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设计协同创新
(一)音乐与建筑设计协同创新
音乐与建筑在“形”和“神”上有很多内在联系,德国哲学家谢林曾说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这是一句无数艺术家极力推崇的名言,雨果、贝多芬等知名艺术家都先后将建筑比作为“凝固的音乐”。建筑与音乐的深深关联不仅是由于古希腊神殿与音乐的流传佳话,而且二者之间确实存在艺术层面的关联与映射。因此,在历史文献中,我们不难看到宫廷高阶与笙歌曼舞的记载,也有古语“余音绕梁”一词之说。放眼当今,建筑学与音乐学的联系更是得到了空前发展,两者之间紧密结合,不断从对方的艺术载体中得到激励,甚至互相移植。
在语音、结构和符号等多个文化维度方面,我们都可以发现建筑与音乐的紧密关联性。建筑与音乐具有凝固与流动两种状态,而当音乐凝固为一章章音符乐谱,我们便可以看到音乐曲目中十分严谨、对称和均衡的造型架构,而乐曲的此种表现形式与建筑结构和呈现方式都存在着大量的相似性。这也就是为什么当人们走近一栋建筑,当耳边响起音乐时,会不由自主地将建筑与音乐结合起来,产生联想和感触,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建筑与音乐的物质性。
建筑与音乐是人类对大自然环境的合理补足,通过结构和格局的优化统筹,音乐与建筑二者相互关联,在物理场、人类心理场以及力场等方面形成了合理的关联,并以公众认可的美感形式呈现出来。建筑元素与音乐元素从游离到聚集的过程,它们都是历代音乐或建筑的实践者和创造者在生活、思考、追求中擦出的火花。
建筑与音乐两者之间除了存在对比呼应的关系,还存在着一种相互对立和矛盾的方面。比如建筑主张静态,而音乐倡导一种动态的表现形式,音乐与建筑的有机结合也时常被划分为有声与无声、有形与无形的艺术传达。通过外在的符号与内在的关联对比,研究者才可以更加接近建筑与音乐的关联本源(图2-103~图2-105)。
图2-103 将一段变奏曲的不同乐章的和弦进行拆解,经过提取和变形,将其转译成具有逻辑联系的建筑语言(a)
图2-104 将一段变奏曲的不同乐章的和弦进行拆解,经过提取和变形,将其转译成具有逻辑联系的建筑语言(b)
图2-105 将一段变奏曲的不同乐章的和弦进行拆解,经过提取和变形,将其转译成具有逻辑联系的建筑语言(c)
(二)水墨画与室内设计的协同创新
随着室内空间的文化性愈发被重视,诸多本土设计师试图通过挖掘其他学科传统语言诸如书法、绘画等作品来获得启发,继而创作更具特色的室内空间。在这其中,通过承载中国文化至深的水墨画来获取灵感,启迪室内设计创作思维,激发设计情感,着眼于水墨意象与室内设计之视觉表达的联系,水墨画呈现图像中的笔墨技法、构图方式及画面中自然精神为视角。水墨图像与室内空间视觉表达的联系涉及建材料、视觉形式、表像与自然的关系等,了解这些关联性对于设计思路有所启发。
首先水墨画的笔墨技法层面,通过分析其中的墨法和笔法的画面细节特征,探讨它们所传达的心理感受,并将之与室内细部形态相比照;其次水墨画的画面要素构成关系,如画面主宾关系、呼应关系、聚散关系化及留白技巧,与室内设计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的共同特性,分析室内空间的视觉构图形式;最后水墨画中所体现的自然观,从水墨画创作者对于自然的抽象简化等角度将类似室内空间进行归类梳理,探讨其与自然的关系,营造室内空间的精神氛围。
水墨画的笔墨形态的借鉴可以启发室内设计的视觉形式创作。笔墨呈现的语言是非常有诗意的,这种诗意性在绘画的组合排布过程中更是体现了韵律和节奏感。笔墨形态所体现的比例、质感、模糊性、曲折、连断、停顿、强调等视觉规律都对室内空间中各种元素有一定的启发性,这一部分属于笔墨元素与室内元素之间的对应,是片段式的,感性的。而正因为其展现出的不同于西方写实绘画与模糊性,才能提供和启发更多想象空间,为丰富室内空间细节细部层面的艺术性抒发带来灵感。
水墨画画面构成对于空间布局有一定启发,通过水墨画中的画面布局方式和手法与空间中各个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对应,我们可以找到相似的构图原理。例如画面中主宾、呼应、留白、聚散等具体手法所营造的效果,与相应空间中某些技术手法营造的效果有情感的共通性。这种关联说明在元素关系处理时,室内设计是可以借鉴水墨画的,其次室内设计借鉴不同意境水墨画是可以营造出与其具有相似情感的具有差异性的空间的。
图2-106 宋代范宽《溪山行旅图》
自然是水墨画的经典主题。一幅好的水墨作品的作者模拟与再造自然的思路,和为何采用此方法的原因值得我们去探讨和学习。画者对于自然的提炼,对于室内设计而言也是种抽象仿生。探讨一种简约、饱含情感的设计手法,人工与自然的合理结合方式。并且我们可以发现这种设计观是可持续,并且十分契合当代需求的。当某些类型的空间需要承载一定的文化、历史、以及人与环境的关系时,我们可以追溯回水墨画,并将其运用到空间的视觉表达中。水墨画中的自然给我们更多是一种启发性语言,包括视觉上的和思维上的。视觉上自然形态的抽象模拟,为空间形态提供了艺术的借鉴。思维上关于自然的抽象联想,是一种对于过去经验的进一步理解与再挖掘过程。当我们权衡室内空间中元素例如材料粗细,比例大小、虚实关系时,水墨画可以作为一种抽象的参照,引发多元的想象。同样可以将水墨画与自然的巧妙对话关系转化到空间中来。
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可谓是水墨画中高远的典型之作(图2-106)。仅从画面尺幅来说,原图接近3m,已经是一种需要仰视观赏的画作了。而进一步分析画面内容,上大下小的山体把仰视的视觉感受表现在平视的画面中。在比例上采取压缩前景的手段,远山占整幅画面的三分之二。前景、中景、远景的比例是1:3:9。可以体会前景被压缩到多小的比例,来凸显的远山的高远。并且画面通过对于山体上部仰视般的扩张,目的是突出仰视感和空间高大的气势。画面右侧一条细长的瀑布将山体竖向分隔,整体拉长山体的视觉空间。
日本建筑师隈研吾(Kengo Kuma)设计的Ceoda House咖啡厅位于日本静冈县热海的Akao草本和玫瑰花园内(图2-107)。设计师Kengo Kuma创造了这样一个想法,即在自然环境中融入的结构,室内空间中构成结构的阿拉斯加柏树的49层木材微微扩张倾斜成为空间中视觉的主体,它看起来像一个被窗户包围的树,与溪山行旅图中抽象的山体十分相似,倾斜向外扩张的顶部呈现出一种反透视的仰视感,明显增加了室内空间的气势。
图2-107 日本隈研吾的Ceoda House咖啡厅室内空间
水墨画中墨的表现力超过了笔,在画面上主要呈现出的是墨晕染的形态。这些“墨迹”是经由烘、染、破、泼、积等墨法在纸塑造而成的。画家通过变化笔法结合墨的浓、淡、枯、湿在创作中塑造出不同的形态痕迹。通过这些不同形态的笔墨痕迹,能够更好地诠释作画者的意境与情感。另外中国画通过改变水与墨的配比调节画面氛围,带来不同心理感受,达到浓墨出神,淡墨出彩,干墨挺拔,枯墨老辣,润墨生韵等效果,丰富画面肌理与视觉空间。从墨法形成的痕迹与空间具体而微的构成要素的视觉形态,寻找笔墨形象所传达的意识情感与空间所表达情感的关联。
枯墨有苍劲的感觉,常给予强烈的视觉感受。其笔触留下的飞白具有强烈的视觉美感,但掌握不好容易滞涩。然而如果运腕沉着,行笔中和,则气韵自然生成。唐代孙过庭在《书谱》中用“带燥方润,将浓遂枯”描述枯墨所应呈现的效果感受。少水的浓墨通过结合速度和力度即在纸上留下枯涩苍劲的墨痕,笔触特征为枯中有润,具有力度感,多用于表现苍古雄峻的意境。当代画家吴冠中在《瀑布》一画中,利用枯墨与飞白突出了瀑布的壮观和速度(图2-108)。在室内空间中,粗糙的材质肌理往往能够带给人们一种豪放的气质和心理触动。如在日本北海道洞爷湖We酒店是室内中,设计师采用织物材料建造了空间与环境的对话,在透过光的织物下营造出一种有力度感的空间,而细节处理却是通过光下织物上不同影的叠加形成深浅变化,形成水墨飞白的视觉感受。而织物粗糙肌理和搭建方式形成的不规则边缘使空间中多了一丝枯中带润的流动感,中和了空间的单调性。我们可看到在室内设计的过程中,以水墨画为启发,能够为设计方法带来很大程度的创新(图2-109、图2-110)。
图2-108 吴冠中《瀑布》(局部)
图2-109 日本隈研吾北海道洞爷湖We酒店室内空间(a)
图2-110 日本隈研吾北海道洞爷湖We酒店室内空间(b)
(三)雕塑与空间设计的协同创新
雕塑与空间设计的关系,两者之间是互为影响的。后现代主义的建筑和雕塑是融为一体的,建筑的造型里常常有着雕塑式的美感,大多数雕塑都是在环境中表示地标性区域的环境,同时建筑里具有雕塑式的特征,这样建筑的美就更有特色。正因如此,艺术家们紧跟时代发展,拓宽专业视野,注重学习更多交叉学科的相关知识。
雕塑通过形体操作手法,在纵深方向上,通过隔断、限定、折叠等形式将空间有效地展开,从而带给人丰富的时间感和强烈的空间感。反之,空间设计中空间感的形成也可以用如上雕塑操作手法。
以色列Baranowitz&Goldberg建筑事务所设计的Pitaro陈列馆室内空间,由不同角度和形状的单色平面限定、折叠而成(图2-111~图2-113)。由于整个空间是由灰色水泥面的材质组成,且完全封闭,因此地板、墙壁和天花板之间的边界被消解,空间雕塑感的来源之一就是其表面对“深度”的加强处理。设计团队运用几何形体的切割、转折,甚至是拼接,引起观众对于空间一探究竟的欲望。运用水平线条延展水平深度,扩大纵向空间,也运用垂直线条将视觉空间进行限定和划分,以增加空间的层次感和序列感。在立面的处理上,在下部进行了不对称切割,在入口门厅的上方增加了水平线条,右侧的体块下方挖空,变为悬挑性质的空间。因此,在观众进入陈列室之前,首先看到的是简洁而庞大的体量,这就限定了一个直接的“影像”,进而,观众会将注意点放置在下方的体块凹凸处理上,会发现在水平维度上,整个空间被划分为三个层次——上方的空隙、切割的体块与悬挑灰空间,而一个木板图书组合架由不锈钢电缆悬停在空间中和远景形成呼应。于是,就在这种通过切割、组合形成的互相交融又富有层次的空间中,观众得到一种“非物质”特性的感受,也就是体会到了“深度”。
图2-111 以色列Pitaro陈列馆室内空间(a)
图2-112 以色列Pitaro陈列馆室内空间(b)
图2-113 以色列Pitaro陈列馆室内空间(c)
建筑在形状和构造上都有雕塑的痕迹,远看建筑本身就是一件雕塑品。例如,后现代主义的悉尼歌剧院远观仿佛建筑是由几个椰壳组成的充满韵律感的几何结构,节奏感强,富有韵律之美。这样就是融入了雕塑式的有机建筑形式。并传达了设计师的内心独白。建筑空间的功能决定了外部空间造型,而雕塑艺术则是环境艺术的组成之一。悉尼歌剧院采用解构主义的艺术特征,将建筑分解成为八个椰壳状的建筑体块,这样整个建筑看起来更具有雕塑式的美感,成为地标性的建筑。建筑与雕塑的差异,就是建筑服务于人们的具有功能性的建筑艺术雕塑品,而雕塑艺术他是服务于城市景观的艺术品,带有纪念性意义的地标性雕塑。这样比较两者的差异更明朗。
悉尼歌剧院以几何的形式来展示建筑外观的美。优点在于:建筑与雕塑融为一体,又具有有机建筑的特征,富有韵律的感觉,同样也在传递情感,都是以不规则几何形体来展示的,仿佛在诉说着什么,这种建筑以雕塑式的样式展现出来,使建筑本身富有生机,同时还体现出了建筑与雕塑的有机结合,使雕塑融入建筑构造中,富有功能性。人居建筑的雕塑性意义,对于人类生活空间是有重要意义的,关键在于,有理性的发展态势,的确具备,绝不会抛弃了人类创造建筑的本性。现代建筑的造型艺术围绕着雕塑式的造型展开探索,雕塑式的艺术作品是在环境中展现,却赋予了雕塑情感的挥发。与其说是环境中的一部分,不如说与环境融合,成为环境中美丽的一道风景线。而现代雕塑作品,也成为有机雕塑带有功能性,例如,提供城市景观中的休闲座椅,既是景观中的雕塑又是人们休闲时可以就座,休息的地方。这也是今后雕塑要努力发展的新方向。建筑在后现代主义的发展下,逐步成为雕塑式的有机建筑,建筑的造型艺术实际上演变成为雕塑式的建筑反映在建筑的结构,但是还是以建筑的内部空间为主要依据,建筑的外观设计还是服务于内部空间构造,才有的建筑雕塑式的外观结构,他是服务于建筑功能性的,悉尼歌剧院就是将雕塑结合建筑外观做的天人合一,同时又能做到不违反建筑功能性的最好诠释。
(四)服装与建筑设计协同创新
服装设计与建筑艺术的相融也由来已久,吸取建筑艺术的元素风格来表达,使服装从自身的风格上就能让人了解当时的建筑风格和历史。
例如,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巴洛克”风格建筑和巴洛克风格服装一脉相承,服装上皱褶、繁复、蕾丝,正体现建筑装饰的豪华繁缛,并反映了当时社会一种以浪漫主义精神为出发点,反古典主义偏重理性的思维,赋予自己偏重感性自由生活的社会状态,同时给后人研究该段社会人文历史提供了借鉴性的帮助。
在设计领域中,服装设计和建筑设计的相通之处最多。因为建筑和服装对人体都起着保护作用,同时二者都必须实现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基础上以造型和装饰来追求一种艺术上的创新发展,都被视为艺术审美的对象。正因为服装和建筑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历史上同一时期二者的设计风格也具有同一性。欧洲服装的造型特征,是随着人体的运动姿态和穿着者的举止行动,呈现为动态状的时空造型,所以黑格尔称服装是“走动的建筑”。正因为如此,欧洲服装的造型所追求的是在动态变化中产生的立体造型效果。建筑语言和服装语言是相通的,而建筑工程在本质上就是立体裁剪。如果说形态构成、色彩和材料是决定服装语言的三个决定性因素,那么,决定建筑语言的也是造型(结构),色彩(光)和材料(肌理)。在形态构成和色彩这两个因素上,建筑和服装就有其相同之处。在形态结构上,建筑和服装都是“容器”;人是载体,都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一幢建筑物、一套服装,不论它们的造型如何,都是由一些基本的几何形体排列组合而成,都涉及比例、尺度、虚实和韵律等关系的处理。建筑设计与服装设计的灵魂,归根结底存在于结构之中。女装设计师Michelle Smith在Milly SS2016的系列中,采用了一种厚棉材质的面料,并利用它极易塑形的特性在服装中创造出了和Zaha建筑一样流畅的线条,性感却又富有张力(图2-114、图2-115)。三宅一生在2014春夏系列服装中再现了西班牙马德里Caixa画廊的楼梯,表现了服装银色的质感、明亮的光泽配合着简洁利落的廓形(图2-116、图2-117)。
图2-114 Michelle Smith设计的Milly 2016SS的系列女装
图2-115 扎哈·哈迪德设计的Heydar Aliyev文化中心
图2-116 三宅一生设计SS 2014 Issey Miyake系列服装
图2-117 西班牙马德里Caixa画廊的楼梯
在色彩上,服装界已是争奇斗艳,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追求“先色夺人”的第一印象赋予了服装更新的生命力。而色彩的应用在建筑中不仅是表面的装饰,更重要的是建筑学表达形式上的客观有力的工具。色彩是影响着建筑的光学感受与比例及艺术风格在周围环境中的表现,以体现结构方案的稳定性与生命力。在肌理上,建筑的围护体不仅仅是单纯的表皮,而是更进一步被作为建筑的“衣服”,成为建筑与外界环境进行能量和物质交换的界面。作为构造的肌理,就像人的皮肤和树的表皮,远不止是一种视觉表象,而实际上是外观构造的组织方式,具有功能性和美观性。在服装大师伊夫·圣·洛朗(Yves Saint Laurent)眼里,世界因千变万化而异彩纷呈,花样繁多的绚丽色块好似漫不经心的音符,由不规则的流线切割而成,没有对称,因为自然界本身就是不规则的。
在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建筑文化和服装文化都是简约与繁杂并存、解构与建构同在。在某个时期或一件作品中,总是一种主义作为主流,而另一种主义又融合在其中,建筑文化和服装文化是在相互矛盾而又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过程中成长发展起来的。
建筑和服装都必须在实现基本功能的基础上以造型和装饰来追求一种艺术上的创新与发展,都被视为艺术的审美对象。在设计过程中,都要充分考虑到人的审美需要和艺术规律。如建筑要服从环境的布局,环境的布局也要围绕建筑的需要。服装的款式、色彩也要与周围的人文和地理环境相协调,建筑与服装的装饰风格都要表现人的情趣和地域风情。正因为服装和建筑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历史上同一时期二者的设计风格也具有同一性,在审美上相互影响并共同发展。建筑是固定的,而服装是流动的。建筑艺术繁荣的地方,服装艺术也会丰富。在每个地区、每个不同时期的文化背景下,建筑艺术和服装艺术相辅相成是一种大趋势,深深地融合于相应的人类文明中。
(五)服饰与陈设设计协同创新
在各行业跨界突破中,服饰与陈设设计在相同的社会背景下相互影响,存在着微妙且难以割舍的交融关系,致使跨学科很容易在这两个设计领域之间产生。家具陈设设计和服装设计有着相同的造型手段,都是以点、线、面、体为基本的形态要素,遵循节奏与韵律、对比与统一、对称与平衡等形式美的设计原理,奠定了服装与家具跨界融合的基础。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具设计,将服装的造型与面料、艺术的审美等专业领域的要素与家具产品进行融合,创作出造型新颖、充满奇趣、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服装的各种元素对家具设计有着微妙的影响,最直接的影响在于形态或象征意义的模仿,包括服装制造原料形态、服装面料图案、服装特有元素、服装配饰和服装流行元素等。
服装制造原料形态在陈设设计中的应用。服装的制造原料丰富多样,有丝绸、毛线、棉麻、腈纶等,这些原料除了自身独特的质地,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比如毛线是一种无结构性材料,可以任意变换出不同的样子来,如球体,柱体,编织等形态;在陈设设计中,将毛线的形态特点和结构特性加以运用,便形成了多种形态,有质感的材料设计会带给人不一样的心理感受。编织形态的织物改变了常规的硬质椅面,有弹性的座面增加了椅子的舒适性,同时,五颜六色的球状织物也为空间里增添了更多欢乐温暖的气氛。除了毛线,棉絮和蚕丝也是一种塑造性极强的服装制作原料,可以变换出各种舒适柔软的形态,也有许多其他服装制作原料因为自身的特性,在加工过程中呈现了各种形态。而这些加工动态过程中的服装原料形态同样具有独特的质感和视觉特征,能为很多设计包括服装设计本身,提供更多的创新思路。如采用解构主义的手法,将动态的加工过程以静态的形式体现,在一件家具上展现不同时间内原料形态的存在状态,使得家具作品呈现出线性原料、编织结构与覆盖结果并存,穿越时空的演绎家具包覆编织表面的形成过程,能很直观的展现面料与家具的关系等等。因此,各种服装制造原料形态与陈设设计进行相互渗透,产生出巨大的思维创新爆发力,形成了一种新的创意设计方法。
图2-118 Puerto Rico W hotel室内陈设
图2-119 Puerto Rico W hotel室内陈设
图2-120 Puerto Rico W hotel陈设设计
Patricia Urquiola在设计波多黎各W度假酒店的时候,考虑到其主题与特性,利用夸张的造型和色彩,以及纱、线等元素组合设计,传递着波多黎各度假酒店沿海的特点与异域的万种风情(图2-118~图2-120)。大厅里从天而降的线艺吊顶装饰品,成片地散落而下,像瀑布一样壮观,呼应着半下沉式的地板空间,在原色的基调下,确定出色彩的主旋律,顶部的灯饰也以此为基准,线条清晰,好像一个个的草裙舞女摇曳着舞裙。于此相左的是墙壁的处理,这里墙壁上的钩针花样色彩鲜明,图案夸张,在原色的基准上更加明显。周边摆置的几何规矩的家具软装也更加衬托出墙壁上不规则的图案,长毛绒、棉、麻、丝绸等多种材质的沙发靠垫在色彩、肌理上也与之呼应,加强了色彩的晕染。
服装面料图案在陈设设计中的应用。服装的面料图案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面料的色彩、花样、纹路越加丰富多彩,呈现的风格更加独特,设计效果也更加鲜明。这些来自服装面料的图案即使脱离了服饰跨界运用到家具陈设设计中,不仅无损其独特的气质和表现力还会赋予家具陈设同样的特质。如2012年在伦敦百货公司塞尔弗里奇(Selfridges)开设的路易·威登之草间弥生概念店,展示区的陈设货架全都采用波点图案,而早在1990年,草间弥生就与时装设计界合作,推出了带有浓厚圆点风格的服饰(图2-121、图2-122)。
图2-121 LV草间弥生概念店2012年
图2-122 草间弥生圆点风格服饰设计1990年
再如英国奢侈品品牌巴宝莉(Burberry)的经典格子图案,代表着传统、卓越、时尚和高格调;或者田园的碎花和格子图案,无论是从文化上还是从形与色的心理上,都已经将清新和自然的感觉气氛普遍根植于人们心中。将这些服装面料的图案应用到家具陈设设计中去,不仅给室内空间增添了更多的时尚气息,也更加满足大众对于优质生活的追求以及审美多元化的发展需要。
服装流行元素在陈设设计中的应用。服装流行本身是一种社会现象,研究这种现象的发展趋势,分析人们的爱好、倾向、心理状态和传统习俗,是预测服装流行趋势的重要手段。它往往会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大的社会背景因素影响,也包括具体的某部电影或电视剧的盛行等,都会成为新一季服装色彩和样式设计的依据。流行实际是时下各种综合因素导致的人们心理的某些需求,因而那些能博得人们认可并符合人们心理期待的流行元素具有普遍性,且与家具产品领域也具有关联性。但由于服装的流行是艺术、设计、文化等多个领域中最广泛、最敏锐的,所以研究服装的流行能够使设计师快速捕捉时尚的信息,超前把握陈设设计的流行动态,抢先占有市场。同时发挥其关联性特征,设计师根据不同的风格与需求,合理运用服装的各种流行元素,不断地进行各方面的创新,能为人们带来更具特色的家具陈设品,以及更加个性舒适的生活。
在网络时代和数字化生活的大背景下,人们的生活需求和审美需求日趋全球化和多元化,陈设设计产品已经呈现出个性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趋势,迫切需要有创新的设计,因而,服装与陈设的跨界将会更进一步延伸,产业间的融合将会更加紧密。将服饰的元素充分发掘出来并引入陈设设计,能为现代家具产品的创新设计提供大量可以借鉴的方法和形式,拓宽创意思维领域,且服饰的流行趋势日新月异,有助于设计师把握时尚的潮流方向,满足家具市场的需求。
(六)游戏与展示设计协同创新
展示设计本身是跨学科,多元化的一个设计门类,展览的设计需要整体策划、构思,从概念到实际实施,从平面二维图形到三维空间造型,在其过程中传达展览信息。如何更好地让观众接受信息并体验展览精神?展示设计中的“体验性”分为感官体验、行为体验、认知体验、情感体验。这四种体验由浅入深,逐渐升级,层层递进。游戏化思维根据展览的目的不同,给予观众体验程度的不同。
把游戏化思维方式合理且巧妙地应用在展示设计中,整体设计观众参与体验,获得预期的观展目的。游戏化思维方式有整体设计、个性化体验设计及反馈设计,从中拓展观众体验行为的可能性。将游戏化思维方法运用到展示设计中,提高观众的主动参与性,探索展示目的的实验性,以及衡量观众接受度的有效性,有利于展示主题内容的深入和延展,从而达到预期教育及宣传的效果。
展示设计是一种富有创意和想象力的表达方式。对于任何展示来说,传递信息是展示最根本的功能。在当今网络发达的时代中,只要一部智能手机或一台便携电脑,人们可以在任何地方几乎零成本且高效的浏览到各种信息。就如同传统的展示,在指定的环境中只有通过阅读文字、浏览图片、欣赏实物以及观看影像等方式,主要通过视觉感官来传递信息。当下则更加强调通过体验来传递信息,使参观者的角色不再仅仅是观众,也是参与者。人们被引导高度参与,通过适当的环境与展示道具来引发其主动思考和内心感受。这种特殊的体验是通过空间、气氛、展具加之人们的参与和互动创造出来的,不再只是视觉,还涉及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甚至心灵。因此,在体验性展示设计中,人们同时成为了展览的一部分,是理性和感性的交织,也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是身、心、境达到彻底融合的全方位感受的体验与现场感的参观经历。然而,这些体验不是自动产生的,而是受到外部环境刺激产生的内在反应,人们所经历的事、物及环境在生理、心理上的综合感受和情感升华。游戏是科技极速膨胀,以及全球化浪潮下的新兴概念,是互联网时代的必然趋势,游戏化思维模式的设计方法正是展示设计中引导人们参与体验的有效途径。游戏化思维方式可以被看作一种激励人们行为的系统设计方式。因此,游戏与展示设计的联系有以下特点。
(1)通过游戏规则引导,提高观众在展示行为中的参与度。观众在参观一个展览的过程中,通常被讲解员或讲解设备引导进行观看和聆听,这个阶段需要观众对所参观事物产生一定兴趣,集中精力才能够关注并理解。然而,游戏化思维方式设计的展览却能够通过游戏规则的引导,使观众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参与游戏。通过游戏亲身感受到展览所传递的信息和感悟。
(2)激励参与者创新,开拓更多可能性——一种创新实验。游戏化思维方式下设计的展览促使观众一步步向前不断探索,就如游戏中设计的许多惊喜在吸引玩家一样,以及晋级规则和奖励机制在无形的推动着充满猎奇心理的玩家用各种技巧尝试过关。
(3)在游戏化的展示设计中,可以快速地得到观众的反馈信息,从而得到对展示主题认知有效性的确认。例如J.MAYER建筑事务所和柏林Art+Com为德国沃尔夫斯堡大众汽车创建的一个永久性的可持续发展技术展Level Green中,“生命足迹”的多媒体互动游戏(图2-123~图2-125),交互式装置邀请参与者检查自己的生活方式习惯或回答有关可持续性的问题,从而建立与主题的个人联系。如任务是选择居住房屋的面积,汽车的排量等个性化问题,脚底所形成的足迹便会告诉个人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对环境破坏的数值,同时影响气候变化的后果,可持续性发展对于经济和社会的重要性。在任务进行和完成的过程中,观众体会到个人对环境的和社会的重要性。因此,在体验性展示设计中,同样考虑在参观过程中设计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可以激发观众的创造性、想象力,同时得到个性化的体验和感悟。
通过对游戏化思维方式的特点分析及研究它在体验性展示设计中的应用,体现出游戏化思维方法让展览参与者体验的实效性。这样的方式,使展览主题信息更好的传达,观众的体验也是由感官—行为—认知—情感层层深入,在任务中体验,在反馈中感悟分享。这样的体验展览是可以改变人们的观念认识,影响其行为,并且一直记忆犹新的,使体验价值持续升华。
图2-123 德国沃尔夫斯堡大众汽车可持续发展技术展“生命足迹”互动游戏(a)
图2-124 德国沃尔夫斯堡大众汽车可持续发展技术展“生命足迹”互动游戏(b)
图2-125 德国沃尔夫斯堡大众汽车可持续发展技术展“生命足迹”互动游戏(c)
(七)心理医学与服装设计的协同创新
在医疗类学科中,光靠其单一学科往往在医学临床中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服装设计就可以进入这一学科发挥作用。例如,儿童自闭症是生命医学和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难题,单一学科介入治疗儿童自闭症孤掌难鸣。服装设计针对这一情形可跨学科主动介入创新,可受“海豚疗法”的启发,在服装造型上模仿海豚的外部特征,在此基础上创新出适合自闭症儿童的服装产品。这是服装计跨学科协同创新多功能服装极好的设计思路及理念。
设计跨学科协同创新赋予设计新的设计思维,让设计师认识到跨学科协同创新的必要性,设计出更多具有创意性多功能化、智能化、科技化的时代性设计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