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种,五代享——板栗王
河北省邢台市是中国板栗的主要产地之一,每年金秋时节,大街小巷的糖炒栗子香飘万家,格外诱人,其中尤以前南峪村的板栗最受欢迎。据史料记载,前南峪村种植板栗的历史已有千年,这个只有1000多人的小村庄栽种着几十万棵板栗树,村中至今还保留着一棵树龄超过2500年的板栗树,被称作中国的“板栗王”。
“板栗王”树高21米,树围最粗处5.2米,大部分树枝弯曲着向东生长,树干粗壮有力,彰显着它的古老,而枝叶则是青翠茂密,彰显着它旺盛的生命力。虽然“板栗王”已经2500多岁了,但是直到现在,每年仍然能够结出200多斤的板栗,而且个大味甜。
板栗树
前南峪村位于太行山中段,自古以来物产丰富,盛产板栗、核桃和杏,素有“太行明珠”之称。唐朝武则天统治时期,她的一位好友云游来到此处,发现村中有一棵板栗树生长得十分高大,树上结的果实颗粒饱满,味道甜美。她就带回这些板栗送给武则天。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在童年时期就跟随母亲食素,虽然入宫之后也不乏骄奢,但她注重食素养生的生活习惯从未改变,对各色瓜果也十分喜爱。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称板栗是“肾之果也,肾病宜食之”,认为板栗有补脾健胃、补肾强筋的功效。因此,武则天也对板栗情有独钟。她将这送来的味道甜美的板栗命名为“板栗王”,并且下令尽快把板栗种植发展得更广阔。
正是由于一代女皇武则天的推崇,前南峪村的村民开始在“板栗王”的周边大量种植板栗树,如今“板栗王”周围还有300多棵唐代的板栗树存活下来,树龄都在1000年以上。
板栗树原产于中国,采食板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6000多年前的原始社会,到了西周时期,黄河流域就出现了人工种植的板栗。《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燕秦千树栗,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说的就是当时燕秦两国拥有千株板栗树的人,其富可抵千户侯。由于板栗产量稳定,板栗树的寿命也很长,在民间有“一代种,五代享”的说法,板栗也被称为“摇钱树”“救命树”“健身树”。
据当地村民说,板栗的抗灾能力很强,即使是在旱涝灾害严重的年份,农田里的农作物颗粒无收,板栗却依然结果,因此在历史上,板栗往往可以在饥荒、战乱时期用来取代粮食,因此也有“铁杆庄稼”的美誉。而“板栗王”所产的板栗也曾在抗日战争时,成为救急的食物。
板栗
1940年11月,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由延安迁到了前南峪村,师生们就在这棵“板栗王”周边,建起了简易的教室。当时由于受到日寇封锁,物资匮乏,板栗就成了最好的果腹之物。
如今,板栗早已融入前南峪村村民的日常生活中,家家户户都种植了几百棵板栗树,成为前南峪村的支柱产业,年产板栗340吨,每年能为村民们带来400多万元的经济收入,板栗树当之无愧地成为村民致富的“摇钱树”。
板栗每年五六月开花,九十月结果,收获的季节,这里的村民就会把板栗做成糕点和菜肴。而“板栗王”树上收获的板栗,也会被平均分到当地村民的家中。
对于这些为当地人带来幸福生活的板栗树,村民们倍加珍惜。他们在这棵“板栗王”的树枝上挂满了红布条,表达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今前南峪村已经成为一个集板栗种植、加工和生态旅游于一体的新农村,慕名前来观光的游客,不仅能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体验农家乐,更能在这里摘食新鲜的板栗,感受这里的板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