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字
一段优美的文字可以激发出精彩的创意与设计,因为艺术是彼此相通的,文字上的精彩描述为艺术家的创新提供了无限想象的空间与余地,通过具体的艺术形象反映出来的可能是比文字更形象、生动、鲜活的具体可视的艺术形态。
晋人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记》文字优美,就激发贝聿铭先生创作了“滋贺县Miho美术馆”(美秀美术馆)(图2-2~图2-5)。美秀美术馆除了它远离都市之外,最特别的是建筑80%部分都埋藏在地下,但它并不是一座真正的地下建筑,而是由于地上是自然保护区,在日本的自然保护法上有很多限制而采取保护自然环境及与周围景色融为一体的建造方式。这一设计清楚地体现了设计者贝聿铭的概念:“创造一个地上的天堂”。他第一次到这个地方时,就很感动地表白:“这就是桃花源。”采取保护自然环境及与周围景色融为一体的建造方式。它建在一座山头上,如果从远处眺望,露在地面部分屋顶与群峰的曲线相接,好像群山律动中的一波。它隐蔽在万绿丛中,和自然之间保持应有的和谐。贝聿铭向我们展现的是这样一个理想的画面:一座山,一个谷,还有躲在云雾中的建筑,许多中国古代的文学和绘画作品,都围绕着一个主题,走过一个长长的、弯弯的小路,到达一个山间的草堂,它隐在幽静中,只有瀑布声与之相伴……那便是远离人间的仙境。到达此地山高路险,这正是那些寻道者的旅途。在美术馆建设中,还专门建造了隧道和直通馆址的公路。沿坡路行不到百米,44根银线放射状地向天空展开,经过一个大半的椭圆形架再紧闭。原来这些钢丝是在山谷之间吊起一座非对称地长120米的吊桥。桥的另一端便是美术馆的正门。
现在我们看到完成的这个超过我们想象的建筑,可以说是被约束下的杰作,在制约中,我们看到了贝聿铭的天才手笔。从外观上只能看到许多三角、菱形等玻璃的屋顶、其实那都是天窗,一旦进入内部,明亮舒展的空间超过人们的预想。整个建筑由地上一层和地下两层构成,入口在一层,进正门之后仰首看去,天窗错综复杂的多面多角度的组合,成为你对这个美术馆的重要记忆。用淡黄色木制材料做成遮光格子,而室内的壁面与地面的材料特别采用了法国产的淡土黄色的石灰岩,这与贝聿铭为设计卢浮宫美术馆前庭使用的材料一样。应该说,这方面也满足了小山美秀子本人追求一流水平的希望。1997年1月21日贝聿铭在纽约曾接受过一次记者的采访,他认为:“构造的形态当然被地形所左右,根据当地的规定,总面积为一万七千平方米的部分,大约只允许两千平方米左右的建筑部分露出地面,所以美术馆80%的部分必须在地下才行。”
图2-6 电子显微镜下的细胞、藻类、寄生虫的肌理
文学联想,可以说是主流艺术中表现极为广泛的一种,虽然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通常不能从我们的感觉器官上给予直接审美体验,但它们能触动我们的内心世界。当然,文学赋予设计师联想空间的并非只是在文字图解上的一种视觉图解,而仍然是“深藏在隐匿于语言的主体之中”的东西。每一位设计师都不会否认文学修养对艺术创作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