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联想

六、联想

联想是拓展性思维的有效方法,是点燃灵感的火花;想象是通往创新的桥梁。

知识是无限的,但创作者个人所掌握的知识是有限的。设计者所掌握的专业与横向知识也是有限和窄小的,但客观存在的创作对象却是千变万化、千差万别。设计又要求创新、要求个性,这岂不难坏了设计师。所幸,人的大脑活动有联想,有想象。可以认为:联想是由甲想到乙,由白想到黑;想象是由甲想到白,由白想到乙。

形象地说,联想是思维的横向或纵向的直线运动,从已知到已知;想象是思维的纵横联通的网状运动,从已知到新知。

设计师所掌握的知识好像是一个个孤立的点。通过联想,就会由一个点的知识发展为由点构成的串。从理论上说,是无限地延长了这个点。

通过想象,就会由一个点的知识发展为纵横双向的网。无限想象就是向纵横双向发展无限个新点,这些新点不是原点的延续,而是有原点基因的一个个新“生命”,是创造。从理论上说想象也是无限的。

由此可见,作为从事创作的设计师培养自己想象与联想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为有了丰富的想象与联想能力,有如自己掌握的有限知识长上了翅膀,可以帮助你在创作的天空中翱翔。可以说联想是点燃灵感的火花,想象是通往创新的桥梁。没有想象力的创作必然是平庸之作而缺乏想象力的设计师也很难产生佳作。

需要切记的是,设计创作有别于其他艺术创作,在文艺创作中可以有“戏说”,而项目设计是消耗巨大物质与人力的社会产物,是供给他人使用与观赏的,故在进行项目设计创作构思、联想、想象时,绝不能天马行空更不能胡思乱想,要防止不切实际的和可能带来其他方面缺陷或后遗症的异想天开。当然,也不宜以创作的条条框框作为不可更改的“紧箍咒”,因为这样又会禁锢想象力与创造力。对设计来说,这又需要辩证地思考与处理这个问题。

大科学家牛顿看到苹果从树上掉下,由此产生联想,由联想引爆了灵感,创造了“万有引力”定律;瓦特看到水壶里的水烧开时将壶盖顶起,由此产生联想,由联想点燃了灵感,发明了造福人类的蒸汽机。

看到从树上掉下苹果,这是生活。牛顿没有这个生活经历,就不会因此而产生联想,没有这个联想就创造不出“万有引力”定律。看到水开了,蒸汽产生的力量顶起壶盖,这也是生活。瓦特没有这个生活经验,就不会因此而产生联想,没有这个联想就发明不了蒸汽机。


图2-74 深泽直人设计的CD播放机

从以上众所周知的两例,我们不难理解联想与生活(含知识)的关系,联想与创造的关系,其他领域亦是如此。

日本著名的产品设计师深泽直人(Naoto Fukasawa),他广为人知的作品是一件CD播放机(图2-74),这是个由排气扇联想而产生的CD播放机。特别之处是它的开关是一个拉绳。这种设计的目的更多的考虑的是人们的怀旧心理,过去的电灯多是拉绳开关,许多人在小时候都有过反复拉动开关让电灯不断开闭的经历。而此时在拽动这款播放器的拉绳时,不再是灯光的明暗,而是美妙的音乐。这种伴随着音乐的怀旧体验是非常美妙的。

贝聿铭先生创作的“滋贺县Miho美术馆”。Miho美术馆建于日本关西滋贺县甲贺郡的信乐国家自然公园内,周围山峦起伏,丛林密布。贝聿铭观察了用地,在这自然、清幽的环境中,构思着这项设计的理念。突然脑际中闪现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这一联想促使贝先生产生美术馆设计要创造“世外桃源”意境的理念。

晋人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记》一文是贝先生所具有的横向知识(也可理解为生活),贝先生观察了这一山林景色,引起了昔日读过的《桃花源记》的联想,这一联想又与美术馆设计联系起来,于是确定了美术馆的设计理念。

从这一实例我们不难体会:创作者若过去没有《桃花源记》的知识(或生活),就不可能产生有关“世外桃源”的联想;没有《桃花源记》引发的联想,当然也就不可能建构Miho美术馆“世外桃源”的设计理念。

从这一实例我们可以比较真实地理解生活(或知识)与联想的关系,生活(或知识)与灵感的关系,生活(或知识)与理念(或创意)的关系。以上关系实际上可以说是一种因果关系。

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树的生长与褶皱的理念贯穿始终。树桩的构思源→树皮深深的褶痕→来源于树的生长与褶皱联想的三座大厅(图2-75、图2-76)。


图2-75 从树桩联想构思的图形


图2-76 上海东方艺术中心

内墙采用褐、红、黄、灰的各色砖,由下往上颜色逐渐变浅,与天空融为一体。陶表面的粗糙反光,再加上自然的釉变和龟裂的花纹,使墙面呈现犹如树皮褶皱的质感(图2-77、图2-78)。


图2-77 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内墙(a)


图2-78 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内墙(b)

下面是一个学生的毕业设计:多功能博物馆(MU-MUSEUM)的设计灵感最初来源于电子显微镜下的细胞、藻类、寄生虫的肌理。电子显微镜让我们进入一个自然形体、结构和肌理全新的世界;为我的设计带来了许多灵感。细胞分裂过程中的空间序列是很有趣的,发生在我们身边,甚至肉体当中,遥远而又近在咫尺,这是出于一种对生物形体最基本元素的一种尊敬。

入口(Entrance):是通向微生物区的室内入口,由四根不规则的柱体支撑,其形态是在电子显微镜下兔子耳朵上的虱子的前腿得到的启发,柱体上端直接延伸到室外大门的结构上,使室外到室内有了一定的向导性。进入大门右侧有一个快捷通道,通往“红色通道”期间通道的左右墙体上有很多放大100倍的微观形态的模型(图2-79)。

图2-80所示为微生物展区入口(Microorganism-Entrance)。

微生物展区(Microorganism):主要展出微观世界的形态,以及微观形态所衍生的各种设计领域的作品。二层以上是一个巨大的细胞型的游离建筑,好似一个正在分裂的细胞,底下支撑的柱体好似被分裂运动所撕裂的细胞膜,这样在平面与立面上也得到了有机的整合,整个区域用柱网支撑,除入口区两侧外几乎没有墙体,使得空间相互融合性、连续性得到了加强(图2-81)。

红色通道(Red Chunnel):通向艺术区的通道上侧与地面为红色,两侧墙面为浅绿色,为了强化红色,并没有减少绿色墙面的面积,而是将天花部分一个平面的折成两个平面,使剖面为四方形的通道,变为一个不规则的五边形,这样有三个平面是红色,两个平面是绿色,面积几乎等同,但在心理上却暗示、强化了红色(图2-82)。

建筑展区(Architecture):整个展区采用多种试验性的建筑结构(木结构,纸结构,拉膜结构等)组成,也是一座临时建筑,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随时更新、拆除、重建并展示试验性建筑结构(图2-83)。

植物展区(Plant):这是一个双层玻璃幕墙的空间,目的是调节室温,以供热带植物生长,内部种植大量濒危热带植物(图2-84)。

这些对自然界中的各种图案和形式的联想,使设计者产生了灵感思维。


图2-79 多功能博物馆入口学生作品(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学生薛楠)


图2-80 微生物展区入口


图2-81 微生物展区


图2-82 红色通道


图2-83 建筑展区


图2-84 植物展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