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绕月探测工程发展简史

我国的绕月探测工程发展简史

人类认识月球,是从对月球的原始崇拜和流传神话开始的,继之以天文观测,到20世纪后半页,人类已经实现了对月的近距离接触和探测。总结人类对月球的探测活动,可以划分为探、登、驻三个阶段,探是指对月球情况进行近距离或有接触的无人探测;登是指人登上月球,与月球直接接触,进行有人直接操作的探测;驻分两个层次,一是驻,即人携带设备登陆月球后很快返回,设备仪器长期驻留月球开展探测活动;二是住,即人在月球上长期居住和工作。

月球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对月球的运行进行科学观测和记录的国家之一,在公元前十四世纪,中国殷朝甲骨文中已有日食和月食的常规记录。明以前,我国对日月运行的观测、研究和认识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以对日月运行认识为基础编制的历法一直领先于世界,还发明了一系列精巧的天文观测仪器。明中叶以后,欧洲科技的发展突飞猛进,对月的科学认知水平很快就超越了我们,从对月的远距离观测逐步走向全面的科学探索。在上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美、苏两国凭借自己在航天领域的优势,展开月球探测的竞争,前苏联共向月球发射了32枚探测器,这些探测器或逼近或登陆月球,同期,美国向月球发射了21个探测装置,1969年7月,“阿波罗11号”实现了人类登月之梦。从“阿波罗11号”飞行中人类在月球上迈出第一步到“阿波罗17号”飞行中人类迈离那里的最后一步,月球上留下了12名美国宇航员的足迹,他们共带回384.6公斤的月岩样品,两国在月球探测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科学界奋起直追,通过学习和合作,很短的时间内,在多个领域将我们对月球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同期,我国建立了自己的航天科学与技术工业,并很快取得了“两弹一星”的成功。随着在航天领域取得一个又一个突破,我国的航天科技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为我国自主开展月球探测活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我国科学家也适时提出月球探测计划的建议。

月球车

1991年,我国航天专家提出探月工程建议,并开展了部分先期研究。1998年,国防科工委正式开始规划论证。2000年11月,中国政府发表《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明确提出开展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研究。2002年10月,朱镕基总理指示要抓紧探月工程的论证工作。2003年2月,国防科工委召开月球探测工程筹备动员会,确定了3人筹备领导小组,正式启动嫦娥工程前期工作。2004年1月23日,国务院批准绕月探测一期工程立项。2月,国防科工委召开绕月探测工程第一次领导小组会,建立组织指挥体系,确定研制总要求,并将一期工程命名为“嫦娥工程”,第一颗绕月卫星命名为“嫦娥一号”。4月,温家宝总理批示:绕月探测工程是一项复杂的多学科高技术集成的系统工程。要统筹规划,合理确定科学和工程目标;要充分调动和整合各方面科研资源,加大重大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各部门要精心组织,团结协作,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绕月探测工程任务。目前,嫦娥工程已由方案设计转入初样设计阶段,工程开局良好,进展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