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木成林——“小鸟天堂”
在中国的小学四年级语文课本中有一篇散文,叫作《鸟的天堂》,这篇文章仅用800多字就生动地描绘了一幅神奇的自然景象,让无数人在品读后内心产生向往。
这处奇异的自然景观位于广东省江门市天马河的河心沙洲上,遥望之下,茂林一片,静卧在河中央,覆盖了一万多平方米的河面,相当于一个半足球场大小。因林在水中,人迹罕至,群鸟栖息,被誉为“小鸟天堂”,但是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么大面积的一片树林,竟然只是一棵树形成的。
“小鸟天堂”属于细叶榕,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沿海,以及东南亚地区,是一种生命力十分旺盛的植物。在它所有的特质中最令人惊叹的一点就是独木成林。因为这种榕树有一种气根,像老头胡须一样。气根的作用是通过吸收树干里面本身的营养往下长,时间长了之后气根会长粗长大,以后逐渐成为一个树干。
天马河
上千只鸟盘旋空中
如今“小鸟天堂”里,由气根形成的枝干多达数十万根,它们生生不息、盘根错节,常人难以涉足其中,因此最初的那棵母树现在已经无从寻觅。
穿行其间,流苏状的气根密密麻麻,随处可见,就像进入了一个挂满垂帘的空间。这些气根,大部分都已扎根土壤,为“小鸟天堂”的腹地形成一道天然的保护屏障,引来三万多只野生鸟类在这里筑巢栖息,这也让它成为了世界著名的天然赏鸟乐园。
虽然现在“小鸟天堂”已经闻名遐迩,但在80年前,这里还是一处世外桃源,不为外人所知。直到一个人的来访,才让这里的美飞出了乡间,飞向了世界,他就是《鸟的天堂》的作者巴金。
巴金原名李尧棠,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文学大师,也被誉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他受朋友之邀来雀墩(当地人指鸟巢的意思)游玩,第一次来到这里时,并没有留下太深的印象,反而失望而归。因为当时正值中午,白鹭已经飞出去捕食,而灰鹭羽毛颜色灰黑,站在树上休息,不经意很难察觉。就在巴金准备启程去往别处时,他途中又再次路过雀墩,那一次雀墩没有再保持“沉默”,而是漫天飞舞,构成了一道世间罕见的风景线。大自然的魅力让巴金震惊。回到上海后,写下了散文《鸟的天堂》,这篇散文给当时的文学界吹来一阵清风。
20世纪30年代,中国处于动荡时期,而这篇文章所描绘的意境是不同品种的鹭鸟能够在同一棵树上和谐栖息,巴金期盼通过这篇文章唤醒中国人民或者全世界人民,都能够和谐地生活在一个地球村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篇散文正式编入小学语文课本,据教育部统计,至今,读过这篇文章的小学生不少于数亿人。
生机勃勃的“小鸟天堂”里栖息着十多种野生鸟类,其中以白鹭和灰鹭最多,白鹭喜欢早出晚归,而灰鹭则喜欢晚出早归,一早一晚,相互交替。特别是在日出和日落时分,出发和归巢的两支队伍交相辉映,上千只鸟在“小鸟天堂”的上空盘旋飞舞,互相争鸣,场面蔚为壮观。
每一个身临其境的游客,都会被这里的美景所震撼,不过据当地村民所说,在500多年前的明朝,这里曾是一个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的地方。那时,天马村依水而建,却不想连年遭遇洪灾,不少人家破人亡。于是当地村民便效仿大禹治水,在天马河的中央修建了沙洲,并在上面种上一棵榕树,期盼灾难不犯、粮食丰收。
榕树的气根
历史上,天马村的村民一直将这棵给他们带来幸福平安的大榕树,视为护佑全村的“神树”,他们不允许任何人到那里去砍伐和射猎,这个传统一直沿袭到今天。
人们守护着小鸟天堂,小鸟天堂也给这里带来丰厚的回报。在小鸟天堂的带动下,当地的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相继建立了鸟趣园、巴金广场、生态农庄,打造成了以鸟类生态风景为主题的湿地公园。每年吸引游客达30多万人次,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让“小鸟天堂”更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