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航之父的预言

宇航之父的预言

这是一艘座落在伦敦街头的飞船模型,该飞船模型取材于儒勒·凡尔纳的作品

在莫斯科城有一位年轻人,总喜欢仰望雪后夜空上繁星点点的遥远世界,然后自言自语:“黑夜的天空是如此的神妙莫测,那应该到遥远的星星上去看看。怎样才能飞向遥远的星空呢?”这位充满幻想的年轻人,就是日后创立宇航理论的先驱者齐奥尔科斯基。

火箭理论的先驱者——齐奥尔科夫斯基有一句名言:“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会永远躺在摇篮里,他们会不断探索新的天体和空间。人类首先将小心翼翼地穿过大气层,然后再去征服太阳周围的整个空间”。

1857年9月,齐奥尔科斯基生在梁赞州一个偏僻村庄的贫寒家庭里。他10岁时因患猩红热而失去听力,失去了上学机会,念完小学三年级就辍学了。他只好在家自学,靠顽强的毅力,5年学完了中学课程。16岁时他只身到莫斯科,但由于耳聋又无中学毕业文凭,无法进入大学。求知若渴的齐奥尔科斯基只得租住一间简陋的屋子,开始了他艰苦的图书馆自学生活,直到学完了大学的课程。1878年齐奥尔科夫斯基回到家乡,考取中学教师资格,在教学之余醉心于研究宇宙航行问题,提出了关于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的最早构想。齐奥尔科夫斯基的思路有时简直让人无法理喻,并且到了疯狂的程度。为了研究气流对飞行器的影响,他竟像孩子一样,迎着大风身披被单猛跑,或者拽着风筝在泥泞路上奔跑,因此往往招致一些人的嘲弄和冷遇,甚至有人把这位耳聋的中学教师视为精神不正常的怪人。但齐奥尔科夫斯基冲破世人的偏见,矢志不渝,执著追求,成就显著。

梁赞州偏僻村庄曾是宇航之父生活的地方

齐奥尔科夫斯基手稿

1883年,他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自由空间》论文手稿,断定在地球上可以研究遥远的星空,在地球之外要受到失重的考验,火箭能在太空中飞行。齐奥尔科夫斯基还写了一本叫《在地球之外》的科幻作品,设想科学家制造出一种长100米、直径40米的纺锤形“火箭航天船”,靠一种“宇宙枪”喷出气体,推动航天船进入环绕地球的轨道飞行。1892年,齐奥尔科夫斯基到卡卢加定居下来,致力于宇航的理论研究与实践。1898年他写成《利用喷气装置探索宇宙空间》的著作,集中的反映了他对宇航科学的贡献。在这部划时代的著作中,齐奥尔科夫斯基提出了火箭在自由空间中运动的基本原理,推导出了描述火箭在重力场中运动时所能达到的最大速度的数学公式,这就是具有奠基意义的齐奥尔科夫斯基公式。此后,齐奥尔科夫斯基进一步提出研制宇宙火箭列车即多级液体火箭实现宇宙航行的构想,并且培养造就了一代功勋卓著的航天探索者。但是鉴于当时的工业水平和工艺条件,齐奥尔科夫斯基未能亲眼看到火箭升空的情景。即使如此,他也没有丝毫犹豫,对自己毕生的奋斗目标充满信心,他在1933年发表的一篇讲话中说:“我始终都坚定地认为,在可预见的将来,人类将可能飞向火星。尽管时代在变,但星际飞行的理想总要继续下去。今天我确信,你们之中将有人到星际中航行。”经过将近一个世纪的努力,这一预言正在变成现实,人类终于飞出了自己的摇篮,开始了到太空去游历的新里程。

人类最开始就是用这种方法去另一个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