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幕后英雄

航天幕后英雄

前苏联在航天航空领域驰骋风云,独占鳌头,风光无限,这中间融入了很多科研工作者的汗水与心血,在这里,我们要着重提到的两位开创者就是:第一枚运载火箭“卫星”号的总设计师——科罗廖夫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总设计师——吉洪拉沃夫,他们为前苏联的航天事业鞠躬尽瘁,他们为人类造就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他们的英名将永载世界航天史册。

科罗廖夫于1906年12月30日出生在乌克兰一个教师家庭,父亲很早就去世,由于家境困难,在他念中学和大专的时候就到航空工厂找了个工作。当时,航空业刚刚兴起。20世纪20年代末,他有幸结识了著名的火箭理论家齐奥尔科夫斯基,从此便立志于火箭的制造和研究。1933年8月,在科罗廖夫领导下的喷气推进研究小组研制的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同年9月,喷气科学研究所成立,科罗廖夫担任了副所长。

科罗廖夫

20世纪40年代初,前苏联当局听到德国在搞V-2导弹以后,决定派科罗廖夫重新组织人员,开始军用火箭方面的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科罗廖夫及其同事设计成功了前苏联的第一代导弹。1949年,他设计的中程导弹试验成功,开始装备部队。科罗廖夫这个火箭专家越来越受到了前苏联军界和政界的重视。1953年,科罗廖夫开始了洲际火箭和人造卫星的计划。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57年8月,科罗廖夫设计的洲际导弹试验成功。10月4日,科罗廖夫大胆采用捆绑式火箭,发射成功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这时,科罗廖夫已经在航天局里担任着副局长、主任设计师和发射总指挥三个职务。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开始启动研制“水星”号载人飞船。前苏联为了保持空间领先地位,下令研制载人飞船,并强调这艘载人飞船必须在前苏联领土上降落!科罗廖夫为确保宇航员的安全,提出采用“水星”计划的海上回收方案。

接着,紧锣密鼓的研制工作便开始了,科罗廖夫认为只有加固飞船回收装置,才能确保宇航员触地时的安全。但问题是当时还没有这样强大的运载火箭。经过全体工程师的反复研究,科罗廖夫最后决定采用一种折中的冒险方案:在返回舱着陆之前把宇航员弹射出去,只用降落伞回收宇航员,而笨重的座舱任其摔跌。这种方案对宇航员的生命来说是极大的威胁。1960年12月,用动物作弹射降落试验时发生了死亡事故,这对科罗廖夫是个沉重的打击。

苏联共进行31次高空动物飞行实验和7次动物轨道飞行试验

由于任务过重,压力过大,科罗廖夫累倒在科研室,被迫住院治疗。医生劝他要长期疗养,可是科罗廖夫不能疗养。美国的载人计划正在稳步前进,科罗廖夫虽然身体欠佳,但他更缺乏的是时间。科罗廖夫及其同事们呕心沥血地工作,仅仅用三个月的时间就生产了三枚火箭,两枚用来作动物试验,一枚用来正式发射载人飞船。两枚试验火箭均告成功。

科罗廖夫地面控制中心全景

1963年,从美国又传来研制双人飞船的消息,而硕果累累的前苏联也准备抢先发射三人飞船,看来他们要誓死捍卫航天老大的地位。旧病未愈的科罗廖夫接到通知只好带病上阵,突击修改原来单人飞船座舱的布局。最后只好让宇航员脱掉庞大的宇宙服,只穿衬衣进舱,硬把三个人塞进了单人飞船,在1964年,发射了一艘没有救生装置的三人飞船。

工作与日剧增,生命却危在旦夕,1966年1月,科罗廖夫心脏病突然发作,因抢救无效,与世长辞,终年58岁。前苏联航天事业的后继者为了纪念他,特命名一艘航天跟踪船为“科罗廖夫”号,月球背面最大的环形山也以科罗廖夫命名。

月球上的环行山

米·吉洪拉沃夫是第一颗人造卫星的主要设计者。他于1900年出生在弗拉基米尔城,小时候就非常喜爱阅读齐奥尔科夫斯基的著作,对宇航事业兴趣浓厚。1927年他结识了科罗廖夫,两人志同道合一起加入火箭研究小组,并倡议建立了喷气推进研究小组。1933年8月17日,当前苏联第一枚试验液体火箭在莫斯科郊外发射成功时,吉洪拉沃夫便孕育了开发人造卫星的夙愿。他通过潜心研究齐奥尔科夫斯基的《宇宙火箭列车》《火箭最高速度》等著作,逐渐了解到就现在的科研成果与条件,再加一把劲,能够开发出人造卫星。

为此,吉洪拉沃夫于1934年2月17日还特意去卡卢加城拜访齐奥尔科夫斯基,并得到了这位宇航先驱的谆谆教诲。通过这次交流使吉洪拉沃夫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目标:一定要造出人造地球卫星,实现人类去太空遨游的愿望。

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

不巧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苏联举国上下都陷入战争中,于是这个计划被迫延迟。吉洪拉沃夫研制人造卫星的设想,曾遭到世人的不理解和冷嘲热讽。但吉洪拉沃夫不以为然,不改初衷,并专门成立了一个特别小组,探讨制造人造卫星的理论问题。1948年6月,当他在一个学术年会上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公之于众时,却遭到很多科学家的诋毁,说这纯粹是一派胡言,浪费时间。只有科罗廖夫支持他,把他的研究成果列入研究所的计划当中。

后来在另一个年会上,吉洪拉沃夫作了题为《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借助多级火箭达到第一宇宙速度和制造人造地球卫星的可能性》的报告。这篇报告阐述了在当时科罗廖夫研究的单级火箭速度达到3千米每秒的基础上,完全可以完成对二级火箭的分析工作,并可以把较重的卫星送入地球轨道。由于这个报告论据充分,终于让吉洪拉沃夫的“卫星”小组吸收进入了设计局,列入国家计划。

1954年,吉洪拉沃夫提出了《论证人造地球卫星可行性和必要性的建议》。文中指出:“目前所进行的新产品研制情况,允许我们考虑在近几年内制造人造地球卫星的可能性,能否适时合理地组建科研机构,以便对卫星的研究工作进行初步探索”。科罗廖夫和设计局领导都一致赞同,全力支持这项伟大的计划。

经过一年的艰苦奋斗,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终于大功告成。8月31日,科罗廖夫和吉洪拉沃夫一起决定进行卫星和运载火箭的联合试验。火箭和卫星于9月初相继运到发射场,紧张地进行着最后的收尾工作,10月4日,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在世界长空上发出了它第一次胜利的呼声。

世界和人民不会忘记这两位卓越的科学家,无论世事如何变迁,世界上第一枚运载火箭和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灿烂光环永远都为他们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