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三万亿:“割肉”也是赚
十二、直面三万亿:“割肉”也是赚
如今,人们聚在一起,总是相互打听:什么生意能赚钱?
如果简单些说,就是:什么东西好卖?
在短缺经济时代,在极度兴奋的卖方市场上,谁如果提出这一类问题,一定会受到耻笑。那时候,官话说:购销两旺,什么生意都赚钱,什么东西(只要你手中有)都好卖。
如今,连那些生意老手,也不得不绞脑汁做哪门子生意的问题了。
那时候做生意,是赚多赚少的问题;如今做生意,是能赚钱还是赔老本的问题。
奇怪的是,越是难赚钱,做生意的人越多,好朋友,三日不见,成了公司的经理。
昨天还在写书的作家,今天就成了书商。
为了替父母传递商品信息,中学生也挂上了BP机。
大学校园里,新一代经纪人炒股手、初试锋芒。
企事业机关干部,有本事的做大买卖,没本事的倒腾着“练摊”。
爷爷奶奶辈的离退休人员,也没兴趣抱孙子了,拄着拐杖,到生意场上去“叱咤风云”一番。
除了精神病院,在这古老的神州大地上,凡有人群的地方,到处是关于赚钱的话题——
知道而进!中国人这号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气魄,的确令人钦佩。
借用一个股市老手的话:不论熊市、牛市,总会有人赚钱。生意也是同样道理:不管多么难做的生意,也总有人赚钱的。
遵照这个原则,让我们看看做什么生意好汽车——
现今是最热的行业,全国汽车制造装配厂家有多少?一说1200家,一说是2500家。实际数字比这都大。一个重庆市,就有汽车制造、分装厂111家,牌子多得可以开汽车博览会。各地还在大上汽车发动机和轿车,改装厂还是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连一些村办企业,也办起了“汽车厂”。
汽车为什么这么热?好赚钱。汽车价格高。连中汽公司的人也说,国产汽车价格高得离谱。搞汽车没有不赚钱的。我们去看观一个村办企业,四处弄几个底盘、买几台发动机,用锤子敲个壳壳,一年装配汽车顶多八九十台,就这规模,这档次,都能赚大钱。不过都说好景已经不长了。虽然老讲人 “关”,老是入不了“关”,甚至老外说中国兴许已不想放“关”了,但中国终究要人“关”,那么关税还得下调,到那时一台日本“雅备”就10多万元人民币,看谁抵跨谁?现在国产汽车实际产量仅为生产能力的四分之一,四分之三的生产能力过剩,还敢等人“关”的那一天吗?
趁早别做这门生意。
饮料——
上饮料似乎也简单,弄个罐子就可开工。于是乡乡村村都搞饮料, “热”了不多久就马上狂跌。全国耗资1.3亿人民币引进的易拉罐生产线,一半以上闲置浪费,引进的20余条果汁生产线开工率不足20%。各。地花大量外汇引进的120条玻瓶灌装生产线也闲置一半。
市场市场出现大甩卖,饮料厂呼拉拉倒下一大片,仅杭州在一年有100多家饮料厂关闭,国内几大名牌饮料厂也朝不保夕。
只有进直中国市场的“洋水”——可口可乐、百事可乐活得有滋有润,罐装厂一个接一个。碳酸饮料拱手让给“洋人”赚钱去吧。
果汁饮料?抬眼看看几家赚了钱。
彩电——
在经营之前,先让我们骄傲一下:我国电视机产量已雄踞世界第一,彩电也名列前茅。
彩电最“俏”的时候,国家实行专营,并征收特别消费税:“俏”得人人眼红,出尽了风头。那时候,不是个人你不能做,倒卖彩电如同投机倒把。
1990年,全国库存彩电200万台。到了1991年底,库存达到了336万台,而当年总产量为1000万台。1992年,库存积压了400余万台……
国家取消了专营。
越往后,厂家越是急火攻心。市场怎么了?有人借用了一个挺有趣的字眼——疲软。能不疲软吗?那时的年生产能力为2000多万台,而实际产量不到一半,设备利用率在45%以下。
所以,做彩电生意靠国家专营、投机等非正常手段已经不灵了,如今敢于经营彩电的人绝对是高智商的。
你看,最近公布的数据:城镇居民彩电保有量已达90%,除非发生奇迹,使中国农民的购买力有一个突破,否则2643万台(1997年年产量)只有造成大面积积压。或者以低价倾销;挤跨动手,也拖跨自己。
如果追究责任的话,主要是决策失误、头脑发“热”。全国80家企业,上了近200条生产线,又是一窝蜂。
美国主要生产彩电的工厂只有两家, 日本7家,韩国有4家,而我们,光国家定点厂就有57家,大面积的积压,亏损就是这样造成的。
中国为发展彩电工业,早期曾投资了62.7亿元,到1990年累汁利税134亿元。从经济效益看,这符合“低投入,高产出”习惯。但漫无节制地亏损下去, “高产出”的那一份就被化为乌有。
可如果摆脱眼前的困境。
电冰箱——
冰箱市场绝对过剩,人人皆知,几乎没有新人做了。
“大干快上”那两年,国家也几番下令禁止乱上冰箱生产线,但一些地区行业视若耳边风,照样立项开工。1987年,国家计划下达的冰箱产量为285万台,实际达到401万台,超过计划产量的40%;1988年,计划产量400万台,实际达到739万台,超计划80%,计划对企业没有多大约束力,市场要得多,你计划少了,企业当然要超。可是,到了1989年情况发生了剧变,计划800万台,实际只完成662万台,市场吞不下那么多,他不敢按计划生产了……
大上冰箱生产线,最多时达170多家,生产能力达1600万台,内销每年只有500万台。一个杭州地区,一度冰箱生产厂就达60家,连村办企业也生产冰箱,壳体带电,差点闹出人命。
冰箱生产厂已从原来的170多家挤到只有30多家,五分之四被活活挤垮四分之三。
即生产不得,也经营不得。
VCD——
自从世界上第一台视盘机——“万燕”VCD机于1993年在我国诞生之日起,VCD市场就从来没有平静过。从1994年到1996年,VCD机产量从2万台增到600万台,1997年超过1000万台。
伴随着VCD产量的惊人剧增,你也许想跃跃一试,别急,看VCD机价格直线大跌:
1993年,“万燕”VCD的市场价为5300元;1996年上半年,逐渐跌至2500元;1996年10月,“爱多”VCD首次跌破2000大关。短短一个月时间,十几家VCD生产厂家也相继加入降价行列中,售价又在2000元的基础上降低400—800元。接着,部分VCD厂家,又推出售价999元的单碟机。
到1998年,单碟机更是跌至了600、700百元。
而且, 日本厂商早就认定:VCD是一种介乎录像机和DVD之间的过渡产品,其技术寿命不过四、五年,市场潜力有限,大力开发VCD是极不明智。国内正是捡了一个“鸡胁”。
即不该生产,也不该销售,更不该买回家。
摩托车——
和彩电相比,中国的摩托车工业就没有那么辉煌了。
全国摩托车保有量为1000多万辆,平均10000人一辆,如果要达到世界人均水平,尚差1000万辆。如果每年生产120万辆,需要10年才能达到世界目前世界平均水平。
无论任何事物,辉煌都意味着顶点,顶点便是绝路。
由此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中国的摩托车工业大有前途。
国际经验表明:人均收入超过300美元时,对摩托车需求量的指数成直线上升,人均收入1000美元时达到高峰。
赚钱的机会到了:目前我国人均收入已经超过300美元。
然而,现实却警告我们,摩托车的生意不好做。从1989年开始滞销,疲软的摩托车市场几乎连一次小小的反弹都没有过。
为什么?
有诸多的原因:
一、购置后的税费种类多,数量大,有的城市仅购置费一项就高达几千元。
二、挂牌子难,有的城市已经冻结了摩托车新牌照。
三、质量水平低,平均无故障间隔历程为2500公里,而世界先进水平已经达到5000公里。
四、企业产品成本高,效益低。全国已有80多家摩托车厂,济南轻骑、新大州、南方、年产量超过20万辆的只有嘉陵机器厂。产量低,达不到规模效益,必然增加成本,价格踞高难下。
算了吧,摩托车生意我们不做了。
热水器——
真够可怜的,几十年了,我们连洗澡问题都没有解决。
直到近些年,热水器生产发展起来,人们总算能够睡觉之前淋个浴了。
据抽样调查表明,热水器在90年初是销量增加幅度最大的商品之一。从发展趋势看,潜力很大。
目前全国热水器生产厂有80多家,生产能力超过350万台。至少还有几十家企业正在上马生产热水器,但最好是到此为止,不再增加厂家。
影响热水器市场的第一因素是燃气供应。1990年,全国用气人口达到6224.5万人,城市平均用气普及率达到42.3%。有人推算:每增加一台热水器,等于增加了25%的用气量,这就意味着每增加4户使用热水器人家,必须同时增加一户的用气量。虽然燃气供求矛盾比较大,对热水器市场有所影响,但燃气业发展比较快,所以不会有太大影响。
没想到节外生枝,冒出来一个安装问题。为了保障安全,一些地区规定了热水器“使用证”制度。用户使用热水器必须经燃气公司批准,从燃气公司购买热水器,由燃气公司统一安装。这样一来,大大增加了用户的额外支出,延迟了使用时间,最终影响了市场销售。燃气公司插了这一杠子,实际上等于专营了,他们控制着燃气供应权,用户不能不买他们的热水器,任何人都没有办法同他们竞争。除非燃气市场疲软。
由此可见,消灭以权谋私现象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增加财富。
空调——
1991年国内空调器生产能力为150万台,而实际年产只有50万台,生产能力闲置2/3。1992年初空调生产厂从上年的70多家增长至上百家。而各地还跃跃欲试上空调生产线。
一个广东省平地冒出27家空调生产厂,仅顺德大良镇的投资规模就达五亿多元。
市场的牌子令人眼花辽乱:江南、万宝、春兰、胜风、雪花、古桥、小康、华凌、长虹……(有的今天已寿终正寝了)。
产品一旦走俏,生产便蜂拥而上。
多年来,人们就是这样毁坏了一个个产业。
空调市场,处于饱和状态。限制空调市场进一步扩大的不完全在于购买力,还在于电力事业的发展。
有人算过一笔帐:如果北京市民夏天全部用上空调,需要增加电力负荷250千瓦,起码要投资50亿元人民币。
目前上海、武汉、杭州等许多城市已经就空调用电制定了一系列限制措施。
难怪有人提出:“空调器能转多久?”
微波炉——
那只被称为大白鲨的“格兰化”,其争霸市场的唯一出路一一不惜血本大甩卖。已是一片血淋。
谁还有心以卵击石?
那么究竟还有没有能够赚钱的生意让想钱的人去尝试一下乐趣?
保健食品吗?
应该说,中国的保健食品起步于80年代,我们不会忘记,曾几何时, “忽如一夜春风来”,成百上千保健食品厂冒了出来,据统计,1996年保健食品厂家已达3000多个,产品4000多种,给人以热热闹闹、红红火火的感觉。众多厂家一哄而上,盲目上马,大作广告,你方唱罢我登场,让人看到的是浮躁与喧嚣。
不过,喧闹不等于繁荣,高潮之后必定是落幕。透过浮躁的表面,人们忧心忡忡的预言也变成了现实:夸大其辞甚至无中生有的广告让消费者不知所从:真伪难辩的保健食品使人们失去信任;几起轰动效应的“龟鳖”类保健食品的曝光更是消费者群起而攻之,高呼“打假”。“上帝”岂可糊弄!一段时间来,“上帝”们对保健品不仅不信任,甚至“你”你没商量。保健食品前景难卜,危机在即。一大批企业也烟消云烟。
保健食品只有让给“洋人”和实力厂家去开专卖店了。闲杂人等躲开为上。
还有什么经营的呢?
化妆品吗?
全国经工商注册的化妆品生产企业已有2300多家,年产值30多亿元。另外,还有差不多相当于国产数量30%左右的进口化妆品。竞争激烈,不仅生意不好做,还容易上当:近年来全国消费者协会收到的投诉信中,有40%是投拆伪劣化妆品的。
照相机吗?
因为市场销售跌入低谷,自从1988年突破290万架大关之后,照相机产量每年都以22%以上的幅度下降。说不清产量和质量谁影响了谁,25个企业生产的26种型号135照相机抽样合格率仅为53.8%。
毛纺织品吗?
仅沈阳市纺织品批发公司库存积压就占用资金5000万元。卷烟吗?
卷烟国家专卖,国产卷烟库存积压,许多烟厂已经限产了。
如果到国内贸易部开一本商品清单,从中你很难找到一种到手就能赚的商品。
前文已经提到,国内贸易部对600种主要商品的供求情况排除分析:1997年供过于求的只占1.6%,仅10种;供过于求的比例为31.8%,其余的只是供求基本平衡而已。
在这种情况下,还有什么生意好做呢?
生意好做不好做,也就是说,赚钱容易不容易,这体现了大众的收入状况、消费水平和市场兴衰,还体现了人心、情绪,从某种意义上说,商业是社会的温度计、晴雨表。
所以我们迫不急待地要促进商业的繁荣。
我们从根子上、也就是从生产抓起。抓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抓产品质量的提高,为此我们投入了大量的资金。
然而,当我们周游市场之后,突然发现造成市场疲软的并不完全是产业、产品结构问题。
人们很少听到某一商品、尤其是高档耐用消费品出现供不应求现象的振奋人心的喜讯。
只有“哇哈哈”、“乐百氏”等少数基本上属于孩子的食品类商品,着实让孩子们兴奋了一阵子。
几乎没有新的消费需求了,调整也就失去了方向。
多余的彩电、冰箱生产线,转产什么?
闲置的纺织设备能生产什么?
那些自行车厂、手表厂、照相机厂、录音机厂,等等,有什么产品可供它们转?
对于消费市场来说,刺激疲软坚挺起来的唯一办法就是增强需求,也就是消费的欲望。除了信仰禁欲主义的人以外,任何人的消费欲望都是强烈的、无止境的。
消费欲之所以处于抑制状态,是因为购买力已饱和?可许多家庭看的还是老式的18寸彩电,冰箱、洗衣机早过了换代年龄。是老百姓手里没钱?那银行里5万亿个人存款一分不少。
市场疲软抑制了人们的消费欲,也有理论说是消费欲压抑造成了市场的疲软,这仅仅是因果链的排列顺序,我们可以说互为因果。
“当收入减少,是由于消费减少时,唯一的救济方法就是减低税率。”《国富论》的至理名言至今是世界各国摆脱经济困境的灵丹妙药。
看看那些人,如此疲软的市场中,他们竟然还在做摩托、音响等等最难做的生意,而且还能赚大钱。似乎市场给他们开了后门,让消费者都去卖他们的东西。
难怪四万国营商业企业早在1990年的时候,就已经亏损了51亿。
这些人,他们不是做国货生意,而是做水货生意,水货逃税,有利可图。国家应该从水货经营中得到启示:
需求并没有减弱,市场并没有饱和。
方法很简单:减免税收,让利于民。相信涓涓细流汇成江河的道理,走民富国强之路。这是搞活中国消费品工业的第一条出路。
第二条出路是我们正在实行的结构调整和提高质量,这很复杂,需要大量投资,可以慢慢来。
第一条出路简单,只要一道指令,就能行得通:减免工厂的税收,减免商业的税收。减免消费税,让产品价格降低到水货的程度,让消费者不再把彩电、冰箱之类的东西当作“大件”,在购买的时候用不着全家商量。
反正已经积压了,放在哪儿,时间越久,亏损越大。用摆摊人的实证经济学的语言说:不亏本就是赚。即便亏本,也是少赔一些。“割肉”也是赚.这是当股市低迷,持续下跌时。老炒家的策略。
大削价吧!大贱卖吧——别无它路。
广州市有一个测算方案:首先确定工薪阶层所购住房是微利价,让职工参加20年工作可以买一套住房。其中个人掏30%,单位补贴30%,财政补贴40%。补贴不是一次性发给职工,而是用20年按月发放,职工自掏30%后先去申请个人住房贷款买房。测算结果是,市长每月补贴1080元,一般职员补贴430元。后来,这个方案又进一步修改,把20年调整为25年,每月少给一点,市长与职员的差距缩小,市长每月补贴700元。据说,方案还在调整,财政上目前投资建房的资金定为一个基数,改成补贴,个人买房支出比例相应增加一点。
在北京,一些大型国企领导人说:如果政策允许将企业的建房资金补贴给职工,企业不再为建房而绞尽脑汁,不再为分房而焦头烂额,这是厂长经理的一大幸事。在深圳,一些年轻的公司职员说: 自己有套房,择业一身轻,你住公家的房,你就是公家的人。
福利分房制度,计划经济社会的最后一个支柱。虽然孤孤零零,但很顽强。它能挺过1998年吗?它能傲然耸立于2000年吗?
表1:个人住房担保贷款一至二十年月均还款金额表
(借款额为1万元) 单位:元
贷款期限(年) | 还款总额 | 利息负担总和 | 月均还款 |
1 | 10514.28 | 514.28 | 876.19 |
2 | 11004.00 | 1004.00 | 458.50 |
3 | 11508.48 | 1508.48 | 319.69 |
4 | 12026.88 | 2026.88 | 250.56 |
5 | 12560.40 | 2560.40 | 209.34 |
6 | 13302.00 | 3302.00 | 184.75 |
7 | 13902.00 | 3902.00 | 165.50 |
8 | 14516.16 | 4516.16 | 151.21 |
9 | 15147.00 | 5147.00 | 140.25 |
10 | 15792.00 | 5792.00 | 131.60 |
11 | 16822.08 | 6822.08 | 127.44 |
12 | 17539.20 | 7539.20 | 121.80 |
13 | 18270.72 | 8270.72 | 117.12 |
14 | 19019.28 | 9019.28 | 113.21 |
15 | 19780.20 | 9780.20 | 109.89 |
16 | 20555.52 | 10555.52 | 107.06 |
17 | 21346.56 | 11346.56 | 104.64 |
18 | 22148.64 | 12148.64 | 102.54 |
19 | 22964.16 | 12964.16 | 100.72 |
20 | 23791.20 | 13791.20 | 99.13 |
表2 北京市住房资金管理中心
个人住房担保委托贷款利率等额均还额参考表
贷款期限(年) | 月均还款额(元) (借款1万元) |
月均还款额(元) (借款4万元) |
月均还款额(元) (借款8万元) |
月均还款额 (元) (借款10万元) |
1 2 3 4 5 |
854.6 437.3 298.3 228.9 137.2 |
3418 1749.2 1193.2 915.6 748.8 |
6873 3498.4 2386.4 1831.2 1497.6 |
8549 4373 2983 2298 1879 |
6 7 8 9 10 |
162.1 142.4 127.6 116.2 107.1 |
648.6 569.6 510.4 464.8 428.4 |
1296.8 1139.2 1020.8 929.6 856.8 |
1621 1424 1276 1162 1071 |
11 12 13 14 15 |
102.5 96.3 91.2 86.9 83.09 |
410 385.2 364.8 347.6 332.4 |
820 770.4 729.6 695.2 664.72 |
1025 963 912 869 830.9 |
16 17 18 19 20 |
83.12 80.3 77.9 75.5 73.7 |
332.5 321.2 311.6 302.8 294.8 |
664.96 642.4 623.2 605.6 589.6 |
831.2 803 779 759 737 |
21 22 23 24 25 |
72.0 70.5 69.1 67.8 66.6 |
288 282 276.4 27.2 266.4 |
576 564 552.8 542.4 532.8 |
720 705 691 678 6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