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与研究进展
1.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内涵本质
国内外学者们在研究区域创新的相关问题时经常提到区域创新能力,关于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概念都提出了丰富的观点。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国外的一些论著中才提到“区域创新”的概念。1991年,Rothwell、Dodgson和Camagni分别就“创新技术政策”和“创新网络”进行了探讨。[1]Kesler等在定义技术创新能力的基础上定义区域技术创新能力,他们认为技术创新能力应该是一种将技术和知识持续的运用到企业的具体生产过程中的一种能力,其中,技术和知识的运用应建立在对现代通信及信息技术的充分利用上。对一个特定区域而言,其知识和技术的发展运用状况最直接和综合的反映就是技术创新能力。[2]Cooke在定义创新、区域创新的基础上定义区域创新能力,他认为创新可定义为“成功地利用新的知识”[3],也就是说,区域创新能力是区域成功地利用新知识的能力。Stern和Porter认为一个区域的创新能力由生产一系列相关创新产品的潜力确定。[4]与此类似的Mary Riddel和R.Keith Schwer把区域创新能力定义为区域内不断地产生与商业相关联的创新的潜力。[5]
我国对区域科技创新的研究起步较晚,于1996年开始出现“区域创新能力” 的提法,这个提法最早出现在一些地方开展的区域创新能力的调研中。1996年,北京市“增强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的区域创新能力调研”软科学计划项目组出版了《区域创新中关村走向未来》一书,该书对中关村的创新能力进行了理论剖析,并运用网络理论分析中关村创新现象,为区域创新研究奠定了基础。2000年,湖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通过建立创新创业能力的科学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案,对湖北省创新创业能力进行评测分析,提出了湖北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黄鲁成将区域创新能力界定为以区域内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能力。[6]朱海就将区域创新能力分解为网络创新能力、企业创新能力、创新环境三方面,综合来看是区域成功利用新知识的能力,同时认为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区域创新能力的水平。[7]方旋、刘春仁、邹珊刚等人探讨了区域科技创新理论的来源、内涵和特征,并从区域科技创新的结构、作用与能力等方面对区域科技创新理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8]任伟中、梁守恕、周兆兴提出了建立武汉市地方科技创新体系的若干设想,分析了武汉市建立地方科技创新体系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相关的对策建议。[9]
2.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估
美国是最早开始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的,其对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始于1950年对科技竞争力进行的指标分析和系统评价,在以后的多年里,伴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发展,世界各国有关科技竞争力、创新能力的研究及其评价开始盛行。[10]国内外研究者通过建立各有侧重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不同地区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与评价。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提出了两个在描述科技相关活动方面较为著名的模型,两个模型都通过建立指标集来衡量科技创新能力。Nelson利用研发投入来源、科研经费配置、高等院校功能、相关政府政策等指标来评估各国技术创新能力。[11]Marie和Gilles以法国为例,对竞争机制变迁和区域创新能力进行比较分析。[12]Saxenian针对麻省128公路和硅谷的发展道路和效果差异,认为硅谷是一个区域网络化的产业体系,其促进了专业化企业的集体学习和相互适应,区别于麻省128公路,硅谷企业内外水平式的交互很多,有利于大学、研究机构、客户、供应商的信息交换。[13]此外,麻省技术联合会根据麻省创新型经济的运行情况,自1997年以来,以年度为周期发布运行评价报告。
国内关于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主要是在建立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基础上研究基于省域或东中西部的划分对区域创新能力进行分布情况分析和排行评价。甄峰等通过在国内最初建立的评级指标,针对全国沿海19个省市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排序和分类,根据1997年当年的数据分析,仅10个沿海城市间的差距就十分明显,并通过聚类分析分为4类[14];唐炎钊等针对区域科技创新能力问题,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和客观赋权法,提出了一个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灰色综合评估方法,并用此方法对广东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分析[15]。巴吾尔江等通过建立反映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对我国内地30个省区市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实证研究和比较分析,得出了全国科技创新能力发展不平衡,区域差异明显的结论,且总体上东部最强,中部居中,西部最差[16];张艾莉、李月明基于等级划分得到我国区域创新能力分布不均问题严重,并分别针对不同类别的创新发展的特征差异性进行分析[17]。李倩、师萍、赵立雨将投入产出比作为研究重点,全面地分析创新评价体系的演变和发展,并结合灰色关联度法,针对八大区域的具体情况进行了系统性评价,进而对不同区域的创新能力差异性进行了研究。[18]
在对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中,对本研究具有较强指导与对比意义的是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在此介绍两种较有影响力的评价。
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发布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监测报告》,对我国区域创新能力进行了研究。该研究构建了创新环境、创新资源、企业创新、创新产出和创新绩效5个子系统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对中国各省域创新能力状况进行了多年的分析评价和排名。
二是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的《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对各地区在科技创新的主要方面的水平、进步和不足进行分析研究。该研究构建了以科技创新环境、科技活动投入、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一级指标的区域科技创新指标体系,对中国各省域科技创新能力状况进行了多年的分析评价和排名。
综上所述,国内和国外文献都是把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用指标进行评价量化,从而展现一个地区创新能力的情况。在指标评价上,由于区域不同的因素,使得在构建上不尽相同。但是在研究地区上,一般选取的地区且缺乏一个相对通用的标准体系,国内文献在这方面体现得更加明显。
3.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影响因素
对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R&D经费及人员投入、区域智力资本、外商直接投资(FDI)、社会资本、产业集群、创新环境等方面。其中多数研究对于影响因素的结果较为一致,但FDI对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差异较大。Stern认为影响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最重要影响因素是R&D存量,并认为其与来源无关,政府和企业的创新资金投入都能帮助产生新产品或新的生产方式,进而影响科技创新能力的边际产出。[19]一般来说,FDI对某国或者某个地区进行投资会带来一定的溢出效应,国内会因此获得先进技术的使用或不同程度的授权,进而提高该地区的区域创新能力。但是,目前的研究中结论相差较大,以Kokko和Sjoholm为代表的研究均认为,FDI对于促进东道国,尤其是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是有推动作用的。[20-21]Mansfield针对15家跨国公司和委内瑞拉国内的企业进行了分析,认为FDI对东道国的净溢出效应几乎为零。[22]Holbrook针对加拿大的创新网络计划展开分析,认为社会资本分为五种结构性和一种认知性的社会资本。[23]Todtling和Kaufmann结合多个区域的具体数据运用线性回归模型针对欧洲地区的科技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全面深入地评价各区域的企业创新实力。[24]Soo Young针对韩国进行实证分析,认为韩国区域发展的动力主要源于集群企业及大学等创新主体形成的集群经济[25]。
关于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国内学者孙庆等研究了区域科技创新平台的网络化发展路径,提出了政府主导、产学研合作、企业参与的平台网络化发展路径,为我国各领域科技创新平台网络的构建提供了理论借鉴。[26]林海等运用系统动力学研究了粤港澳地区的科技创新机制,分析了粤港澳地区科技创新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了加强科技创新能力的具体对策。[27]孙毅基于山西的数据检验了资源型区域科技创新的挤出效应,发现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的投入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关键途径。[28]张公一等研究了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信息资源整合模式和信息资源的运行机制,提出了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中信息资源的整合策略。[29]汪凡等运用空间面板模型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探究。[30]
从现有对区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来看,多数研究集中于利用实证数据对影响因素与区域创新能力是否相关、影响程度的强弱进行分析。但区域创新能力发挥效用的路径并非线性直接的,能力在表现和作用在最后结果的过程中,会经过不同部门、时间,有不同的干扰因素影响,区域的独特性使得干扰性因素更加复杂。因此,对影响因素相应作用机制的研究对创新能力的提升将有更加现实的意义。
4.湖北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研究
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创新创业工作,把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作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31],这极大地鼓励了科研工作者的热情。与此同时,我国学者对湖北省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许多针对湖北省科技创新的效率与能力的改进措施与建议。余婷等人基于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发布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6》和《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7》,从全国和中部两个视角,对2016年和2017年湖北省区域创新能力进行对比分析,呈现创新湖北建设的现状,分析湖北省区域创新能力的优势与不足,提出进一步推进创新湖北建设的路径和对策,为国家创新型省份建设提供参考与依据。[32]肖松等运用态势分析(SWOT)理论,在分析湖北省创新创业发展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的基础上,从革新体制机制、培养创新创业主体、优化创新创业环境等方面提出提升湖北创新创业能力的策略。[33]
对于湖北省科技创新的评价,学者们从实际出发从不同方面建立了指标体系进行评价。马颖、谢莹莹等认识到湖北基层企业在湖北省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从科技创新投入和科技创新产出两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客观地评价湖北基层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湖北基层企业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仍然面临着资金短缺、技术转化效率不高以及资源配置不合理等方面的问题。[34]赵喜洋、刘雅琴从创新投入力度、创新管理水平、自主研发能力和创新产出效益4个方面以湖北省高新技术企业为样本,对湖北省江汉平原、鄂西北、鄂西南、鄂东南、鄂东北5个片区进行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绩效综合比较分析和区域差异分析。[35]宋维伟、邹蔚从人力投入、财力投入、新产品产出、科技成果产出4个维度构建了高校科技创新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对全国各地区高校科技创新效率进行评价,发现湖北省排名靠后;进而根据评价结果从投入和产出两方面剖析了湖北省高校科技创新效率非有效的原因。[36]李洪文、黎东升采用灰色关联法动态地分析各指标之间的内部关联性,对指标进行了有效筛选,同时结合层次分析法构建的模型和利用综合评分法对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发现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并且发展速度较为显。[37]张熠、王先甲以科技创新人才开发为核心,从人才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建立一套衡量湖北省科技创新人才开发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同时结合评价模型,对湖北省科技创新人才开发水平及发展态势进行实证分析。[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