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文化的现状及意义

二、高校体育文化的现状及意义

随着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培养具有竞争、开拓意识和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高等学校教育发展的方向。体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推进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必须优先发展体育文化素养。

(一)现代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现状分析

1.体育知识贫乏,体育技能缺乏,体育行为被动

衡量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高低与否,其外露的显性指标体现在三个方面:体育知识、体育技能和体育行为。但在对非体育专业的大学生进行的访谈调查中发现,当代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与其所处的文化阶层是极不相符的,集中表现在体育知识贫乏,体育技能缺乏和体育行为被动。在一些常识性的体育知识问答中,常常令人啼笑皆非。对一些常见的伤害事故,比如“脚踝扭伤了,怎么办?”,大多数学生由于缺乏基本的急救知识而只能选择直接上医院治疗。

2.体育意识不强,体育个性不强,体育意志薄弱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国家对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的高度重视,人们的锻炼意识比从前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也开展得风风火火,但总的来说,大学生的体育参与意识依然不高,终身体育意识尚未形成,体育个性不强,体育意志薄弱。

(二)培养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途径

1.借助课堂教学平台,刺激隐性因素发挥作用

大学生没有良好的体育个性,在一定程度上阻隔了大学生对体育知识和技能的追求。因而刺激隐性因素发挥作用,培养大学生的体育兴趣是关键。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学生一旦有了体育锻炼的兴趣,体育意识就会养成,同样也不用担心学生体育个性的形成和体育道德品质的问题。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打破长期以来存在的以传授运动技术为单一模式的教学体系,建立以适当的运动技能传授为手段,努力激发学生体育锻炼兴趣为动力,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为最终目的的教学新体系。

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我们也慢慢总结出一个规律:大学生身体素质并不是仅靠公共体育课上的身体素质训练而得以提高和发展,这种专门传授运动技能以提高身体素质的效果往往是非常不明显的,而恰恰是学生在平时的体育锻炼过程中不知不觉中增强了自身的体质。总而言之,刺激体育文化素养的隐性因素发挥作用是关键,教师应该责无旁贷承担着为学生的健康服务的神圣职责,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平台,努力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

2.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接受体育知识与技能

大学生接受体育知识和技能,一方面来源于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另一方面来源于自身对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关注。因而学校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基本的体育知识和技能。比如开展课外体育俱乐部、体育运动协会、体育专题知识讲座等各种活动,让全体学生有机会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体验运动带来的快乐,在良好的体育文化环境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受到感染,一方面学到了体育知识,另一方面培养了体育兴趣。体育文化素养是人的基本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社会转型时期,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不仅仅是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同时也是高校体育改革所面临的社会责任。学生体育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终身体育的行为需求,在此基础上,教师一定要转变教学观念,多渠道地丰富学生的体育文化知识,同时借助社会体育的力量,让学生意识到提高体育文化素养不仅是个人素质的重要方面,更是大学生步入社会必备的精神品质之一。只有如此,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提高才有希望。

(三)高校践行体育文化的意义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与高校师生密切相关的一种文化,是校园文化中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丰富校园教师的体育文化生活

高校教师在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身心健康对于整个高校实际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体育对促进身心健康有着其重要而特殊的作用,本研究通过针对高校教师的调查,总结出高校教师体育文化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给予高校教师如何通过自身与校园体育文化合理的建议,这对于促进高校教师身心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主要有两条途径:第一,通过身心健康的交互作用实现。身体锻炼是体育文化的重要内容。第二,高校体育文化通过精神层面上的熏陶和潜移默化实现对大学生心理的积极影响。通过在体育锻炼和竞赛中领悟体育精神,从而增强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克服人格缺陷,不断完善自我。

(1)高校体育文化有助于缓解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敏感

高校体育教学、课余体育活动、体育竞赛、体育协会组织、对外体育交流是高校体育文化的重要组织形式。大学生在参与这些体育活动和体育组织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自身特点,又要融入集体中相互协作,共同完成既定的目标和任务。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不得不学习如何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使各项活动顺利开展。在比赛当中,他们必须不断地交流沟通,局势有利或者同伴表现出色时,他们会用各种方式表示鼓励和认可;在出现失误、局势不利的关键时刻却能克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做到相互理解和相互支持。这样,在参与运动过程中,大学生逐步形成了自信、自强、宽容、大度、尊重他人、不畏困难、敢于拼搏、遵守规则等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长期从事体育运动,特别是集体对抗性项目运动,能够使内向性格者趋于外向化,同时,运动过程中能够有效提升运动者对外交流和沟通的能力,从而发展他们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的能力。

(2)高校体育文化有助于大学生准确评价自我,增强自我接纳和自我认同感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应该能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做出客观评价,了解自身长处和短处,明确自身存在的价值,能扬长避短、持续健康地发展自己的内在潜力。能促进学生个体主观上对自己的身体、思想和情感整体做出正确的评价。体育锻炼对于改善人的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至关重要。身体自尊主要包括一个人对自己运动能力的评价,对自己身体外貌(吸引力)的评价以及对自己身体的抵抗力和健康状况的评价。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与整体自我概念有关,无论男生还是女生,对身体表象的不满意会使个体自尊变低(自尊指自我概念的积极程度),并产生不安全感和抑郁症状。有研究表明,肌肉力量与身体自尊、情绪稳定性、外向性格和自信心呈正相关,并且加强力量训练会使个体的自我概念显著增强。心理学的研究显示,人格的形成及其发展与人的活动密不可分。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大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有利于思维活动和机体活动的紧密结合,从而促进人格的完善和发展。同时,既可以施展自己的才华,又能达到实现自我的心理满足,进而改变人的整个心理状态。

(3)高校体育文化有助于大学生良好意志品质和个性心理的形成

意志品质是指一个人的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独立主动的精神,是一个人行为特点的稳定因素的总和。体育锻炼不但要克服气候条件的变化、动作的难度或外部障碍等困难,还要克服如胆怯、疲劳及运动损伤等主观因素造成的困难,同时,还要遵守竞赛规则、制约和调控自己的个人行为,以有利于在竞赛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另外,通过体育文化活动表达的团结、友谊、和平、进步等人类先进的思想和愿望,在合理规范的竞争中锻炼自己的品行,并在成功与失败、荣誉与耻辱、竞争与退让、个人与集体之间做出选择,在选择中表达出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4)高校体育文化有助于缓解大学生抑郁、焦虑、敌对、胆怯、强迫等心理症状

情绪状态的调控能力是衡量高校体育文化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指标,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够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心理的积极影响主要是以体育锻炼为表现形式和手段的,体育锻炼可以有效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从烦恼和痛苦中摆脱出来。体育锻炼之所以能够调节情绪,是因为参与者能体验到运动带来的愉快感觉。心理学家认为,适度负荷的体育锻炼能够促进人体释放一种多肽物质——内啡肽,它能提升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协调作用,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抑制的交替转换过程得到加强,从而产生良好的情绪状态。因此参加体育锻炼,尤其是参加那些自己喜爱和擅长的体育锻炼,可以使人从中得到乐趣,振奋精神。国内的研究资料表明,以有氧代谢为标准的中距离和长距离慢速跑、变速跑能够松弛紧张的情绪;集体项目,如球类活动,可以通过培养良好的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来抑郁焦虑;健美操、有氧韵律操等对焦虑有明显的作用。经常参加身体锻炼者的状态焦虑、抑郁、紧张和心理紊乱等消极的心理变量水平明显低于不参加身体锻炼者,而愉快等积极的心理变量水平则明显要高一些。

3.促进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及发展

高校校园文化是以学生和教师为主体,以各种文化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它主要包括:以青年学生为代表的文化观念以及由此所规范的学生特有的思维特征、行为特征和方式;师生课余生活中一切以群体形式出现的文化体育活动,如棋牌、文学、武术、球类等社团的活动,其中最能体现校园文化本质内容的是校园风气或校园精神。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一环,它能促进整个学校的教育思想、教育管理、教育方法的变革,对于引导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开发学生智力,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丰富文化生活,帮助他们树立和形成良好的审美观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和创造意识,促进学生全面成才具有重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