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德的概念

一、道德的概念

道—一道路、道理,引伸为规则、规范、事物的规律。德—一有所得,“德者、得也”。古代德与得相遁,认识“道”的人,内得于已(提高觉悟),外施于人(助人为乐),就是道德。德在过去写法是“德”,人们解释“德”字时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心宣就是德。

马克思主义哲学、伦理学关于道德的概念是:道德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以善恶为标准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依靠人们内心信念、传统习惯以及社会舆论来调整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对这一概念剖析如下:

(1)道德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道德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关系之中,当一个人独处在孤岛上,孑然一身,不与他人发生任何关系,是无所谓道德的。在动物界也不存在道德问题,不能以善恶进行评价,如猫吃老鼠,狼吃羊不具有任何道德意义。

(2)道德的评价标准是善恶,所谓“道德”或“不道德”是对某种于他人、社会有益或有害的行为评价,有效的为“善”,有害的为“恶”。

(3)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与其他意识形态如政治、法律、艺术、宗教等存在着区别,例如通过道德与法律的比较(表一)可以看出,道德具有自身的特征:

(1)道德具有长远性的特征。它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始终。

(2)道德具有自觉性的特征。它不象法律那样靠强制力量来实行的,而是把一定的社会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内心信念来支配自己的行为。道德行为的这一特征是任何其他社会意识和上层建筑所不能代替的。

(3)道德具有广泛的特征。凡有人们生活的地方,道德都起作用,如有的人说:“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气死领导、难死法院”。这种人的行为在现实中有之,法院无能为力,但这种行为却往往受到“道德法庭”的严励谴责。

(4)道德具有现实性与理想性相统一的特征。道德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受其他社会因素制约和影响,具有现实性。但它高于现实,有示范作用,它要求人们“应当”如何,通过榜样的力量、理想的人格,引导人们向前看。

(5)道德具有知与行相统一的特征。要实行道德,首先要有道德认识,激发道德情感,如果没有道德认识,不辨是非善恶,当然不可能谈什么道德行为。但如果知道了道德规范,却没有行动或背离了这些规范,就是不道德,所以道德强调知行相统一,言行相一致。当然,知行统一有一个过程,往往是先知而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