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百花园

知识百花园

1970年2月全国计划会议提出的《第四个五年(1971-1975)国民经济计划纲要草案》,定于同年9月提交九届二中全会讨论。由于林彪、陈伯达的干扰破坏,会上未能讨论,但作为参考文件印发。其后,《纲要草案》与1971年国民经济计划主要指标一起,以中共中央名义下达各地贯彻执行。当时,由于对国际形势、战争危险估计得过于严重,因此,确定了第四个五个计划纲要的指导思想为:以阶级斗争为纲,狠抓战备,以促进国民经济的新飞跃。“要与帝修反争时间,抢速度”,“集中力量建设大三线战略后方,建立不同水平,各有特点,各自为战,大力协同的经济协作区,初步建成我国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此,《纲要》规定,到1975年要达到:粮食6000亿~6500亿斤,比1970年增长30%~41%;棉花6500万~7000万担,比1970年增长25%~35%;钢3500万~4000万吨,比1970年增长106%~135%;原煤4.0亿~4.3亿吨,比1970年增长25%~34%;原油0.7亿~1.0亿吨,比1970年增长133%~233%;此外,电力、轻工业等部门也先后提出到1975年产量翻一番的高指标,燃料工业部也提出“大干一年,扭转北煤南运”的口号。显然,这是一个以战备为中心,急于求成的“左”倾冒进计划。

为实现《纲要》中的各项指标,在1970年12月至1971年2月19日举行的全国计划会议上,制定了1971年年度计划,实行基建投资、物资分配,财政收支的大包干,扩大地方权限。结果,由于发展经济计划的过高过急,管理过于分散,使中国国民经济出现了四个突破,即职工人数突破5000万人,工资总额突破300亿元,粮食销售突破800亿斤,相继而来,就是货币发行量的突破。周恩来指出:“票子发多了,到了最大警戒线,三个突破不如这一个突破。”“九·一三”林彪事件后,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周恩来即着手解决这些问题,调整高指标,放慢建设速度,减少基建投资,控制基建规模,积极解决粮食购销的差额问题,使1973年的经济形势明显好转。全国粮食收购968亿斤,销售956亿斤,做到了购销平衡,全民所有制职工增长速度大大下降,工资总额得到稳定,几大突破问题初步得到解决。但好景不长,随之而来的批林批孔,江青一伙人的蛮横干扰,使国民经济重新失去控制,各地盲目建设,经济比例失调,1974年国民经济大部分计划指标没有完成,遗留下来的问题越来越多。直到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在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支持下,大抓整顿,经济形势才逐渐趋于好转,到1975年年底,“四五”计划按照1972年调整后的《修正草案》,工农业总产值完成计划的101.7%,其中农业总产值完成104.5%,工业总产值完成100.6%,列入计划的主要经济指标,除钢铁外,绝大部分接近或超额完成。5年间,有724个大中型项目全部建成投产。

这套邮票以16幅不同画面展示“四五”计划的执行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