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民居

特色民居

黎族人民的村落,大多建立于地势平坦的河谷阶地或盆地上;山区的村庄多位于山麓近河的地方;平原地区多建在小山坡上。村寨的人口多少不一,有的村子,如乐东黎族自治区的保定、抱由和千家,东方黎族自治区的西方村等,多达数百户甚至千户。但在比较偏僻的山区,多是五六户或十多户的小村。一般的情况是同一血缘集团的人都住在一起。建筑物有布隆(即“家屋”)、布隆闺(即“未婚青年男女聚会的地区”)、谷仓、晒稻架、晒坪、牛栏、猪圈和鸡窝等。受汉族文化影响较深的地区,如东方黎族自治县的美孚黎支的村子,解放前还建有祠堂和土地庙等。过去的村庄周围一般都种上竹子或木棉树,把村子包围起来,只留下一个或两个寨门,架以小梯出入,或四周挖有壕沟,以保护村落不受侵袭或防止家畜家禽往村外乱跑。房屋建筑没有固定的排列格局。一般根据地势定向。受汉族文化影响较深的地区,可请汉族的风水先生看“风水”定其取向。

(1)布隆。布隆即“房屋”。可分为船形屋和金字形屋两大类,船形屋以竹木条构架,用藤条捆扎,有直柱而无横梁,屋顶成拱形,顶覆茅草下垂及地,状如船篷,呈现半圆形,故名。相传是为纪念漂海来海南的黎族祖先设计的。大体有三种类型:

①铺地型,流行于昌化江上游的通什、番阳和毛阳等地。大屋有主柱4根,屋顶开两个天窗,屋里设有两个炉灶,屋的头尾两端对开一道门,小屋有主柱两根,屋顶开一个天窗,设一个炉灶,也于屋的两端开门,以红藤条或竹条或小硬木做骨架和地板,扎以白藤片,地板胡石头垫高1.5米左右。屋顶盖以茅草片,垂至地面作墙。

②高架型。流行于南渡江上游的白沙等地。相传“本地黎支”祖先也住铺地型,后因狗下凡吃人,地上又爬满了螃蟹和蝎子,为防止这些恶物侵害,遂改住高架型,屋基用许多木桩支撑起来,离地面高约2米,上层住人,下层养牲畜,整个外貌与铺地型基本相同。但前门离地高,后门接近地面整体成倾斜状。

③向“金字型”过渡的船形屋。流行于乐东、东方和昌江等地。外形跟铺地型相似,均为圆拱形茅草顶,门立在两端,屋檐下垂至地面,有的有矮墙,没有架空离地的地板。有的三面都没有墙壁。分外厅和内室两节。

金字型屋主要流行于靠近汉族地区的较早接近汉族文化影响的地区。房子的式样跟附近汉族简陋的房子相同。

(2)布隆闺。黎族称“寮房”与“布隆”相似,只是矮小、屋内无间隔。大的可住四五个人以上,小的仅住1人。盖于住屋附近或村边偏僻处,是青年男女探情求爱、对歌和娱乐的场所。也是未落夫家的妇女和寡妇的住处。

(3)谷仓。分大型和小型两种,在乐东和东方盆地等人口比较稠密的地区,多是大型的,而且多以坚硬的木板做仓壁。在纹茂地我,因村落较分散,以小型谷仓占多数,用竹篾扎成竹笪墙,盖以茅草,状如金字型屋。

(4)晾谷房。多流行于纹茂地区。建于高地向阳处,两壁为两层疏间,顶部盖以茅草片,晾稻穗用。

(5)凉棚。流行东方黎族自治县美孚黎地区。在几家人居住连接的空间,沿着各家的屋檐上面架起纵横木架,盖以茅草片,起遮阳避雨作用。是夏天乘凉、冬天烧火取暖、平常开小会和座谈的好地方。

(6)祠堂。随着道教和其他宗教的传入,在一些黎塞里出现了祠堂、神庙和礼拜堂等建筑物。祠堂分泥糊墙,茅草(或“瓦”)顶和砖瓦建筑两种。以前者为多。

(7)牛栏、猪圈和鸡窝。旧时,山区黎族,放牧于山上,不建牛栏。后因牛只不断丢失,便修建牛栏圈牛。分露天圆形和方形两种。靠近汉区的,牛栏都盖上茅草片,配有粪池,卫生条件较好。猪圈用小木柱插到地里,围成圆或长方形,陵水地区还特为鸡做笼子,悬挂在门廊上,设有小梯,供鸡上落,式样别致、风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