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茂人昌——千年含笑树

树茂人昌——千年含笑树

每年冬季,福建省建瓯市的这片山谷中,到处弥漫着浓郁的兰花香味,这里没有兰花,味道来自福建含笑树。在埂尾村的村外,生长着一大一小两棵福建含笑树。这棵1000多年的大树高31米,树围最粗处6.4米。过去,因为它的树皮酷似杉木皮,当地人叫它“韧皮杉”。1981年,福建农林大学的郑清芳教授,在一次野外考察时,偶然间看到这棵大树,经过研究,确定它是植物学中的又一新物种。这是目前发现最大的一个比较古老的树种,属于木兰科含笑树种,因它首先在福建发现,所以叫福建含笑。

每年的隆冬季节,是含笑树的花期。它的花开而不放,笑而不语,有含蓄和矜持的寓意,因而得名“含笑”。古代诗人曾形容含笑树:“自有嫣然态,风前欲笑人。涓涓朝露泣,盎盎夜生春”。

福建含笑树

福建含笑最大的特点就是花特别香,兰花香型的。虽然这棵福建含笑树被命名的时间很短,但是在埂尾村,数百年前人们就已经把它奉若神明,无论逢年过节,还是平常日子,都会有村民前来祭拜祈福。古时候,中国南方湿热地区瘴气多发,医疗卫生条件落后,人的生命时常受到威胁,脆弱无助的时候,就把郁郁葱葱的古树作为祈祷和寻求庇护的对象。所以中国的很多村落一般都会有古树伫立,它们是长寿、吉祥的象征。

福建含笑树花

“山光光年荒荒”,树林被砍得光光了,水土保持得差,田就没有水,颗粒无收,导致“年荒荒”。出于对树木价值的深刻感悟,就在这棵树的附近,当地人还创造了一个自然界的传奇。

这个村庄名叫沶村,村里七八成的百姓都姓杨,这是一个古老的大家族。660年前,建瓯发生大饥荒,老百姓无以为生,危在旦夕。村里一位名叫杨达卿的乡绅,家里谷物充足,准备开仓赈灾。但他担心接受施舍的人有愧耻之心,踌躇之时,他看到村里村外、山上山下的大树,于是有了一个奇思妙想。考虑到用植树赈灾这个办法,到山上去种一棵树,拿一袋谷黍雇人种植。

杨达卿帮助乡亲们度过灾年后,又过了20年,人们种下的树苗已经郁郁葱葱,蔚然成林。当地府志上记载:“随山之高下曲直,皆有木矣。逾数年,木长茂,望之蔚然成林,既之森然成列。”由此,这座山就被叫“万木山”,这片树林被称为“万木林”。为了保护这些树木,杨达卿不仅和乡亲们达成“民约”,还对其家族立下了严格家训。

“储山之木,誓不售人”,不肯卖,也不可以采伐,唯有建桥梁,盖庙宇,开祠堂。很穷的人没有房子住,可以给他砍,很穷的人死掉,没有棺材,可以给他挖一根去,不要钱的,祖孙世世代代保护下去。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营造万木林的杨氏家族此后人才辈出,涌现了7位尚书,辅佐了4朝皇帝。杨氏家族的故事,也令当地人明白一个道理——“树茂人昌”,所以爱护森林、保护古树的观念愈发深入人心。有了这样的民风,包括千年含笑树在内,众多古树得以安然存世。

含笑树有着笔直的树干,细腻的材质,树身少有结疤,所以被认为是难得的“栋梁之材”。但是,人们出于对古树的崇拜和尊重,在建瓯当地,即便含笑树寿终正寝,也不会被随意变卖,而是捐献给庙宇,用于雕刻佛像。泉州玄妙观的玉皇大帝像、武夷山天上宫的妈祖像,都是采用含笑树的树干制作而成。人们把对古树的崇拜,用另一种形式保存下来,让人们心中的树神和天神合二为一,更加显现彼此的神奇。

千年含笑树以及“万木林”中鳞次栉比的古树,彰显着“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传统美德,透射着中国人追求“积德”“积善”的家风。它们滋养大地、荫及万民,堪称一座座令人仰视的“绿色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