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经济
汉族主要是农业民族。绝大部分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少数居住在大陆沿海及岛屿的渔民从事海洋渔业生产,还有极少数进入牧区,从事畜牧业生产。
中原的一些古老城市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几千年来,作为政治、文化和工商业中心的内地城市,是一种植根于农业文化的“前工业城市”,属于传统农业文化范畴。近百年来,老的城市在不断发生变化,新兴城市也不断出现,逐渐形成一批现代工业城市。据1982年统计数字,在9.3亿汉族中,约有1.8亿人居住在城镇,从事工业、建筑业、资源勘探、农林水利气象、运输邮电、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科学文教卫生事业、城市公用事业、金融等行业工作,以及在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中供职。
从地理环境看,汉族居住地跨北半球温带、亚热带和北热带;从经济文化类型上看,汉族农耕文化又可细分为杂谷栽培型、麦作型、稻作型、畜混合农耕型以及绿洲农作型文化。
杂谷栽培型农耕文化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黄土高原及全国的山地丘陵区,以种植玉米、高梁、大豆、谷子、甜菜为主,兼种麦类、薯类等,部份地区兼种水稻。当地居民以杂粮为主食。
麦作型农耕文化主要分布在关中平原和华北平原,以种植麦类为主,兼种其它杂粮、薯类、豆类、麻、棉花、烟草、花生、芝麻等。近年来在华北平原的河湖之滨,也偶然能见到少量的稻田。当地居民以面食为主食。
稻作农耕型文化主要存在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地区,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油菜、棉花、麻类及其它农作物。从北向南,水稻有一年一熟、两熟、三熟之分。稻作农耕区同时是我国淡水渔业养殖区,或在稻田养鱼,春天插秧之后放进鱼苗,水稻成熟时放水捉鱼;或另辟鱼塘养鱼;或于湖泊中养殖淡水鱼。主要养殖品种有鲤鱼、鲫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鳊鱼等,珠江水系还养鲮鱼,南方故称“鱼米之乡”。此外,黄淮以南多种植茶树。采桑养蚕缫丝是广大汉族农区的重要副业。岭南亚热带地区,普遍种植甘蔗,生产蔗糖。海南岛新辟的橡胶园已经生产干胶。稻作区的居民以大米为主食。
汉族农家普遍饲养猪、鸡。其中以四川内江猪、荣昌猪,辽宁新金猪、浙江金华猪、淮河流域的新淮猪,以及上海浦东鸡、江苏狼山鸡、浙江萧江山鸡、湖南桃源鸡、江西泰和鸡最为著名。部份地区养鸭、鹅、羊,其中以北京鸭、江苏高邮鸭,广东狮头鹅、太湖地区的太湖鹅、湖南、江西广丰、河南、河北的寒羊、河南青山羊、陕西山羊最为著名。农家饲养家畜家禽,主要交售国家和供应市场,也留少部分自己食用。
在内蒙古、青海、宁夏、陕北的一些与牧区相郊地区,受牧畜民文化的影响,当地汉族发展了畜混合农耕经济文化类型。这些地方的汉族农民,一面种植小麦、谷子、高粱、玉米、莜麦等农作物,同时又饲养一小群羊和奶牛。他们的生活方式,也有混合文化的特点:主食以面食为主,也喜欢吃牛羊和奶制品。
在新疆和甘肃等地绿洲的汉族,向当地少数民族学习,发展了人工灌溉农业,种植小麦、水稻、玉米、马铃薯、棉花、油菜、胡麻、瓜类、甜菜等作物。当地农民以面食为主。
汉族农民使用的传统农具,有犁、耙、锄、镰,稻作农耕区的大型农具还有挞斗、风车、晒席。在黄河流域以北,用水牛为主要耕畜。在新疆和内蒙古的个别地方,还有的汉族农民用骆驼作耕畜的。现在,在平原旱作农耕区,多使用拖拉机动力耕地、耙地、收割、运输,使用电运脱粒机脱粒。南方水乡,大部分还用牛耕,拖拉机只用作公路运输。除自流灌溉外,多使用排灌动力机械。汉族农民有积制施用农家有机肥的习惯,包括人畜粪便、草皮堆肥等。也种植绿肥。现在已普遍使用化肥。
汉族有栽培蔬菜的传统。城市郊区有专营种菜农,边远农村则在房前屋后种菜自食。从南至北,各地都能种植的蔬菜有白菜、萝卜、青菜、菠菜、韭菜、莴笋、莼菜、甘蓝、大头菜、马铃薯、西红柿、茄子、各种瓜菜、各种豆类、葱、蒜、辣椒、香菜等。用大豆制作豆腐是汉族的一大发明,据说是西汉淮南王刘安的创造。豆浆是汉族的传统饮料之一。
汉族善于栽培果树。桃、李、梨、柑、桔、柚、柿、杨梅、石榴、枣、杏、苹果等温带水果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其他民族又给汉族带来了枇杷、板栗、核桃、龙眼、木瓜、杨桃、荔枝、香蕉、菠萝、葡萄、椰子、西瓜等水果的种植技术。
渔民是汉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海域辽阔,从渤海的海洋岛渔场到北部湾的青兰渔场,近海渔场有30多个,分布在渤海、黄海、东海、台湾海湾、南海海峡、南海及北部湾的陆缘海区,面积达81.8万平方公里,渔港有近60个。汉族渔民以18000多公里的大陆海岸线和沿海岛屿为依托,从事海洋捕捞和养殖作业。根据渔汛期的具体情况,使用不同型号的渔船在不同的时间分别到达一定的海域,用拖网、围网、溜网等作业方式,大量捕捞带鱼、大黄鱼、小黄鱼、鲇鱼、鲅鱼、墨鱼、对虾等海洋水产品。生产工具过去用木船,网线质料用丝线、麻线;现在大部分用机帆船和玻璃钢壳鱼轮,网线也胶丝尼龙化,并使用起网机作业。
根据各地的条件,近年来部分渔民在近海滩涂发展大规模的海水养殖业,养殖海带、紫菜、对虾、扇贝、牡蛎、珠母贝等。也有的渔民在渔村附近的水塘中从事淡水养鱼,春天买进鱼苗,放入塘内,秋冬干塘收鱼。
汉族渔民不论是以船为家,还是上岸居住,在经济上都依赖于渔村附近的城镇市场,或依赖于船舶航归靠岸的渔港附近的城镇市场。捕捞所得,要尽快地在市场上出售,换回粮食及其它生活必需品。其物质文化特点同靠岸当地的陆居的汉族,其精神文化也属于汉族文化系统的范畴,只是多了一些出海和船归时的祭海仪式(现在代之以聚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