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的文化渊源

一、色彩的文化渊源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除了先秦以及秦朝,人们对于颜色的使用在很长一段时间中是五彩缤纷的。在公元前五千年左右的黄帝时期,祖先们选择单色崇拜。黄帝之后,历经商、周、秦,帝王们根据“阴阳五行”学说(五行的顺序为木、火、土、金、水,分别对应青、赤、黄、白、黑五色),选择色彩象征。因为中国先祖认为五行是产生自然万物本源的五种元素,一切事物的来源都是如此。色彩也遵循同样的自然规律,建立了色彩与天道自然运动的五行法则关系。祖先还根据春夏秋冬自然万象之变而按五行学说选择服饰、食物、车马,变化住所。从而形成了完整的五色体系,五色体系中的黑、赤、青、白、黄被视为正色,广泛应用在社会生活中,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自古以来,在色彩的运用上,人们或许会对某种色彩搭配习以为常,也会不主张某些色彩组合。在很多情况下,色彩的完美组合都来源于从大自然中获得的启示,来自经年累月生活习惯的总结和社会文化带来的认同观念。举例来说,黄色在中国象征中土大地,是居中位的正统颜色,居于诸色之上,有“黄生阴阳”的说法。从宋朝以后,黄色便作为皇帝专用的颜色,皇宫、社稷、坛庙等主要建筑多用黄色。在传统风俗中,色彩文化更是浓郁。黄色不仅是帝王之色,也被视为超凡脱俗之色,是佛教崇尚的颜色,和尚服饰是黄色的,庙宇也是黄色。在中国封建社会里,黄色是中华民族文化和中华文明的象征,并成为中华民族的主基调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