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意识·审美维度·批判精神:中国当代电影的社会历史批评》简介
《历史意识·审美维度·批判精神:中国当代电影的社会历史批评》这本书是由熊立 著创作的,《历史意识·审美维度·批判精神:中国当代电影的社会历史批评》共有44章节
1
序 言
自从电影19世纪传入中国,至今也有100多年的历史了。百年来,由于中国文化、社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使得电影在曲折中辗转前行。在中国电影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电影批评...
2
目录
序 言 绪 论 一、选题的缘起 二、本书研究现状及意义 三、本书的基本思路及所采用方法 四、本书需要说明的问题 │第一章│社会历史批评的理论形态演变 第一节 社...
3
绪 论
...
4
一、选题的缘起
本书所研究的是电影批评中的一种重要批评模式——社会历史批评。通过分析在中国电影史上曾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历史批评发展的理论经历及实践变化,从而触摸中国电影批评的品...
5
二、本书研究现状及意义
(一)研究现状 长期以来,人们对社会历史批评这种在实践中惯用、熟悉的批评方法,并没有在理论上予以重视和正视。从现有的资料来看,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文艺界几乎...
6
三、本书的基本思路及所采用方法
本书运思过程为梳理史料,描述现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而归纳推理形成自己的看法。在描述、分析中尽可能贯彻一种反思的精神,提出一些有待继续探讨的命题。本书的结构...
7
四、本书需要说明的问题
(一)关于“社会历史批评”术语的界定 在文艺批评的诸多范式中,社会历史批评无疑是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的方法体系,同时它也是人们最熟悉的、惯用或滥用的批评方法。由...
8
│第一章│社会历史批评的理论形态演变
...
9
第一节 社会历史批评的理论形态及其建构
批评总是以一定的理论为基础的,理论是批评的灵魂。从早期古人在文艺评论活动中自发地讨论文艺现象与社会的关系,到西方社会学影响下产生的社会学批评;从19世纪俄国革命...
10
一、“社会历史批评”溯源
作为一种古老而传统的文艺批评方法,社会历史批评几乎伴随着文艺批评的整个历史发展而发展,并逐渐形成一个系统化的批评方法体系。在西方,自从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柏...
11
二、从别林斯基到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确立
社会历史批评真正获得长足进展是在别林斯基时代。19世纪以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为代表的俄国批评家,他们将道德维度和改造社会的责任引入批评理论中,...
12
三、社会历史批评的理论的扭曲与拓展
经历马克思主义思想洗礼后,社会历史批评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不同时期在不同思想的指向下,它走着一条曲折的道路。如果说,19世纪资产阶级的社会历史批评在考察文...
13
第二节 中国电影社会历史批评的生成语境及形态演变
批评方法是主体到达客体对象的工具和手段。方法的选择,往往是多种因素决定的结果,它不仅体现了主体的意志,也受具体客体对象特性的限制,除此之外,特定的历史、社会环境...
14
一、社会历史批评的生成语境
作为一种历史存在,社会历史批评在中国早期电影实践中扎根并发展,离不开特定的社会现实和文化环境。当电影漂洋过海来到中国,人们对这一西洋镜式的艺术形式,没有充分的思...
15
二、社会历史批评的理论形态演变
与其他电影批评方法相比,社会历史批评并不完全是舶来品。前方法形态的社会历史批评在中国古典文学批评中可谓根深叶茂。但社会历史批评作为一种具体的批评方法传入我国,是...
16
│第二章│社会历史批评对中国电影发展的影响
...
17
第一节 社会历史批评对中国电影发展的积极影响
如果我们从宏观的角度审视中国电影批评发展历史,会发现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一方面,社会历史批评因其理论的普泛性和实践上的易操作性,成为电影批评的众多批评模式中人们...
18
一、电影创作的“督导者”和“助推器”
在中国电影史上,社会历史批评是伴随电影一同成长的一种主要模式。从电影最初进入人们的批评视野,到多种批评方法共存发展、多元并立的当下,社会历史批评不管是在对电影创...
19
二、民族存亡的“鼓手”和国家建设的“生力军”
在电影批评的众多模式中,社会历史批评不仅仅以强调从社会、历史的维度考察文艺现象,并且具有一定可操作性和实践性的特性而与众不同。社会历史批评十分关注和强调电影的社...
20
第二节 社会历史批评对中国电影发展的限制
社会历史批评在发展过程中,自从获得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作为基底,以“美学的观点”与“历史的观点”作为双楫,它就拥有了科学的形态。但就这种方法在中国的实际运用来看...
21
一、主流意识形态的极端“宠儿”
任何一种社会都存在着主流意识形态,那些占据统治地位的阶级都努力通过对意识形态的占据而达到对社会秩序的控制。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电影的形象性、大众性和娱乐性,使其...
22
二、电影批评话语的“跛足者”
按照恩格斯的表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批评是“历史的观点”和“美学的观点”的辩证统一。但是,在长期以来的批评实践中,我们善于运用的只是它的“历史的观点”,并且,...
23
三、对中国电影创作实践发展的桎梏
自30年代开始,中国近半个世纪都处于各种政治斗争和政治活动之中,这种严峻而残酷的社会现实使中国电影创作者和批评家习惯于从政治上、阶级斗争上考虑问题,这直接影响到...
24
│第三章│多元化格局中的社会历史批评
20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是1992年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电影语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后现代主义、消费主义、大众文化的兴...
25
第一节 新时期以来社会历史批评遭遇的挑战
作为一种传统的批评方法,社会历史批评曾是从社会、历史维度观察、分析、评价电影现象的一种有效途径。一直以来,它注重历史意识和历史眼光,把对电影现象的考察与具体的历...
26
一、历史解构后的娱乐化
20世纪以来,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进入后工业时代,引发了社会各方面深刻的变化。在精神领域,受西方哲学思潮影响、信息媒介的迅猛传播以及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以多元文化为核...
27
二、仿像时代数字影像的挑战
经典电影理论认为,以照相为基础的真实性是电影的本体特性。巴赞说:“摄影机镜头摆脱了我们对客体的习惯看法和偏见,清除了我的感觉蒙在客体上的精神锈斑,唯有这种冷眼旁...
28
三、艺术手法的裂变
在对电影现象的评判上,传统社会历史批评把对现实的反映程度作为判断电影作品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要求导演再现历史的意蕴,反映生活的真实,提倡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但在后...
29
第二节 社会历史批评的开放性与多元化走向
自从新时期开始,中国电影创作呈现多元繁荣发展的景象,电影批评也进入了多元共存、多元竞进的繁盛阶段。在这其中,传统的社会历史批评经受了来自多方面的挑战和冲击。如何...
30
一、确立开放性社会历史批评的必要性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商业消费文化的崛起,人们的价值观、审美方式已经发生了多样、多元的变化,这就使得中国电影创作不得不为大众趣味的适应性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