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宝林

北京杰出人物

郭 隗

郭隗生卒年待考,战国时燕昭王谋臣。燕昭王即位之初,燕国处于被齐国侵略后的残破局面。郭隗谏昭王:“卑射厚币,俱招贤士。”并提出:“王必欲致士”,请“先从隗始”。昭王纳其谏,“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等贤才相继而至。经28年励精图治,终使燕国强盛起来。

燕昭王

燕昭王(?-前279年),战国时燕国第七代国君。名职,燕王哙之庶子。公元前311-前279年在位。即位前流亡在外,齐侵燕撤走后,赵武灵王派人将其送归。即位之初筑黄金台,求贤若渴。公元前284年以乐毅为上将军伐齐,直破临淄,连克70余城;又派秦开击败东胡,扩地千余里,燕先后在此设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等郡。

刘 靖

刘靖(?-254年),魏大司农卫尉,后迁镇北将军。字文恭。东汉末刘馥之子。曾驻蓟城屯垦,兴修水利。建戾陵堰和车箱渠,浇灌田地2000余顷,是北京最早的水利工程之一。

张 华

张华(235-300年),西晋大臣、文学家。北京大兴张华村人。父张平曾任魏渔阳郡守。晋初任中书令、散骑常侍。后都督幽州军事,领乌桓校尉、安北将军,加强了晋对东北地区的统治。晋惠帝时,历任侍中、中书监、司空。后在王室倾轧中被赵王伦和孙秀所杀。有《张司空集》。所著《博物志》为志怪小说集。

贾 岛

贾岛(779-843年),唐代诗人。字阆仙,一作浪仙。北京人。早年贫寒,落发为僧,法名无本。曾居房山石峪口石村,遗有贾岛庵。19岁云游,结识孟郊、韩愈等。还俗后屡举进士不第。唐文宗时任长江主簿,故被称为“贾长江”。其诗精于雕琢,喜写荒凉、枯寂之境,多凄苦情味,自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有《长江集》10卷,录诗370余首。另有小集3卷、《诗格》1卷传世。

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1190-1244年),元朝大臣。字晋卿。契丹人。金朝尚书右丞耶律履之子。世居燕京香山、玉泉山间,自号“玉泉居士”。少时博览群书,留心佛、道,兼通天文、地理、历法、医学、卜术等。金末被授左右司员外郎。1215年蒙古兵破中都,闲住在家。元太祖成吉思汗闻其名召至蒙古。随成吉思汗西征,劝诫勿妄杀无辜。回燕京后,据其在西域诸地亲览,著《西游录》。太宗窝阔台时官居中书令,定君臣之礼;并奏请于燕京设编修所,平阳设经籍所,编印儒家经典。窝阔台晚年及1241年皇后乃马真称制时渐被疏远,忧国而死,葬于玉泉山。有《湛然居士集》14卷存世。

刘秉忠

刘秉忠(1216-1274年),元朝大臣。字仲晦,名侃,自号藏春散人。河北邢台人。17岁为僧,法名子聪。精天文、地理、律历、术数。忽必烈为亲王时被召入藩邸。中统元年(1260)受命为忽必烈制定各项制度。至元元年(1264)奉命还俗,复姓刘氏,赐名秉忠。曾监筑开平城(位于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至元四年(1267)奉命营建、扩建燕京城(今北京),是元大都的主要设计规划者。后死于上都。

郭守敬

郭守敬(1231-1316年),元代天文学家、水利学家、数学家。字若思。河北人。祖父郭荣是金、元著名学者,精通天文、数学、水利学。郭守敬曾受业于名士刘秉忠、张文谦。中统三年(1262)张文谦荐之于元世祖,后历任提举诸河渠、都水少监、都水监、工部郎中、同知太史院事、太史令等职。至元二十九年至三十年(1292-1293)主持通惠河的开凿。主张通过测验来编制新历,在全国设27个测景所,迄今保存于世的河南登封观星台,即建于当时。经实测,又继以计算、研究,同王恂、许衡等编制成新历《授时历》,精密程度超过前代各朝历法,施行364年,为我国古代使用时间较长的历法。今北京城北建有郭守敬纪念馆。

马致远

马致远(1250?-1321至1324年间),元代剧作家。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北京人。号东篱,一说字千里。曾在江浙行省任提举官,一度住杭州,晚年隐居。代表作《汉宫秋》系根据前人王昭君出塞和亲的故事改编而成。一生创作杂剧15种,今存7种:《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半夜雷轰荐福碑》、《吕洞宾三醉岳阳楼》、《马丹阳三度任风子》、《西华山陈抟高卧》、《江州司马青衫泪》,以及与人合写的《邯郸道省悟黄粱梦》。所写杂剧贯穿对现实的批判,又有修道登仙等思想。散曲今存120余首,成就为元代之冠,被誉为“曲状元”。咏景名篇有小令《天净沙·秋思》。散曲被今人辑为《东篱乐府》。

关汉卿

关汉卿约生于金末,卒于1300年前后。元代剧作家。居“元曲四大家”之首。北京人。号一斋,又说已斋叟。汉卿是其字,本名不详。大都城内创作剧本、唱本团体“玉京书会”中最著名的才人,一生创作杂剧60多部,现存10余部。代表作为《感天动地窦娥冤》,其他有《赵盼儿风月救风尘》、《关大王单刀会》。作品对受压迫妇女抱有高度的同情心,塑造出窦娥、赵盼儿、谭记儿等生动的妇女形象。在元代散曲中也占有重要地位,现存小令35(一说57),套曲14,《南吕一枝花·不伏老》套曲是其代表作。

王实甫

王实甫元代剧作家,名德信,生活年代晚于关汉卿。北京人。戏剧创作活动大约在元成宗元贞(1295-1297年)、大德(1297-1307年)年间,一生创作杂剧10余种。根据《莺莺传》改编的《西厢记》是其代表作。现存的还有写金代统治者内部一场风波的《丽春堂》,写宋代名臣吕蒙正和其妻刘月娥故事的《破窑记》,以及《芙蓉亭》、《贩茶船》曲文各一折,余皆散佚。王实甫擅长写男女爱情故事,曲辞婉丽优美,是“文采派”代表人物之一。

明成祖朱棣

明成祖朱棣(1360-1424年),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初封为燕王镇守北平(今北京),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太祖死,皇太孙朱允(火文)即位,即明惠帝,采纳齐泰等人谋略削藩。朱棣以“清君侧”为名,于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靖难”,经4年交战夺取帝位,年号永乐。称帝后继续削藩。永乐元年(1403年)令大臣解缙组织3000文臣名儒,历时5年编成《永乐大典》,约3.7亿字。永乐三年至十九年(1405-1421年)派大臣郑和率船队数下西洋,引来30余国通好通商。营建北京城前后达15年,于永乐十九年(1421年)迁都北京,改南京为留都。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在北征返京途中病卒于榆木川。所葬长陵为昌平明十三陵之首陵。

阎应元

阎应元(?-1645年),明末爱国英碓。北京通州人。崇祯十七年(1644)任江阴典史,因讨伐海盗有功,升任英德(今属广东省)主簿,因战乱留寓江阴未赴任。南明弘光元年(1645)清攻陷南京,阎应元被江阴人推为抗清首领守城。固守江阴共81日,带伤奋战,清军有3王、18将战死于城下。城陷后率将士与清军巷战,后投水被执,是夜被清军杀害。

刘献廷

刘献廷(1648-1695年),清代学者。北京大兴县人。字继庄,一字君贤,别号广阳子。年19南游于吴,寓居苏州30年。受内阁学士徐乾学聘,入馆修《明史》,参与编纂《一统志》。对地理学亦颇有创见,力倡恢复西北水利。尤精于音韵,通考华严字母、天竺《陀罗尼》、小西天梵书、拉丁语及天方等语音,著《新韵谱》,已佚。卒后,弟子黄宗夏辑其遗书为《广阳杂记》。

清圣祖玄烨

清圣祖玄烨(1654-1722年),清世祖福临第三子。1661-1722年在位,8岁即位,年号康熙。康熙八年(1669),作为亲政后所做的第一件大事是逮捕专擅朝政的鳌拜,将其革职拘禁。康熙二十年(1681)后相继采取一系列军事行动:平定三藩之乱;攻灭台湾郑氏政权;驱逐沙俄侵略军,订《中俄尼布楚条约》,确定中俄东段边界;平定准噶尔部叛乱等。在位期间曾30余次巡视京畿,作出规划整治永定河、安排灾害善后等许多决策。开博学鸿词科、明史馆,编纂《全唐诗》、《佩文韵府》、《康熙字典》等。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年),清代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仙人。满洲正黄旗人。清大学士明珠长子,刑部尚书徐乾学门生。康熙进士,授乾清门侍卫。善书法,能骑射,工诗,尤长于词,被人称为“国初第一词人”。其词抒情绘景,清淡素朴,有李煜之风,以小令见长,多感伤情调,间有雄浑之作。词集名《纳兰词》。其余著作有《通志堂集》。与徐乾学一同编刻宋元以来说经诸书,成《通志堂经解》。

清高宗弘历

清高宗弘历(1711-1799年),清世宗第四子。1736-1795在位,年号乾隆。初年屡对西部地区用兵,加强中央集权,晚年以“十全武功”自夸,自称为“十全老人”。开博学鸿词科,完成《明史》、《续文献通考》、《皇朝文献通考》等书的编纂。乾隆三十八年(1773)开四库全书馆,10年后编成《四库全书》。在位期间注重科技、文化的流传:即位之初即下令将散见经籍的农技著述荟萃成大型农书《授时通考》;《乾隆京城全图》是现存年代最早的一幅按比例尺绘制的北京古地图;晚年令将蒋振生抄写的十三经刻成石碑,加上谕旨和告成碑文,共刻石190块,置于国子监供监生诵读临摹。但统治期间挥霍无度,任用和坤20年,导致吏治腐败。

曹雪芹

曹雪芹(约1715-1763年),清代小说家,《红楼梦》作者。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祖籍辽阳,祖先原为汉人,后入正白旗为“包衣”。清前期曹家为内务府官员,自曹雪芹曾祖父曹玺始,3代4人任江宁织造,长达60多年。祖父曹寅是有名的藏书家、刻书家,工诗词,兼作戏曲,受到康熙帝信任。曹雪芹生于南京,少时尽享荣华富贵。雍正五年(1727),其父遭人参奏,被革职抄家。次年曹家迁北京。曹雪芹晚年流落到北京西郊,生活穷困,“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写就《红楼梦》前80回,今传后40回为高鹗所续。

朱 筠

朱筠(1729-1781年),清代学者。字竹君,号笥河。北京大兴县人。乾隆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擢侍读学士,充日讲起居注官,三十六年提督安徽学政,大力扶植学术。程晋芳、任大椿皆其所取之士,戴震、邵晋涵、章学诚、王念孙、黄景仁等先后受其指导。三十八年,乾隆下诏求遗缺之书,朱筠奏请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古书,使得数百种佚书收入《四库全书》,得以保存下来。长于经学,善书法,好金石文字。著有《笥河集》。

翁方纲

翁方纲(1733-1818年),清代诗人、书法家、金石学家。字正三,号覃溪,晚号苏斋。北京大兴县人。乾隆进士,官至内阁学士。精于金石考据之学,亦擅长词章书法。书法与刘墉、梁同书、王文治等人齐名,以间架稳重、笔丰墨厚著称,透颜鲁公字貌。论诗主张内容实而形式雅,创“肌理说”,肌理指学问材料,以增诗之骨肉。著作有《经义考补证》、《苏米斋兰亭考》、《石洲诗话》、《汉石经残考》、《复初斋文集》、《复初斋诗集》等。

震 钧

震钧(1857-1920年),清代学者。满族人,姓爪尔佳氏,字在廷(亭),汉姓名唐晏。出身满族官宦世家,其祖随多尔衮入关即世居北京,至震钧时,居京师已12世。庚子以后,任江苏江都知县,宣统二年(1910)执教于京师大学堂。不久入江宁将军铁良幕府,并任江宁八旗学堂总办。辛亥革命后长住南方。博学多闻,善画墨梅及兰竹。由于世居京师,习闻琐事,著有记述北京历史掌故的《天咫偶闻》10卷,是具有较高史料价值的地方历史文献。又著有《渤海国志》、《庚子西行纪事》、《西汉三国学案》、《八旗诗媛小传》、《国朝书人辑略》等。

梅兰芳

梅兰芳(1894-1961年),京剧表演艺术家。名澜,字畹华。祖籍江苏泰州,生于北京戏剧世家。父母早年去世,由伯父抚养成人,10岁登台演出。他对传统的旦角唱腔、念白、服装、化妆等进行革新,创立“梅派”。20年代,北京《顺天时报》举办京剧旦角评选活动,与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被推为“四大名旦”,梅居其首。经梅兰芳的几次改革,京剧在20年代、50年代出现两次繁荣。梅兰芳也是第一位将京剧传播到国外并获盛誉的艺术家。1949年后任中国京剧院院长等职。代表剧目有《宇宙锋》、《霸王别姬》等几十种。

老 舍

老舍(1899-1966年),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生于北京一城市平民家庭。1917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先后在北京的小学及天津南开中学任教。1924年赴英国教书后开始创作。6年后回国。1937年,长篇小说《骆驼祥子》问世。抗战时期尝试戏剧创作推出话剧《归去来兮》。解放战争时期完成百万字长篇小说《四世同堂》。1949年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共创作剧本23个,主要作品有《方珍珠》、《龙须沟》、《春华秋实》、《茶馆》等。1951年因《龙须沟》的成功,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1966年8月24日因不堪忍受“文化大革命”运动的迫害而投湖自尽。

罗常培

罗常培(1899-1958年),语言学家、教育家。字莘田,号恬阉。北京人。满族。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1934年任北大教授,兼任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1945年自美回国后,仍在北大执教,兼任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所长。1950年任中科院语言研究所所长。在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方言调查、音韵学研究等领域有开拓性贡献。著有《厦门音系》、《唐五代西北方音》、《临川音系》等十几种专著。

马连良

马连良(1901-1966年),京剧表演艺术家。字温如。北京人。回族。先学武生,后改老生。9岁入北京喜连成科班学戏,10岁登台演出。与余叔岩、高庆奎、言菊朋并称“四大须”;后三人去世,又与谭富英、奚啸伯、杨宝森并称后“四大须生”。兼蓄各派艺术之长,改革传统老生唱腔,30年代将月琴移到乐队前排,与京胡协奏,加强唱腔力度,逐步创立起柔润、潇洒的“马派”艺术,继程长庚、谭鑫培之后,把老生表演艺术提到新高度。1949年后任北京京剧团团长等职。主演过《借东风》、《群英会》、《甘露寺》、《四进士》等。“文化大革命”开始,因《海瑞罢官》剧被迫害致死。

程砚秋

程砚秋(1904-1958年),京剧表演艺术家。与梅兰芳、荀慧生、尚小云并称“四大名旦”。原名承麟。早年艺名程菊农,一说程菊侬。后改名艳秋,号玉霜。1932年易名砚秋。北京人。满族。11岁登台。初学武生,后学花旦,再攻青衣。他创造出10种水袖技法,丰富了旦角水袖的表现力,并创立唱腔幽咽婉转的“程派”艺术。擅演悲剧,改编传统剧目又新编一批剧目。代表作有《荒山泪》、《青霜剑》、《鸳鸯缘》、《窦娥冤》、《英台抗婚》、《锁麟囊》等。抗战时期拒绝为日伪演出,在京郊青龙桥隐居务农。1949年后任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

常宝堃

常宝堃(1922-1951年),相声表演艺术家。艺名小蘑菇。原籍北京,生于张家口。满族。自幼随父常连安变戏法,后改习相声。1931年拜张寿臣为师习演相声,15岁后与赵佩如在北京、天津一带演出。抗战时因演讽刺日伪反动统治相声遭逮捕、毒打。1949年后,编演了许多新相声,如《新灯谜》、《思想问题》等,被选为天津市人民代表。一生演出过100余段相声,主要曲目还有《卖估衣》、《四省话》、《闹公堂》、《牙粉袋》等。1951年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在前线慰问演出时牺牲。

侯宝林

侯宝林(1917-1993年),相声表演艺术家。北京人。12岁学艺,初学京剧,后改习相声,先后拜常宝臣、朱阔泉为师。曾在北京天桥、鼓楼“撂地”演出,1940年成名于天津。1949年后推出一批格调较高、深受观众喜爱的曲目,如《夜行记》、《改行》、《关公战秦琼》、《婚姻与迷信》等。1955年参加中央广播说唱团,1979年退出艺术舞台,专事曲艺理论研究。曾任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应聘为北京大学等校兼职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