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题的缘起

一、选题的缘起

本书所研究的是电影批评中的一种重要批评模式——社会历史批评。通过分析在中国电影史上曾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历史批评发展的理论经历及实践变化,从而触摸中国电影批评的品质和实质。社会历史批评是一种传统的批评方法。虽然我国对电影中的社会历史批评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在中外文艺实践中,社会历史批评的足迹是早已可见的。20世纪初,社会历史批评在西方社会学和文学理论的启发下产生,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模式。到了30年代,社会历史批评接受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先进思想,具备了科学的理论形态,并传入我国。由于契合中国当时的国情和民族传统的文艺理论观念与思维模式,社会历史批评在中国扎下根,并在中国20世纪电影批评史上占据主导地位。不管是战争时期,还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历史批评都是革命文艺战线的主力军。一直以来,它都是人们用得最多、最得心应手的批评方法,是认识和评价文艺作品的最有力武器。但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新时期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各种西方文艺理论和新的批评方法纷纷涌入我国,登上了电影批评的舞台。新的方法轮番上场,众声喧哗,社会历史批评陷入了尴尬之中。一方面,在提到社会历史批评时,人们认为它是政治化的、狭隘的、过时的理论,普遍对其抱有一种鄙视态度。另一方面,面对新的电影创作现象和电影批评方法,社会历史批评因持有旧有批评观念和模式,显得力不从心,手足无措。然而,人们厌弃的是它被人为滥用的一段不光彩的经历,但其本身所蕴含的思想精华和科学性,是不容抹杀的。当理论界涤除蒙在社会历史批评上的成见,重新审视它曲折漫长的发展历程,肃清并确立了它的理论根基,划清它与庸俗社会学的界限后,社会历史批评恢复了“美学—历史”批评的本质属性,并且以开放性的姿态向多元化迈进。从此,多种形态的社会历史批评与其他批评模式在中国电影批评界共生共存,多元发展。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加快了全球化的进程,电影大步向产业化迈进。在社会的转型期间,各种理论思潮和价值观念多元共存,电影创作也呈现斑驳陆离的局面。当表现各种创作思想和倾向的电影文本大大地超越了人们已有的文艺理念和欣赏经验的时候,人们期待着电影批评能够提供及时的、有价值的思想与美学的资料,期待着一种能够规范、引导、匡正电影创作与欣赏的权威批评出现。但从人们对电影批评“失语”“缺德”“贫血”等斥责中可以看出,电影批评并没有承担其应有的职责。针对于此,当下的电影批评必须恢复批评的本性,肩负起补偏救弊,引领导向的责任。那么,社会历史批评作为电影批评的一种,它在目前电影创作和批评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及发挥什么作用?如今的社会历史批评与旧的社会历史批评是否有区别?它与当下流行的“文化批评”是否类同?社会历史批评是否具有前景?这些都有待辩证、考查与厘清。但遗憾的是,目前这方面系统性、理论性的研究论文为数不多。这表明,直到今天,社会历史批评的性质和重要性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在批评实践中,都没有得到足够清醒的认识,没有提高到至关中国电影创作和批评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层面上,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据此,本书所要做的便是希望通过对社会历史批评理论形态演化的重新梳理,对其在中国电影创作和批评史上发挥作用的历史回顾,力求对其的美学和历史价值及其不足之处做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联系实践,指明它在新世纪电影创作和批评中的价值与意义。本书认为,对上述这些问题的探讨和追问,对社会历史批评的得与失、经验与教训的考察和总结,对于当下电影创作和批评自身建设显然都是必要的。正是缘于这样的想法,笔者选择了这个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