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俗文化

五指山的英雄儿女——黎族

民族概况

黎族是我国岭南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琼中县、白沙县、昌江县、东方县、乐东县、陵水县、保亭县、通什市、三亚市等七县二市之内,其余散居在海南省的万宁、屯昌、琼海、澄迈、儋县、定安等县。由于分布地区不同和方言、服饰等的差异,其自称有“伴”、“岐”、“杞”、“美孚”、“本地”等。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黎族人口数为1247814。使用黎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不同地区方言不同。也有不少群众兼通汉语。1957年曾创制拉丁字母形式的黎文方案。

黎族源于古代百越的一支。西汉曾以“骆越”、东汉以“里”、“蛮”,隋唐以“俚”、“僚”等名称泛称中国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海南岛的黎族先民也包括在这些泛称之内。“黎”这一专有族称始于唐末,到宋代才固定下来,沿用至今。

据考古发现,海南岛新石器时代原始文化遗址有130处,大约距今五千年左右。史学界和民族学界研究认为,这些新石器遗物的主人是黎族的先民,是黎族先民开发了海南岛。秦汉时期,海南岛同汉王朝关系密切,汉武帝先后数次派兵打开琼岛,设置珠崖、儋耳两郡,部分大陆汉人迁居海南岛,与黎族土著居民杂居。以后,汉族大量移民海南岛。“村人”、苗族和回族也先后迁徙入岛。大量移民的迁入,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铁器)和生产技术(农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公元1世纪中叶,封建统治渐趋稳固。

南北朝和隋朝初期,中央政权对海南岛的统治更加巩固,俚僚领袖冼夫人起了重要作用。她率领俚僚1000余峒(包括黎族祖先)以及岭南其他越人,先请命于梁朝,后又归属于隋朝。冼夫人深明大义,致力团结,密切了中原与海南岛的关系,促进了黎族社会经济的发展。唐宋时期,海南岛与中央王朝关系更加密切,海南岛作为唐朝与南海诸国贸易往来的交通要冲。唐朝十分重视海南岛的统治和开发。黎族地区生产的金、银、珍珠、玳瑁、香料等既作为“贡品”又作为对外贸易产品。与此同时,黎族地区的封建地主经济进一步成熟。黎族劳动人民也受到日益沉重的奴役和剥削。

宋末元初,杰出的女纺织家黄道婆年轻时因不堪封建家庭虐待逃至崖州,曾在崖州居留40多年(一说30多年),向黎族妇女学习棉纺织技术,回故乡乌泥泾(今上海县华泾镇)后,在黎族传统纺织工艺基础上加以改进,创造出一套先进的棉纺织工具和技术,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元初,封建统治者采取羁縻政策,任用“峒首”为世袭“万户”、“千户”,加速了黎族社会内部的阶级分化,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激起黎族人民不断起义。

明、清两代,封建地主经济在黎族社会中已占统治地位,大部分黎族地区的生产力水平与当地汉族相近,出现了定期的市场和墟场,槟榔、椰子和牛等成为大宗输往大陆的货物。在五指山腹地则仍保留原始公社残余的共耕制生产方式。

社会经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黎族以农业为主,种植稻、薯、玉米等作物;手工业、渔猎、饲养家畜家禽、采集野生植物是重要的家庭副业,商品生产和贸易不发达。这时黎族地区的社会形态虽是封建社会,但发展不平衡,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占黎族人口和总面积94%以上的一般地区,与当地汉族一样,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封建地主经济发展比较快。地主阶级通过租佃、高利贷、雇工剥削农民,出现了拥有千亩耕地、千头牛的大地主。另一类是在五指山腹心地带13000多人口的地区,到建国前夕仍保留“合亩制”的生产方式。合亩内部实行家族制领导,生产资料统一使用,成员按严格的分工集体劳动,收获后平均分配。这类地区生产力水平较低下,虽然早已使用从汉区购入的铁制农具,但耕作技术落后,牛踩田、手捻稻、不施肥、刀耕火种仍较普遍,粮食亩产一百多斤。“合亩”(黎语称“纹茂”,意为“大伙做工”)是农业生产的单位,以“亩头为首”,由若干户有血缘关系的“亩众”组合而成。主要生产资料耕地和牛只,基本上是合亩公有和几户伙有,但一律交由合亩统一使用,在亩头主持下进行集体劳动,基本上按户平均分配产品。在一些合亩内,已加入前来投靠的非血缘关系的亩众,亩内的生产资料已大部分归亩头一户占有,对亩众进行各种剥削,原始共耕组织的性质已经发生根本的变化。

建国前,黎族地区还保留“峒”(或称“弓”)的社会组织。有固定的疆界,若有侵犯,往往会引起峒与峒之间的纠纷和械斗。每峒都有一个由长辈充当的峒头,负责维持社会秩序和调解纷争,较重大的事件则召开全峒会议解决。早期,血缘纽带是峒的组织基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封建统治的加强,峒已成为县以下的行政单位,峒头成了基层统治人物。

1948年初,海南岛大部分黎族地区已获解放,在解放区内进行了土地改革和民主改革。以后,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黎族地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邮电通讯、文教卫生事业得到了很快发展。农村除实行科学种田,提高复种指数,增加产量外,还充分发挥黎族地区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热带经济作物的种植。如橡胶、油料、甘蔗、胡椒、咖啡、腰果、水果等。多种经营为黎族农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工业生产已形成初具规模的工业体系。1988年,海南岛被批准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以后,其对外开放步伐加快,黎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文化艺术

黎族世代流传着极丰富的文化艺术。黎族文学主要是口头文学,包括民歌、民谣、神话、故事、传说、谚语和谜语等各种体裁。其内容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富有浓厚的生产气息和民族特点。流传较广的《洪水的故事》、《葫芦瓜》、《大力神》、《天狗》、《五妹与南蛇》等传说故事,情节曲折动人。黎族能歌善舞。唱歌是黎族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男女老幼几乎都能出口成歌,他们用民歌抒发感情,多半是触景生情,即兴作歌。尤其在喜庆的日子里,唱歌更是必不可少的娱乐活动,往往通宵达旦。民歌内容以情歌占多数,如《抗婚歌》就是一首90多行的叙事长诗。还有劳动歌、婚礼歌、哀叹歌、咏物长歌等,富有民族特色。民歌曲调很多,有优美抒情的,也有激昂高亢的,反映了黎族人民淳朴、乐观和刚毅的性格。《钱铃双刀舞》、《打柴舞》、《舂米舞》等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民间乐器以吹奏乐器为主,可以独奏,也可以伴奏。传统乐器有口弓(口琴)、鼻箫、排箫、水箫、洞箫等。鼻箫用一节竹筒制成,用鼻孔吹奏,音色柔和低沉,优美动听,适于抒情。口弓用铜片和竹片制成,声音悠扬,青年男子特别喜爱吹奏它来约会情人。水箫比鼻箫粗大,音色清脆、响亮。黎族妇女精于纺织的历史悠久,善织鸟兽、花卉、人物等多种不同图案,色彩艳丽的筒裙、绣花头巾等服饰,都是她们按照传统技术精纺细织而成的。

民族服饰

黎族的服饰绚丽多彩,黎族五大支系“孝”、“祀”、“润”、“美孚”、“赛”在服饰上虽有相同之处,但又各有特点。无论服装款式、色彩、图案花纹,都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目前,随着时代和社会变化,男子的服装已完全现代化。在交通方便的城乡,妇女也极少穿着民族服饰。仅在传统的节日和婚丧时穿戴民族服装。在某些偏僻的山寨中,老年妇女仍穿戴本民族的传统服饰。

“孝”系服饰,在黎族中人数最多,主要居住在乐东县,陵水、三亚、东方、昌江、保亭等县市也有散居。不同地区服饰又有差别。有的地区,妇女头发分拨两边,梳髻于脑后,不戴头巾,两耳戴沉重的大小多个金属圈或耳环,乃至使耳下垂至肩部。上衣对襟无领,用线系扣,衣的前摆长,后摆短,对襟两边和衣下有花纹,襟前左右花纹上端各系有铜钱和小花球,摆端往往系铜铃,挂流苏。衣背正中有一道垂直的红线或白线,把衣服分为左右两边。下身穿过膝中花筒裙,筒裙花纹以小方格几何图案为主。有的地区,妇女包黑头巾,戴小耳环,上身着开襟矮领黑上衣,下身穿长花筒裙,达小腿中部。男子上穿麻衣,下着三角包布。

“杞”系服饰“杞”,主要居住在琼中、保亭二县,乐东县的部分地区,昌东县的王下、陵水县的大里乡等地也有分布。妇女头系黑色长巾,部分地区系黑色两端以红黄线织出菱形方格花纹,并挂以流苏的花头巾。上身内着菱形胸挂,因地区不同有黑白之分,分穿对襟青、蓝色无领或矮领上衣,长袖口白布镶边间有两条红道,衣对襟处下部两边,有专为装饰用的金属扣饰,闪闪发光,两侧衣兜上绣各种彩色植物和几何花纹。背部绣各种五彩的动、植物花纹,内容繁多。下穿色彩艳丽的紧身过膝中花筒裙,筒裙花纹,有人物、动物、植物和几何图案,内容丰富。有的只织出各色花纹;有的织后再用彩绒绣边;还有的地区用绒绣,色彩鲜艳夺目。妇女盛装时,戴小耳环,颈饰扁形或圆形金属项圈,以及蓝色或白色料珠串成的多道项圈,胸挂银牌和珠铃,手脚戴银圈,行走时周身闪光,丁当作响。男子上穿麻衣,下着梯形吊襜。

“润”系族饰“润”,亦称本地黎,居住在白沙县。妇女头缠厚厚的黑头巾,似戴一无顶宽边黑帽,发髻插一大型刻花骨簪,用红绿线挂穗,飘于左右两侧或一侧。上着黑色无领贯头衣,领口前后均呈“V”字形,或仅前呈“V”字形。有的领口用白绿两色珠串连成三条套边,衣身前后用小珠串连成方格的彩色图案;袖口和下摆均饰以贝纹为底,人和动物纹为主体图案的彩绣花布。下身穿色彩艳丽的紧身超短花筒裙,坐时下拉,走时上提。花纹以人和动物为主,内容复杂,繁缛多变,花纹多为单面织,也有双面织的著名“双面绣”。小腿缠黑布绑腿,上方用红线扎结。男子上穿麻衣,下着三角包布。

“美孚”服饰“美孚”,主要居住在东方、昌江两县。妇女头系黑布交扎于脑后,头巾在前额左右两侧各有白色相间两道。身着平领黑、蓝色开襟上衣,用红线系扣,衣背中间有一道横条几何形人纹图案。下身穿五光十色华丽的宽大长花筒裙,筒合口摺在前面,长盖脚面。筒裙花纹撷染而成,以人纹为主要题材,兽类、蛙类、鱼类等动物花纹为辅助题材,也有几何图形。男子穿开胸对襟无扣无领黑蓝上衣,下身系黑蓝色短圆裙。

“赛”系服饰“赛”,主要分布在保亭县六弓、加茂地区,以及陵水县部分地区,三亚藤桥等地。由于与汉族交往频繁,传统服饰发生较大变化。妇女头系长黑巾飘于身后。身着各种浅色高领镶边右大襟上衣,与汉族服饰有相似之处。下穿长筒裙,达小腿部。筒裙花纹简单,多为成组细小的几何形花纹,有的为彩条花纹。男子衣着与汉族同。

饮食习俗

黎族人民习惯进食一日三餐。主食主要是大米,其次是玉米、番薯和木薯等杂粮。解放前除地主、富农外,一般很少肉食。合亩制地区的黎族每天舂米一次,只够当天吃用,每天天一亮,就煮好一天三餐的饭,饭煮熟后用冷水泡吃。而在外围地区的黎族,多数则是早、中、晚餐的饭分别煮,也有些地区一次煮完早、中饭,到下午再煮晚餐。

竹筒香饭是黎族一种颇具特色的野炊。竹筒香饭是用粉竹或山竹的一节,装进适量的米和水(大约一份米二份水),放在火堆里烧熟,用餐时破开竹筒取出干饭,便是有名的竹筒香饭。如果把猎物野味和以香糯米及少量的盐巴放进竹筒内烤熟,则味道特别鲜美,是招待客人的珍美食品。上山狩猎和“砍山栏”等,都可以烤“竹筒香饭”来吃。

黎族的肉食主要有猪、牛、羊、狗、鸡、鸭,鹅等肉类。肉类喜欢用火烤熟吃。也习惯腌生肉来吃。黎语叫做“喃杀”,味道很香,一家煮“喃杀”,全峒都知味,这是黎族人民食品中的独特风味。吃“喃杀”是因为天气炎热出汗多,又很累,吃了“喃杀”加上酿饭就会很快恢复体力。

鱼、虾、螃蟹、青蛙、蛇类等也都是黎族人民常吃的美味佳肴。吃螃蟹的方法很特别,把螃蟹放到木舂里舂成烂浆,然后加入葱、酸梅浆、生姜汁等调料,味道香甜鲜美,很好下饭。另外,黎族人民一般还爱吃竹笋和蘑菇以及营养丰富的蜂仔、蜜汁、木蛆、红蚂蚁卵等。

男子吸烟者多,吸烟时都用竹筒制成的水烟筒。黎族人民喜爱喝山栏糯米酒,常以通孔的小竹管插进酒缸里吸饮,人多时便围坐在一起轮流吸饮,也有把酒倒在碗中来喝的。沿海地区的黎族,平时喝的酒都是自己制的米酒和番薯酒;东方县的黎族自酿的番薯酒味道醇香,被誉为“东方茅台”。

黎族人家家户户都用三块石头摆成“品”字形的炉灶,煮饭烧菜用陶锅或铁锅,蒸酒用陶甑,切菜用菜刀,挑水用竹筒或陶罐,盛水用陶缸或竹筒,舀水用葫芦瓜壳或椰子壳制成的瓢,主要使用陶碗吃饭,有的用椰子壳做碗。

中年以上的男女,常把烟丝、石灰、萎叶和槟榔掺和一起咀嚼。嚼槟榔,据说可以健胃保护牙齿,上山砍山栏时容易被山蚂蟥咬,嚼槟榔时的紫红色唾液有驱逐山蚂蟥的作用等。妇女们外出劳动或访亲探友都习惯在腰间带着槟榔。

五指山地区的黎族爱喝五指山茶,而沿海地区的黎族喜欢喝赤鸪茶。赤鸪茶掺白糖,香味很浓,浸泡多次仍不褪色。赤鸪茶有降温作用,喝后还不容易醉酒,好睡觉

特色民居

黎族人民的村落,大多建立于地势平坦的河谷阶地或盆地上;山区的村庄多位于山麓近河的地方;平原地区多建在小山坡上。村寨的人口多少不一,有的村子,如乐东黎族自治区的保定、抱由和千家,东方黎族自治区的西方村等,多达数百户甚至千户。但在比较偏僻的山区,多是五六户或十多户的小村。一般的情况是同一血缘集团的人都住在一起。建筑物有布隆(即“家屋”)、布隆闺(即“未婚青年男女聚会的地区”)、谷仓、晒稻架、晒坪、牛栏、猪圈和鸡窝等。受汉族文化影响较深的地区,如东方黎族自治县的美孚黎支的村子,解放前还建有祠堂和土地庙等。过去的村庄周围一般都种上竹子或木棉树,把村子包围起来,只留下一个或两个寨门,架以小梯出入,或四周挖有壕沟,以保护村落不受侵袭或防止家畜家禽往村外乱跑。房屋建筑没有固定的排列格局。一般根据地势定向。受汉族文化影响较深的地区,可请汉族的风水先生看“风水”定其取向。

(1)布隆。布隆即“房屋”。可分为船形屋和金字形屋两大类,船形屋以竹木条构架,用藤条捆扎,有直柱而无横梁,屋顶成拱形,顶覆茅草下垂及地,状如船篷,呈现半圆形,故名。相传是为纪念漂海来海南的黎族祖先设计的。大体有三种类型:

①铺地型,流行于昌化江上游的通什、番阳和毛阳等地。大屋有主柱4根,屋顶开两个天窗,屋里设有两个炉灶,屋的头尾两端对开一道门,小屋有主柱两根,屋顶开一个天窗,设一个炉灶,也于屋的两端开门,以红藤条或竹条或小硬木做骨架和地板,扎以白藤片,地板胡石头垫高1.5米左右。屋顶盖以茅草片,垂至地面作墙。

②高架型。流行于南渡江上游的白沙等地。相传“本地黎支”祖先也住铺地型,后因狗下凡吃人,地上又爬满了螃蟹和蝎子,为防止这些恶物侵害,遂改住高架型,屋基用许多木桩支撑起来,离地面高约2米,上层住人,下层养牲畜,整个外貌与铺地型基本相同。但前门离地高,后门接近地面整体成倾斜状。

③向“金字型”过渡的船形屋。流行于乐东、东方和昌江等地。外形跟铺地型相似,均为圆拱形茅草顶,门立在两端,屋檐下垂至地面,有的有矮墙,没有架空离地的地板。有的三面都没有墙壁。分外厅和内室两节。

金字型屋主要流行于靠近汉族地区的较早接近汉族文化影响的地区。房子的式样跟附近汉族简陋的房子相同。

(2)布隆闺。黎族称“寮房”与“布隆”相似,只是矮小、屋内无间隔。大的可住四五个人以上,小的仅住1人。盖于住屋附近或村边偏僻处,是青年男女探情求爱、对歌和娱乐的场所。也是未落夫家的妇女和寡妇的住处。

(3)谷仓。分大型和小型两种,在乐东和东方盆地等人口比较稠密的地区,多是大型的,而且多以坚硬的木板做仓壁。在纹茂地我,因村落较分散,以小型谷仓占多数,用竹篾扎成竹笪墙,盖以茅草,状如金字型屋。

(4)晾谷房。多流行于纹茂地区。建于高地向阳处,两壁为两层疏间,顶部盖以茅草片,晾稻穗用。

(5)凉棚。流行东方黎族自治县美孚黎地区。在几家人居住连接的空间,沿着各家的屋檐上面架起纵横木架,盖以茅草片,起遮阳避雨作用。是夏天乘凉、冬天烧火取暖、平常开小会和座谈的好地方。

(6)祠堂。随着道教和其他宗教的传入,在一些黎塞里出现了祠堂、神庙和礼拜堂等建筑物。祠堂分泥糊墙,茅草(或“瓦”)顶和砖瓦建筑两种。以前者为多。

(7)牛栏、猪圈和鸡窝。旧时,山区黎族,放牧于山上,不建牛栏。后因牛只不断丢失,便修建牛栏圈牛。分露天圆形和方形两种。靠近汉区的,牛栏都盖上茅草片,配有粪池,卫生条件较好。猪圈用小木柱插到地里,围成圆或长方形,陵水地区还特为鸡做笼子,悬挂在门廊上,设有小梯,供鸡上落,式样别致、风趣。

婚俗文化

倘若小伙子与姑娘情意相投的话,小伙子必须告诉家长,然后请两名媒妁。她们是善于言辞,见缝插针的。穿着漂亮的花桶裙,戴着崭新的精制斗笠。用两条新毛包头上四个要好的槟榔到女方家“查”(查即试探女方父母对此婚事的态度)若女方家长辈开毛贴吃槟榔,则表示同意,接着双方就可商定放槟榔的时间及议价。时间多定于农历六月或八月的双日,象征成双成对。

良辰吉日到了,女方家热闹非凡,远近的亲戚都挑着糕点,携儿带女。还有村里的男女老幼都聚集于女方家等待“吃槟榔”。此刻两名媒妁拿出议定的实物及人民币(600个槟榔,约400人民币,光银一对)于客堂坐定后,女方父母便于桌上掀开毛贴,吃槟榔,此时都是成双对,父母或哥嫂。否则不吉利。

媒妁分送槟榔看辈分,大的给吃,小的只好自己讨吃,有时小辈想吃槟榔竟把媒妁围得水泄不通。款宴时,女方家也只要两名妇女待客(忌寡妇)。桌上只四人、吃饭时讳忌掉筷,碰盘之类事发生。菜类多为双尾鱼(即尾巴开的鱼),一般不吃肉类。媒妁送来的600个槟榔中,40个是刻上形色多样的花纹,这是专送给父母,至亲的。

男方筹足资金后,便于农历十二月份,又派两名媒妁挑着一对鸭、两小坛米酒、八个槟榔往女方家“问日”(问日包括择日,议商品价)。一般情况下,还得交给女方家400至600元人民币,桶裙两套,戒指一只,百斤以上的猪一头,米酒八坛。待男方家许诺后,女方家方同意择定吉日,多定龙、牛、马、羊双日。

结婚的前天,男方家派人挑了上述议价物品给女方,第二天晚便算结婚日。

送女,娶妻均在晚上。一到下午男方家便派族内两名女青年带上槟榔,香烟,糖果到女方家迎亲(须在太阳落山之前赶到)。一入晚,嫂或(堂表、嫂)帮嫁女梳妆打扮。完毕、女方姊妹或者表、堂姐妹簇拥嫁女抱头痛哭。哭声象征了对父母的养育之恩的感怀。依依惜别,姊妹要天各一方,悲喜交加。此时,姐夫(或堂,表姐夫)从簇拥的姊妹中,把嫁女往外拉、两方争夺,哭声震天。姐夫也得拼命,若多个姐夫,便好办了。有两名或四名弟弟(表、堂弟)跟在新娘后面,被一行乐队,敲敲打打送至男方村庄。一到村庄,新郎伴郎便对弟弟、嫁女鞠躬,连行三遍。嫁女一踏进门槛,鞭炮轰响,接着便拜堂(须穿上婚礼专用长筒),一般均在鸡叫前。拜堂完后,闹洞房,通宵达旦,此晚夫妻两个不能洞房花烛月。天一亮,亲戚朋友便蜂拥而至,喝喜酒。约上午10点钟,夫妻还得回娘家,到女方家问候父母,叫“回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