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民居

特色民居

拉祜族村寨大都坐落在澜沧江两岸群山环抱的肥沃坝子中或靠近水源的地方。每个村寨小至3—5家,大至100—200户。住房富有湿热地带建筑特色。传统的住房有木桩竹楼和落地式茅屋两类。木桩竹楼按建筑规模的大小分为两种,一种是供个体家庭居住的小型竹楼,楼下关养牲畜及堆放柴火,楼上用木板或竹笆隔成两间,前间设火塘,火塘上方挂一“炕笆”,供烘烤粮食及防火之用,后间为卧室。另一种是供大家庭居住的大型竹楼,即“长屋”。澜沧县坎卡乃、南段一带的长屋最大面积达300平方米左右,一般在100平方米左右。楼上正面设有走廊,但无窗子,从正中或两侧开门。室内按小家庭的多少隔成若干间,每间住一个小家庭。在正对住房的过道上设有火塘及大锅,供小家庭开伙之用。长屋旁建有粮仓,粮仓内亦分为若干格,每个小家庭使用一格。大型竹楼和小型竹楼的楼上均设有一晒台。

落地式茅屋也用木头做梁柱,竹篾或木板做围墙,屋顶呈双斜面,覆以茅草。门开于正中,但不能对着丫口、山箐,否则不吉利。有的隔成两间,一间为内室,一间用于煮饭和招待客人。房屋面积较小的就不再隔开。

不少地区的拉祜族,因轮歇耕地离村子较远,即在耕地附近建盖临时住房“班考”(即窝棚),农忙时就住在班考里,农闲及节庆时才返回村寨。住班考的时间长的可达半年之久。班考虽为临时住房,但由此形成的双重住地居住制,在历史上曾经对拉祜族个体经济的发展和个体家庭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由于受汉族和彝族影响,有些地区的拉祜族也修建土墙平房,屋顶用茅草或木板覆盖。

拉祜族修建房屋多在秋后、年前进行。“一家盖房,全寨相帮”,是拉祜族的传统美德。新房建成后,还要举行“贺新房”仪式,主客饮酒唱歌庆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