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经济
2025年10月13日
社会经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仡佬族主要从事农业。主要种植玉米、水稻、小麦、红薯等作物。作物靠天生长,水、旱、雹、虫等灾害频繁,粮食单产低下。采集桐子、栓皮,编织竹器、草鞋等副业生产在仡佬族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840年以后,由于洋纱、洋布倾销到仡佬族地区,仡佬族铁笛布等手工业产品受到了严重排挤,农村经济日渐衰落。到国民党统治时期,在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地主、官僚资产阶级的重重压迫下,仡佬族农民很多失去了土地,许多人为了糊口,不得不外出帮工,流浪各地,仡佬族人民陷于苦难的深渊。
新中国成立后,仡佬族人民享有了当家作主的权利。1953年成立的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有一部分仡佬族人民就包括在内,1956年又在贵州遵义和仁怀建立两个民族乡。仡佬族散居区的乡、区和县的各族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注意照顾仡佬族,有仡佬族的代表参加。贵州省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也有仡佬族的代表参加,建国后进了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生产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也随之不断改善。吃上了稻米、穿上了棉布衣衫,住上了新房。建国前仡佬族人民大多是文盲,现在各地均办了学校。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7个仡佬族村已经办了4所民族小学;贵州平正仡佬族乡除办民族小学,还办了民族中学。仡佬族的适龄子女能就近上学,有的甚至上了大学,是有史以来没有的。一代有文化的新农民已在仡佬族群众中成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