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对策建议
第一,优化科技创新环境,提高科技活动投入产出绩效水平。一是加强产学研平台建设,促进产学研信息交流。加强湖北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把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循环之中。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必须积极参与到“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中去,主动瞄准企业发展中的重大技术、科学问题,承担企业的重大项目,加强科研攻关,并积极促进科研成果向企业的转化,以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通过产学研平台建设,形成产学研战略联盟,在企业和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以及企业内部研发部门之间形成相互信赖、相互交流的合作机制,可以促使市场需求信息和研发机构的研发信息之间的整合,做到以需求为导向,同时又可以引导市场、培育市场,做到企业与研发机构之间的双赢。二是加大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鼓励科技创新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动。加强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提高湖北科技工作者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出台对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政策措施,让从事科技创新的拔尖人才拥有良好的事业环境,为高层次的科技创新人才开辟“绿色通道”。从参与科研创新项目、科研设备等硬件措施的配套和科研工作的收入和奖励等方面来加强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鼓励科技人才用更多的精力从事科技创新研究。对科技创新人才的科研奖励经费实现税收优惠,对一些引进的高层次的科技创新人才、学科带头人的高收入实行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鼓励科技人才合理有序的流动,让广大科技工作者能够根据自身的研究特长以及企业、研究机构的需求自由的流动,破除人为设置的限制科技人才流动的制度。加强实施科技创新人才战略的力度,积极参与国内国际高层次的科技创新人才争夺战,围绕重大项目的需求,加大对国内外顶尖人才包括高水准人才团队的引进力度,提供一切可能的保障条件,形成一个吸引优秀科技创新人才的技术创新人文环境;同时,改革人才激励机制,采用多种形式留住和使用好科技创新人才,并探索利用期权等各种激励机制提高技术创新人才的收入水平,充分体现技术创新人才的创新价值,形成鼓励创新、支持创新的意识和氛围。三是提高科技投入规模,形成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不断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整合科技投入和研发资源,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全社会技术研发和科技产业的投入,以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为载体,结合省内经济发展重点,瞄准各类科技研究计划,积极争取政府资金支持,增加财政支出中对科技的投入比重。可以考虑拓宽科技投入的投资渠道。因此,可以建立与科技创新需求相适应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直接和间接融资为支撑的多元化、多渠道的全社会科技投入体系。
第二,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科技创新能力新优势。一是提高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水平。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的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拥有核心的知识产权、强大的品牌、科研能力和经济实力,能够引领集群内的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促进集群升级。因此,政府应该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的龙头企业,通过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促进龙头企业更快更好地发展。构建利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制度环境。政府作为“看不见的手”,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一方面,政府需要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建设、水电建设、市场建设等,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提供空间集聚的便利条件;另一方面,政府要制定促进产业集群健康高效发展的政策,引导和鼓励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向着结构优化、生产专业、组织完善的方向发展。二是加大高新技术产业科技投入。加大财政支持,特别是对共性技术项目以及示范性的高新技术的产业化项目,充分发挥政府在科技投入方面的调控和引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高科技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积极推动科技与金融相结合,满足高新技术产业不同的融资需求。加大政策性金融机构对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区、特色产业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同时加强与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的国际金融组织的合作,力争获取更多的金融资源来推动苏州的高新技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三,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改善湖北省内区域差距。一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湖北省近些年在科研创新资源中投入量不少,但是由于科研创新成果的利用率不高,使得许多创新成果没有发挥出该有的作用。主要原因是科研创新成果集中在某个地区,没有与其他地区进行创新科研技术互通转换利用,转换利用率极低浪费了科研成果资源。因此,政府在引导方面鼓励各地区要做转换成创新成果宣传,营造良好的沟通环境,引导科研机构消除资源独享、成果自有的观念。建立高等院校知识流通、合作创新、资源共享的和谐氛围。建立一批高新技术合作企业,使高等科研学校与高新企业形成一种知识产权入股企业的互通局面,使企业增加创新活力,高新人才有用武之地,形成一种互通互融,产、学、研于一体的新型科技发展局面,推动我国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二是平衡科技资源配置,创新区域合作范式。加强创新管理能力的建设,采取因地制宜的资源配置办法,对不同的地区进行不同的资源配置,结合本地区有利的条件科学合理的投入创新技术配置,不要集中产出同样的项目技术,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从而在明确分工上达成区域合作,形成共同发展格局。其次,政府要加大创新投资经费,加强硬件设施与软件作业条件,建立规范的创新技术法律制度,建立公平公正的评价监督机构,尊重创新人才加强保护个人自主知识产权,肯定专利技术成果。积极创造和谐的创新交流活动,形成局部向全面的辐射网络,建立良好的社会创新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