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MOA框架相关的理论背景
(一)创新能力的简述
创新能力是指企业采取和执行新实践的能力(Lin et al.,2010)。不少研究将创新能力作为一个整合的维度进行探讨,如创新性(innovativeness)(产品或方法等的新颖程度)(吴晓波等,2007),此时创新能力将失去丰富的内涵。也有研究按照创新的程度或创新的类型来研究创新能力,但是他们对创新能力的认识和分类比较零散,并没有达到一致的看法(Crossan et al.,2010;Damanpour,1991a)。如吕一博和苏敬勤(2009)将创新能力分为学习能力、战略管理能力、资源支持能力、研究与开发能力、制造能力、营销能力和组织能力;张鹏和付佰灵(2009)将其分为创新投入能力,研究开发能力,生产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和创新管理能力;Subramaniam和Youndt(2005)将其分为激进式和渐进式创新能力。对创新能力零散研究不利于对其进行深入地认识。由此,有必要对创新能力开发新量表。
创新能力主要是为了保持企业持续创新并获取利润。由此,对创新能力的认识可以从创新的研究出发。这里首先对创新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如表4-1所示。在这里,横轴表示已有研究包括主要的创新内容,如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各种技术方法的改进和创新的能力,包括产品、流程、运营等信息技术方面的创新以及研发上的投入(Becheikh et al.,2006;林如海和彭维湘,2009);管理创新是对组织架构和企业内部管理流程的改进和创新,如包含人力招聘程序、财务、营销规程以及工作方法等的改进和创新(Lin et al.,2010;谢洪明等,2007);产品创新是指对产品或服务的引进、改进和开发(Becheikh et al.,2006;苏敬勤等,2014);流程创新是指对生产、制造和作业等流程的改进和创造(Damanpour,1991b;Prajogo et al.,2006)。制度创新是指为了适应企业自身和外部市场的变化,而对现有制度的改进和替代(林如海和彭维湘,2009)。市场创新是指与外部顾客的关系和营销手段的改进和创新,以及对新市场的挖掘和探索(饶扬德,2008;魏江等,2008)。商业模式创新是指企业向顾客创造、销售和传递价值的过程(Crossan et al.,2010)。通过综述发现已有创新的分类主要集中在产品、流程、管理和技术四方面。不同的创新类型若要长期存在,需要有能力进行支撑。由此,本文按照创新的分类对创新能力进行分类,具体分为产品、流程、管理和技术创新能力。
表4-1 创新类型的相关研究

注:√表示研究中含有的创新内容。
在服务外包业中,随着外部环境的动荡和竞争的加剧,创新能力被视为承包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因素之一。一方面,承包方产品或流程创新能力使得企业可以有效地应对内部和外部需求的不断变化(Calantone et al.,2002)。另外,服务外包作为高附加值的产业之一,如何使用IT技术来布置战略计划也显得尤为重要(Plugge et al.,2013),即技术创新能力使得企业在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保持持续的竞争力。对企业内部的管理如人力、绩效和制度的改进,是外包企业自身得到提升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这里,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是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表现,是创新能力硬性条件的体现。产品和技术能力的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然而技术和产品并非企业的稀缺资源,这是可以被模仿的。流程创新、管理创新和创新文化是促进创新的软因素。这些因素构成了企业的隐性知识,难以被模仿和复制,是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二)创新能力的提升机制研究
在外界环境动荡的情况下,创新能力能促进企业更好地应对外部不确定性,同时有助于企业提升绩效。由此,如何提升创新能力成为实践界和学术界较为关注的问题。已有的相关研究基于资源基础理论、组织学习理论和知识管理视角,从企业内部文化和管理来探讨创新能力的提升机制。如Damanpour(1991)和Crossan、Apaydin(2010)发现冗余资源和资源分配是促进企业创新的重要因素;Hurley和Hult(1998)以及 Calantone et al.(2002)指出企业的市场导向和学习导向是创新能力的重要源泉;张小娣、赵嵩正和王娟茹(2011)指出内部知识集成、外部知识集成促进了技术和管理创新能力。
然而在网络迅速发达的今天,企业并非一个封闭的组织,他们需要和外部建立各种关系。外部关系帮助他们获取各种信息和知识,并积累自己的能力。外部的知识源泉将和企业内部知识并非“非此即彼”的替代关系,他们之间需要形成较好的互补关系以促进企业创新能力的形成(Caloghirou et al.,2004)。如何将外部知识转化为企业内部能力的关键是知识接受方有效地学习和吸收,并成功地进行企业间知识的转移(Chang et al.,2012;Lee et al.,2008)。
(三)企业间知识的转移
企业间知识的转移是指知识从有知识的一方转向知识接受的一方传递(Easterby-Smith et al.,2008)。知识的学习是积累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虽然大量研究认为知识转移和组织学习通常发生在合资企业、联盟企业、母子公司之间等稳定长期的企业之间(Chang et al.,2012;Lee et al.,2008),但是近来一些研究发现知识转移也会发生在企业交易之间、共同合作项目之间以及外包商和承包方的交易中(Li et al.,2008;Zhou et al.,2014)。随着技术的发展,组织之间的边界原来越模糊,不同组织已经不单单是一次性的“买”和“卖”的关系,他们通常有深入和密切的合作(Yli-Renko et al.,2001)。企业间的知识不仅仅包括明确的知识,如在合同中提到的技术和管理知识,也包括潜在双方的关系和沟通合作中的知识,这些知识也成了企业能力积累的重要源泉之一(Fang,2008;Li et al.,2010;Li et al.,2008)。从合作者那里获取的外部知识将为企业能力积累提供可能。
但是组织之间的学习和知识的转移并不是畅通无阻的,企业在分享知识的时候通常有很多顾虑,如将知识泄露给对方,使得对方有更多的话语权而弱化了自己的权力(Zhou et al.,2014)。另外在组织间学习中,合作的一方如果学习速度更快,则会占主导地位,即存在学习速率(learning race)的不对等性而产生的权力不对等问题(Larsson et al.,1998)。由此,在组织学习中,总是存在知识传授方和知识接受方,也就是教和学的过程(teach vs.learn),教和学的动机、机遇和能力对知识转移尤为重要。如果没有这些因素,则知识难以传递(Larsson et al.,1998)。然而已有的大量研究只是从知识传授方或接受方某一方单独进行研究,将教和学隔离开来不利于对组织之间的知识转移进行深入认识。下面将对动机、机遇和能力进行分析和探讨。
(四)动机(motivation)、机遇(opportunity)、能力(ability)
已有关于MOA的研究主要关注了团队之间知识分享的MOA(教授知识的一方)或知识获取的MOA(接受知识的一方),深入探析了团队间学习和知识管理(Argote et al.,2003;Reinholt et al.,2011)。在跨边界的企业组织之间,同样存在着学习机会和知识转移,MOA 近年来也被引入到母子公司之间、联盟企业之间或交易企业之间知识分享的一些研究(Chang et al.,2012;Norman,2004;Wang et al.,2013)。企业之间的知识转移是积累能力重要途径之一,这不仅仅依赖教授知识的机会、动机和能力等,同样依赖接受知识的机会、动机和能力等因素,仅仅依靠单方难以完成知识的传递(Larsson et al.,1998)。本文将主要探讨知识传授和接受主体的MOA 对接受方创新能力形成的重要影响。
动机是指从事一种实践的意愿,机遇是指是否有一定的资源或者外界条件来从事一种实践;能力是指是否有知识、技能和经验来从事一种实践(Blumberg et al.,1982;Chang et al.,2012)。在本文的研究情景中,对发包方来说,知识传授方的动机是将知识传授给承包方的意向。这里,将与承包方的长期合作意向视为知识传授的动机。如果合作一方愿意与合作者长期合作,他们之间有较好的信任关系(Ganesan,1994),这样,就愿意向合作方分享知识,进而促进合作方的能力积累。
机遇是指是否有机会将知识传授给承包方。本文将发包方和承包方的关系互动视为一种机会。发包方参与,是指顾客作为信息提供者或者共同开发者参与到新产品开发中去(Fang,2008)。在这个过程中,发包方的参与行为为双方知识转移提供了条件和机会。
能力是指是否有一定技能将知识传授给承包方。这里将发包方的创新性视为知识传授方的能力,是指尝试并改进学习风格的程度(Azadegan et al.,2010)。发包方如果持续不断地去改进方法进行创新和学习,则其拥有更强的创新能力,为承包方树立了学习的标杆。发包方的创新能力也为知识转移提供可能,即提供知识的一方拥有能力和知识。
对承包方来说,创新能力的积累从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是否有动机从发包方那里获取知识,是否有机会从发包方那里获取知识,是否有能力从发包方那里学习知识。具体来说,学习意向是指企业是否愿意进行学习,这常常可以视为企业知识获取和能力积累的重要动机(Norman,2004)。学习的机会是从机会寻求角度来探讨,机会寻求强调企业去冒险进行创新,同时努力寻求各种创新机会(Hull et al.,2010),这为企业创新能力的积累提供条件。最后,承包方的吸收能力是企业是否进行能力积累和知识转移的重要因素,在这里,吸收能力是指识别、获取、处理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Chang et al.,2012)。遵循已有的研究,吸收能力主要强调了技术相关的知识,因为技术能帮助企业运用并整合企业的内外部知识,也是促进企业创新的主要因素之一(Cohen et al.,1990;Lichtenthaler,2009)。
本文除了形成创新能力的研究内容之外,还主要探讨了创新能力积累的机制。基于组织间知识转移和动机、机会和能力(MOA)理论,本文研究了知识传授方和知识接受方动机、机会和能力如何转化成创新能力的过程。同时,为了研究的完整性,本文还探讨了创新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五)企业内部的信息处理
外包企业不仅仅应该利用企业内部的资源,而且也应通过获取外部资源进行创新能力的积累。外部整合是对外部企业技术和创新知识的获取和融合,内部整合是对内部创新资源的分配和整合(Koufteros et al.,2005)。当企业努力获取边界外的知识时,总是存在着各种不确定性,也就产生了信息处理需求。企业内部的整合可以有效地管理外部的不确定性,也就形成了信息处理能力。也就是说两者需要很好地匹配以最终促进创新。本文主要基于信息处理理论(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y)(Galbraith,1973)进行探讨,强调在组织面临不确定性环境的时候,信息处理需求和信息处理能力之间的匹配(fit)。组织需要搜集信息、理解信息、转化信息和利用信息,以在组织内部达到共同理解。
信息处理理论强调匹配(fit)、相互补充和一致性(Fang et al.,2011;Siggelkow,2002;Vorhies et al.,2003),不同的因素要达到匹配(alignment among elements)(Kabadayi et al.,2007)以及和谐(harmony)(Bensaou et al.,1995)。这些术语都表达了一致的观点:企业内部与企业之间的各种要素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Kabadayi et al.,2007)。这强调了全面的(holistic),而不是片面的和零散的(piecemeal)观点,所以它适合处理复杂的组织情景(Flynn et al.,2010)。已有构型理论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内部的匹配(internal fit)和外部的匹配(external fit)。内部的匹配是指内部资源之间达到的一致性和协调性,如企业内部的创新资产和企业外部拥有的资产如何达到最佳匹配来促进企业绩效(Fang et al.,2011),以及企业内部组织特点与战略的匹配(Vorhies et al.,2003),这些研究忽略了外部活动或环境的相关影响。外部的匹配很好地补充了这一不足,它是指企业根据外部的环境,调整企业的资源或战略以更好地与外部匹配来促进企业竞争绩效(Bensaou et al.,1995;Dwyer et al.,1987;Fang et al.,2011)。如 Kabadayi et al.(2007)认为企业内部战略和架构需要与外界环境匹配才能有更好的绩效。Bensaou和Venkatraman(1995)发现企业内部的信息处理能力需要和外部信息处理需求吻合,才能更有效地促进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