 将4 退1
13.车七平六 将4 进1 14.炮七退八 卒1 平2②
15.马九退八 后卒进1 16.马六退八 将4 平5
17.前马退七 将5 退1 18.马七退五 前卒进1
19.炮七平四 卒6 进1 20.马八退六 卒6 进1
21.马六进四 卒5 平6 22.帅四进一 卒9 进1
注:
①如马九退七,则前卒进1,后马退五,车4 进9,黑胜。
②如后卒进1,则马九退七,卒1平2,马七退五,卒2平3,马六退八,将4 平5,马八退七,将5 退1,马五进七,前卒平5,后马进六,卒3 平4,马六退四,将5 退1,马四退三,卒5 进1,马七进五,卒9进1,马五退六,卒9 平8,相三退五,将5 进1,马六进七,将5 退1,马七退五,将5 进1,马五退六,卒4 进1,马六退七,卒4 平5,马三退五,卒5 进1,帅四平五,卒8 进1,亦和。
图13 是图11、图12 的一种扩展,仍然保留了弃车退炮防守的风格;也是此类系列棋局的衍生;笔者认为在6 着黑走前卒进1 而不走前卒平6,这种“双鬼把门”形式是着法向另外一种作局风格的迈进,图13 结尾也是一则单卒守和单马的实用残局形式。
图12
图13
着法:红先和
1.炮六进三 后车退2
2.前车平六 车4 退5
3.炮七进一 前卒进1
4.前兵进一 将6 进1
5.车七进二 将6 进1
6.后兵平四 将6 平5
7.兵四进一 将5 平6
8.马三进五 将6 平5
9.马五进三 将5 平4
10.马三进四 将4 平5
11.前马进六 将5 平4
12.车七退一 将4 退1 13.车七平六 将4 进1
14.炮七退八 后卒进1 15.马四进三 将4 退1
16.炮七平九 象7 退5 17.马六退八 将4 平5
18.兵五平四 前卒平6 19.炮九平四 卒7 进1
20.马三退二 卒7 平6 21.马二退四 将5 平6
22.马八退七 卒5 平6 23.帅四平五 将6 退1
图14 是在图11、图12 的一种延伸,保留了弃车退炮防守的风格;也是“弃车退炮防守型”系列棋局的衍生;图14 着法更加严谨、实用,实战风格在结尾着法中得到体现,特别是37 着红炮七平五弃炮。图14 的结果也可演变成为单卒守和单马的实用残局形式。
图14
着法:红先和
1.炮六进四 后车退2
2.前车平六 车4 退5
3.炮七进一 前卒进1
4.前兵进一 将6 进1
5.车七进三 将6 进1
6.兵四进一 将6 平5
7.兵四进一 将5 平6
8.马七进五 将6 平5
9.马五进三 将5 平4
10.马三进四 将4 平5
11.马四进六 将5 平4
12.车七退一 将4 退1 13.车七平六 将4 进1
14.炮七退九①后卒进1 15.马六退八 将4 平5
16.马八退七 将5 退1 17.马七退五 后卒平7
18.马五退六 卒6 平5 19.炮七平五②前卒进1
20.帅四平五 卒7 进1 21.马二进一 卒8 平7
22.马一退三 后卒平6 23.马六退四 卒7 平6
24.帅五平四 卒5 平6 25.兵五平六 卒6 平7
注:
①如炮七退八,则前卒进1,炮七平四,卒6 进1,马六退八,将4平5,马八退七,将5 退1,马七退五,卒6 进1,炮四平一,卒6 进1,马二退四,卒8 平7,黑胜。
②如炮七平二,则卒7进1,炮二平三,卒7平8,炮三进四,卒8平7,炮三平五,后卒平4,马六进五,将5 平4,马五退七,卒7 进1,马七退六,卒7 进1,黑胜定。
图15 是在拟出上述系列局后,仔细研究“弃车退炮防守型”一系列棋局后,特别是受图13 着法中的6 着黑前卒进1 的思路影响,就有了此局6 着黑卒8 平7 一样的“双鬼把门”形式,这样迫使红必须弃车退炮防守。棋图添植了一枚9·9 位卒,看似多余,实际是给红炮防守有留退路,这也是作局必须全面综合考虑的技巧方法,图15 结尾双方互斗残局使着法更为精彩,变化更复杂,也不失为一则成功的棋局。
着法:红先和
1.炮六进四 后车退2
2.前车平六 车4 退5
3.炮七进二 卒8 平7
4.兵五进一 将6 进1
5.车七进三 将6 进1
6.兵四进一 将6 平5
7.兵四进一 将5 平6
8.马七进五 将6 平5
9.马五进三 将5 平4
10.马三进四 将4 平5
11.前马进六 将5 平4 12.车七退一 将4 退1
13.车七平六 将4 进1 14.炮七退八 前卒平6①
15.帅四平五 卒5 进1 16.炮七平三 卒6 平7
17.马六退八 将4 退1 18.马八退七 将4 平5
19.相一进三②卒5 进1 20.帅五平六 将5 退1
21.马七退八 卒7 平6 22.马八退七 卒1 平2
23.马七退五 卒6 平5 24.马四退三 卒5 平6
25.马三进二 卒6 平5 26.马二进四 卒5 平6
27.帅六进一 卒2 平3 28.帅六进一 卒3 平2
注:
①如后卒进1,则炮七平三,后卒平6,炮三平九,将4 退1,相一进三,将4 平5,则马六退七,将5 退1,马七退五,将5 进1,亦和。
②如马七退六,卒5 进1,帅五平六,将5 平4,马四进六,卒7平6,相一进三,卒1 平2,前马进七,将4 进1,马七退五,将4 退1,马五进四,将4 进1,马四退六,将4 退1,亦和。
“闲情逸致”棋局从图1~图15 笔者拟出15 则系列棋图,当然一则棋局经过不断的加工、研究、总结,会创作和衍生出许多优秀的棋局作品,供人们去欣赏。
图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