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对策建议
第一,明确发展方向,多方面重视新型城镇化建设。依据长江中游地区城市创新能力略微超前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现状,长江中游地区各城市当前应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的指导下,将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未来一段时间的重点发展方向。尤其体现在人口城镇化方面,各城市实施的人口城镇化相关政策应多从改革创新户籍机制、完善跟进城市基本服务和提供多样的人口城镇化激励这三个方面入手;土地城镇化方面,主要从改善旧城区、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新型城市建设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四个方面进行;产业城镇化方面,各城市要学会与各自的优势产业进行联动,产业驱动城镇化具体模式同城市主导产业直接相关。生态新型城镇化所选取的模式同特定地区的生态环境资源禀赋有重要关系,对于生态环境禀赋较好的城市,需要做的是改变传统城镇化高污染、高消耗的模式,实现可持续化的城镇化,并致力于保护当地的良好生态环境不被破坏,人与自然生态环境间达到和谐发展的状态。对于生态环境已经遭到较大破坏的城市,需要做好的是城市生态环境的修复,促进产业升级转型,实现人和生态环境的和谐相处。
第二,完善城市等级体系,加快创新企业培育。首先,重视新型城镇化建设并不意味着弱化创新发展,创新能力的提升同样也是长江中游地区的一大重点任务。通过以上研究结果我们可以看到,目前长江中游地区整体的创新能力空间分布极其不均衡,大部分城市在创新建设上还略显薄弱。对于大部分城市而言,目前亟须依据自身规模加强各自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自身的城市等级体系,为未来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打好基础。与此同时,在完善城市等级体系的同时,要加快创新企业培育。在保持现有创新主体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创新企业培育工程,进一步保持各城市创新主体的优势地位,同时为进一步提升各城市的创新能力提供必要支撑。在提升创新能力过程中,必须发挥创新企业的带动作用,通过企业带动市场,进而提升整个社会的创新水平。在创新企业培育过程中,首先要根据行业发展趋势,选择一批最能代表未来市场发展导向的行业领导企业,为更多的企业提供示范引领作用,其次在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基础上,培育一批小而强、专而精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专业化高科技企业的培育,带动市场中企业向科技型企业转型,鼓励更多的创新创业团队投入到创新企业的建设中去,最后,扶植一批具有强大科研能力、发展潜力巨大的高新技术企业,引导创新产业集群发展,加快发展光电子、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生物与健康等重点产业,以东湖高新区为着力点,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充分发挥创新联盟的带动作用,探索适合现代化高新企业发展的建设道路,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建设;以大学生创业特区、连片创业区为纽带,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尤其是武汉市应当充分发挥武汉大学集聚的优势,调动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积极性,让潜在的人力资源优势得以发挥,壮大创新创业主体;加强孵化器建设,企业发展壮大提供支持和引导,促进创新企业健康发展。
第三,扩大中心城市专业性优势,辐射带动周边城市崛起。长江中游地区三大中心城市具有不同的专业性优势,中心城市应该依赖该专业性优势并以此为支撑,完善并扩大该专业性优势,以点带面,为整个区域的创新与新型城镇化发展创造良好氛围,辐射带动邻近城市崛起。一方面,武汉作为长江中游地区的绝对性中心城市,聚集了周边各大城市的人才等资源要素,应该扮演着协调整个长江中地区的重要角色。武汉的专业性优势体现在其强大的科技实力与创新能力上,但以上实证也发现武汉具有强大的“灯影效应”,这主要是由于过多的资源要素在武汉聚集导致周边资源匮乏,因此武汉未来需要利用自己的科教人才优势,向周边城市输送科研人才,提供技术支持,增强与其他城市的创新联系;长沙市作为长江中游地区经济规模仅次于武汉的第二大城市,其专业性优势体现在文旅产业与高端机械制造业上,但与全国其他城市比该优势并非十分突出,未来需要做大做强这两个产业,增强长沙市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而南昌市作为长江中游地区中经济实力最弱的省会城市,但从以上实证结果也可以看出,各方面的发展也都趋于良好,南昌市的科教实力本身不弱,未来应该寻求武汉政府部门支持,加强与武汉市在高校科研及企业研发上的合作交流,扩大南昌在教育科研资源上的优势,达到优势互补。同时,长江中游地区的三个中心城市的产业分工各不相同,但未来在产业发展上的一大趋势是一致的,即产业创新。升级产业结构是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的必经之路,而产业创新则是为了加速产业的结构升级。科技人才与研发经费是必要投入,需要加大该类创新要素的投入力度。
第四,搭建交通信息网,促进资源要素高效流动。城市在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其物质与信息流要想与城市规模相匹配,必须要配备对应规模的交通信息网络。对于长江中游地区而言,交通信息网建设显得尤为关键,整体的物质与信息的高效率流通是城市创新能力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必要前提。因此,长江中游地区各城市目前的一大重点工作是搭建起一个密集的交通信息网络,尤其是三个省份政府间需要在交通体系上进一步加深合作,帮助各城市弥补其在创新网络上的不足。通过这种交通信息网络,打破市与市之间的桎梏,在交通上,各城市互达更为便捷,物质运输的效率与通达性更高。在信息传达上,稳定提升网络信息传输速度,提高网络覆盖率和信息化水平,保证创新与其他资源要素能在长江中游地区高效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