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孤独的王者——鹅耳枥
浙江普陀山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名山。在它的佛顶山上,生存着世界上仅此一株的普陀鹅耳枥。这棵树高13.5米,树龄超过两百年,树干底部被土层掩埋,两个分枝露出地面,外表看起来朴实无华、貌不惊人,但在植物学界,这棵树却是一个传奇。普陀山园林管理处林业工程师欧丹燕称:1930年5月林学家钟观光教授发现了这个树种,1932年,郑万钧教授把它鉴定为新种,命名“普陀鹅耳枥”。
鹅耳枥属桦木科,全世界共有40多种,中国有近30种,分布广泛。但这株鹅耳枥发现时,植物学家在中国范围内都没有找到与之特性完全相同的树种,于是被单独命名为“普陀鹅耳枥”。由于全中国独此一棵,在发现后不久,它就被列为中国一级保护植物。
普陀鹅耳枥
鹅耳枥叶
随着普陀鹅耳枥的发现,它的来历成为了焦点。普陀山当地传说这棵古树是在清朝嘉庆年间,一位缅甸僧人受到普陀山佛教文化的吸引,远道而来,进香求法。为了表达对观音菩萨的虔敬,他还特地带来家乡的树种,种在了佛顶山慧济寺的门外,于是就有了这棵普陀鹅耳枥。种树爱树,自古就是佛教的传统,因为佛的诞生、成道、涅槃都在树下,而且树在佛教中,代表着智慧。这是普陀开山供佛之始,此后,普陀山名声渐起,香火日盛,全国各地甚至亚洲各国的僧人和香客频频造访。
普陀鹅耳枥发现后,人们按照传说的指引前往缅甸和尼泊尔等南亚国家寻找这个树种,结果一无所获。植物学家分析发现,普陀鹅耳枥之所以踪迹难寻,是因为它的自然繁殖能力非常弱。虽然是一种雌雄同株的植物,但是它的雄花和雌花开放时间不同,雄花4月上中旬开放,雌花4月下旬才开放,花期重叠的时间仅有短短几天,所以授粉困难。
此外,普陀山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鹅耳枥果实成熟的季节,雨多风大,果实还没有成熟就被吹落,所以母树下面从来没有发现过自然繁育的幼苗。
两百多年间,这棵普陀鹅耳枥如同一个孤独王者,屹立于佛顶山上,它不仅见证了普陀山四季晨昏,风霜雨雪,也在寺院的晨钟暮鼓、鱼磬梵唱中尽享佛缘。过去,普陀山以“普陀三宝”闻名,分别是元代古塔多宝塔、摹刻了唐代画家阎立本所绘观音大士像的杨枝观音碑、以明代皇宫琉璃瓦和九龙藻井拆建而成的九龙殿,现在,因为普陀鹅耳枥的发现,“普陀三宝”变成了“普陀四宝”。
鉴于它的文化意义和植物学价值,从上世纪80年代初,林业工作者就开始进行普陀鹅耳枥的人工繁育实验,这个过程可以说困难重重,仅从寻找树种这一项工作就可见一斑。据舟山市林业科学研究院的高级工程师俞慈英称:100粒种子只有2粒到4粒才是饱满的,其余90多粒是空壳。所以它饱满的程度就只有2%到4%。饱满的种子我们再经过处理,给它播种、育苗以后,它发芽率就只有20%。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人们终于掌握了新苗的多种繁育方法。目前,人工培育的普陀鹅耳枥种苗已经超过上万株。在佛顶山的山顶,也栽植了79株第一代子树,树龄已经超过30年。在母树的周围又扩大了一些数量,称之自然回归,以此尽量创造跟它母树同样的生态环境,更有利于保存遗传基因。
人工繁育的树种
2011年9月29日,中国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升空。在这次“太空旅行”中,普陀鹅耳枥的种子也被带入太空,科学家们希望通过太空特殊环境的诱变作用,使树种发生“变异”,从而提高植物的繁育能力。
无论是太空育种试验,还是人们业已完成的科学攻关,都是为了挽救普陀鹅耳枥这一濒危物种,让它继续留存在地球上。但是,真正帮助一个物种脱离濒危的状态,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历经一个漫长的过程。作为唯一的野生母树,这株普陀鹅耳枥还要耐心地等下去,值得欣慰的是,它已经不再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