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长征号风采

中华长征号风采

中国在世界航天史上的贡献也是非常卓越的。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火箭伴随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发射,该型火箭是一枚三级运载火箭。第一、二级采用液体火箭发动机,第三级采用固体火箭发动机。“长征”一号的创举带动了中国兴旺的“长征”火箭家族。截止1995年底,已有8种“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进行了39次发射,打开了中国通向太空的光明大道,也让中国在征服太空的旅程中大放异彩。

运载火箭的捆绑技术

1974年11月5日“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经过4年时间的修炼还是没能顺利发射,在飞行过程中由于箭上控制系统一根导线折断,导致火箭升空后20秒飞行失稳,自毁爆炸,试验失败。但从1975年11月26日由“长征”二号火箭发射返回式卫星获得成功后,到1995年底改进的“长征”二号丙火箭发射共16次,屡创发射不败纪录。“长征”二号丙火箭全长34米,最大直径3.35米,起飞质量192吨。这种火箭于1992年10月6日发射双星,其中包括搭载一颗瑞典科学试验卫星,表明“长征”二号丙火箭已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

与“长征”二号相比,“长征”三号的诞生似乎要顺利得多。乘胜前进又研制出新型的“长征”三号甲火箭,它把原“长征”三号的第三级直径增大到3米,并加长贮箱长度,推进剂多装了一倍,整个火箭起飞质量240吨,起飞推力300吨力。它的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由原来的1.4吨提高到2.6吨。1994年2月8日,中国用“长征”三号甲火箭首次成功地将一颗“实践”四号探测卫星送入同步转移轨道。同年11月30日,又把中国新一代通信卫星“东方红”三号发射升空,并进入准同步轨道。遗憾的是由于星上自控推力器泄漏,燃料耗尽,致使卫星无法定点投入使用。但“长征”三号甲火箭经过发射考验,表明火箭技术又迈上了更高的台阶。从1993年起,中国还研制了“长征”三号甲的姊妹火箭“长征”三号乙,它以“长征”三号甲火箭为芯级,一级捆绑上四个和“长征”三号捆绑火箭所用一样的助推器,火箭总长54.8米,它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达到5吨。1995年2月15日,中国首次发射一颗重型国际通信卫星受挫,火箭起飞约22秒即发生爆炸。但这更加坚定了中国继续发展火箭技术和执行卫星发射任务的不变恒心。

1988年9月7日,第一枚“长征”四号运载火箭把“风云”一号气象卫星送上900千米高的太阳同步轨道上。“长征”四号区别于其它火箭的地方是各级均采用四氧化二氮和偏二甲肼常温推进剂,火箭全长41.9米,第一、二级直径3.35米,第三级直径2.9米,起飞质量249吨,起飞推力300吨力,其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运载能力为1.25吨,太阳同步轨道的运载能力为1.65吨,还可将3.8吨质量的有效载荷送入高400千米、倾角为70度的圆轨道。这种火箭可靠性高,适应性强,操作使用方便。充分说明我国火箭技术成熟,达到了比较先进的水平。

长征系列火箭

在中国的运载火箭中,1990年7月16日发射成功的“长征”二号E大推力捆绑式火箭是一个新的里程碑。这种火箭的最大特点是采用先进的捆绑技术,在周围捆绑4台液体火箭助推器。火箭全长51.2米,直径3.35米,总起飞质量461吨,起飞推力600吨力,能把8.8吨—9.2吨的有效载荷送入近地轨道。如果加上合适的上面级,则可将2.5吨—4吨的有效载荷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1992年以来,它先后用来发射2颗美制澳大利亚通信卫星、1颗美制“亚洲”二号通信卫星和1颗美国“艾科斯达”一号通信卫星获得成功,标志着中国的运载火箭技术终于扬眉吐气了。

1992年8月—1994年7月,中国航天局在“长征”四号火箭技术的基础上,又研制了“长征”二号丁二级液体运载火箭,并在这两年里成功地把两颗返回式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送上太空,圆满完成了发射和回收任务。该型火箭长38.3米,最大直径3.35米,起飞质量232吨,其地球低轨道的运载能力可达3.3吨,它采用加长一级贮箱和加大一级发动机推力的方案,是中国二级火箭中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

至此,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实现了低轨道、中高轨道、高轨道等各种太空轨道,已可以发射世界上各种各样不同轨道、不同质量的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