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的经济社会发展很快,需要大量的中等技术人才,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当时行业部门兴办了一批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这些学校培养了一大批技术员和技术工人,为首都各方面的建设作出了贡献。文化大革命中,北京的中等职业教育遭到破坏。1979年中专、技校开始恢复和发展。但当时职业教育的规模很小,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的比例仅为89∶11。可是,高中毕业生能考上大学的只有5%,考不上大学的要就业又没有一技之长。从1980年开始,北京市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进行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在恢复和发展中等专业教育和技工教育的同时,把一部分普通高中改办成职业高中。经过20年的努力,北京市的中等职业教育已经有了相当大的规模。

2000~2001学年度,全市有普通中等职业学校共计399所,在校生28.16万人。其中,中等专业学校108所,在校生119427人;职业高中144所,在校生90283人;技工学校141所,在校生70856人。

北京市的中等职业教育,以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三至四年为主。近几年正在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适应北京在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从事技术应用、技术管理和社会服务的高层次实用人才的需要。

目前,北京市对职业教育的管理,实行市和区、县政府领导下各部门分工负责的管理体制。为加强对全市职业教育的统筹管理,成立由分管教育的副市长领导的,有教育、计划、劳动、人事、财政、经济、建设等政府职能部门的领导参加的北京市职业教育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各部门、各系统间有关职业教育发展改革的重大问题。职业教育要培养同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目前,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的专业有500多个,基本上覆盖了首都各行各业。特别是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开设了一大批为发展第三产业服务的专业,如生活服务、旅游、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信息咨询、金融保险、物资仓储、房地产业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模式正在由单一型、封闭型向复合型、开放型转变,逐步做到办学形式多样化,招生分配社会化,学校管理科学化,信息交流经常化。有的学校打破一班一室的传统教学模式,实行滚动式教学,一室多用,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多招生、多出人才。

目前,北京市已建成一批高效高质的骨干示范职业学校,其中被评为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学校的共计61所。这些学校从办学思想、师资队伍和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办学模式、校内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以及专业设置、教学内容、课程结构、实习教学和实习场地管理、资源配置、办学的规模和效益、与经济及社会的沟通等方面已初步适应北京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各类职业教育学校树立了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