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原因分析
以上现象说明,我们的电影创作和批评存在着种种问题,由此导致了电影与电影批评双双遭受指责:电影创作因疏离社会现实,不能满足人的精神需求而遭到了生活的冷落,电影批评因不能满足电影创作的需求而遭到了电影和生活的冷落。因此,分析造成电影创作与批评出现问题的原因,势在必行。就目前来看,原因应该有很多,其中来自市场经济和西方文化思潮与价值观念的影响是外力因素,而电影创作和批评自身观念的陈旧是内部原因,这两股主流因素的交织,造成了电影创作和批评的困境。
(一)市场经济及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影响
从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中国逐步实现了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和发展,从而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了社会的政治、文化、教育,乃至生活的中心。随着现实社会的急剧转型以及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近乎“零阻挡”地疯狂涌入,中国进入了一个经济、文化转型的特定时期。迅速变革的经济、文化形势毫不犹豫地将电影抛向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洪流之中。在现实的压力下,中国电影创作迅速转向。随之,正在顺利发展的电影批评也戛然而止,混乱与危机随即出现。当今中国电影创作与批评的现状迫使我们对其进行回顾、总结、反思,以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
当下,中国社会正处于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过程中。市场经济也是商品经济,是以商品为媒介、载体、工具来实现的,也是以商品为中心,以商品为出发点和终点来体现的。市场经济建立了商品原则和规则,尤其是商品等价交换原则,从而建立了市场经济秩序。在自然经济或者计划经济下,电影创作和生产遵循统购统销,电影的商品属性遭到掩盖或歪曲。电影批评不必顾及对影片的褒贬所带来的市场效应,批评家可以无所顾忌地评论电影作品的成败得失,可以肯定或否定电影作品的思想意义与美学价值。但批评家对影片的赞美或者贬斥不会给电影带来丝毫经济上的好处或者是损失,至多只会对导演的名誉声望产生一定的影响。电影生产可以不必考虑市场的销路,批评家同样也不必考虑批评所带来的市场效应。批评至多只会政治化、道德化,不会与市场经济效益挂钩,更不会沾染上任何铜臭。但在市场经济下,电影创作和批评就必须进入市场,遵循商品原则和秩序。也就是说,电影创作和批评如同市场经济中的其他商品,具有某些商品的特征和属性;虽然电影创作和批评作为精神产品与物质产品不同,有特殊性的一面,但只要是商品就必然具有一定的商品性。电影是一个滋生于人类物质文明高度发达时期的、边缘于艺术和商业之间的特殊的艺术门类。从生产到销售,电影毋庸讳言是一个完整的“买卖”的过程。“归根结底,电影是一项企业。”[25]因此,相比其他艺术而言,它更加依赖金钱的权威,依赖供求规律,依赖市场的盈利法则,依赖消费者的趣味。因此,电影创作必须考虑到市场和经济的因素,这是毫无疑问的。而进入市场经济体制的电影批评也或多或少地带有商品的性质,这不仅因其物化形态或者说其物质载体,即文本材料、印刷材料的质和量体现出商品性;而且因其批评家物化于批评活动和批评产品中的劳动的质和量也会体现出商品性。因此,电影创作和批评活动也必须纳入“生产—消费”活动过程,考虑到观众和读者的消费与接受的需求,考虑电影市场的需要,以市场来调节电影和批评生产,才有可能实现和体现其商品性价值。但是,电影创作和批评具有一定的商品性并不意味着商品化。所谓商品化,就是指电影创作和批评无视自身的特殊性和独立性,纯粹将电影创作和批评作为商品来对待,创作和批评不依照电影规律和批评规律来运作而是依照商品经济规律来运作,从而使创作和批评的一切都商品化,使电影创作和批评在成为商品的同时失去了这两者本身的意义和价值。目前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尚未成熟,整个社会处于转型期,在这种社会状态下,大量的电影创作和批评无法保持文化性而逐渐被商品性所浸润和剥蚀,出现了商品化的倾向。这体现在电影创作上,是创作将市场为唯一的导向,以追求经济利益为唯一目标。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一切为消费而生产。在电影创作突出的现象就是,回避正面表现当下现实生活的题材选取而沉迷于历史题材中。“不从当下现实生活中挖掘与探索叙事的宝藏,这在创作上是一种‘讨巧’,也是一种‘惰性’和回避商业风险的‘知难而退’。”因为,“对现实的深刻反思、理性精神的建构、深邃内涵的抒发所导致的相对复杂深沉的形式表达,都有可能对娱乐性、悦目度造成损伤。于是,思想的锋芒与勇于担当的现实使命感被商业化掣肘,即使有对现实生活的触及,也是被置于商业类型叙事模式”。[26]因此,当某一类电影题材的影片在市场中走俏时,就一哄而上,趋之若鹜,以致供大于求,畅销变为滞销。荧幕上因而“辫子风”“豪华风”“滥情风”泛滥成灾,跟风、翻拍现象层出不穷。同样,为了赢得票房和上座率,电影制作者刻意营造形式上奇观化、游戏化、娱乐化,强调视觉冲击和感官享受,但偏离艺术内涵的追求和人文精神的表达,造成了影片内容的苍白和思想的肤浅。电影批评则是以利益为宗旨,一切以经济利益出发,成为金钱的奴隶,为金钱所奴役和驱使。某些批评家不是为批评的需要而批评,而是为金钱的需要而批评。甚至受高金的诱惑放弃批评原则,将批评视为金钱交易,使批评沾满铜臭味。某些批评受利益驱动,一味地放弃原则吹捧作家、作品,一味地充当吹鼓手、轿夫、奴仆,将批评视为工具。过去,批评曾一度沦为政治的工具,成为扣帽子、打棍子的工具;现在,某些批评也一度沦为经济的工具,无原则的吹捧是受经济利益驱动或是受制于种种利害关系,其后果既有害于电影创作,又有害于批评。
一方面受市场经济大潮的驱动,另一方面则受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影响,传统普遍意义的一元价值权威解体,中国开始进入一个价值分裂的多元化时代。“伴随着商品经济大潮而来的是又一次思想文化转型。中国社会及其批评进入一个以主流意识形态为中心话语,以各种‘新潮’理论为边缘话语的‘众声喧哗’的杂语时代。”[27]商品经济大潮的涌动也带来了思想文化上的波动,泛起了多元化的思想浪潮。在这个费耶·阿本德所说的“怎么都行”[28]的时代,价值多元化一方面扩展了国人的选择自由,但游戏、戏说和虚无的后现代式的自我解构方式,却造成了没有正面的价值与理想支撑、基本的是非、善恶、美丑界限被杂乱无章的多元价值所混淆,许多主流价值被遮蔽和消解的现实。文化领域任何关于价值的言说都如喃喃自语一般,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正是市场经济的冲击和“怎么都行”的后现代观念的浸染下,中国电影创作转变了自己存在的方式,大量虚浮苍白而焦躁不安的功利性影片甚嚣尘上、滥俗无聊垃圾泡沫式的影片招摇过市、烂仔小丑成了电影的主角,任意拆解、戏拟、拼贴混杂的后现代手法导致对传统美学秩序、道德秩序和文化秩序的颠覆和戏弄。整个电影创作由注重严肃崇高、关注人生意义与价值的高雅艺术向浅薄轻浮、感性化、平面化的粗俗艺术转换。同样,电影批评受到多元文化价值取向的影响,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电影现象时,茫然失措,陷入了无所适从的尴尬境地。可以说当下的电影创作与批评之所以招致大众的质疑、指责和批判,原因即在此。
(二)电影创作和批评观念的滞后
毫无疑问,新世纪以来,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在电影界却存在电影创作和批评观念滞后的现象。面对着日新月异的社会现象和大众不断变化的审美需求,面对着好莱坞电影的冲击和挑战,电影产业化迈进的现实,我们的理论框架和批评观念不能停留在以往的事实经验基础上,必须跟上时代和电影发展的需要,因此电影创作和批评观念的转换尤其重要。
1.电影创作观念急需转化
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电影长期以来一直是作为对大众起教育作用的政治文化而存在,担负着教化、宣传的政治道德功能,强调影片的思想性、艺术性、教育性。20世纪80年代随着电影向本体化回归,其定位虽然发生了变化,由政治文化回归其自身的艺术审美文化,但其主要职能仍是与教育作用相近的思想启迪作用——电影依旧居高临下地指导大众。在此情形下,影片的娱乐性和商业价值一直是被征讨的对象,这显然与电影艺术服务于大众的商品文化格格不入。在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权威的电影理论辞典——《电影艺术词典》中,“商业电影”被阐述为“西方电影中以赢利为目的的影片的通称,与艺术电影相对而言。这种电影以好莱坞许多产品为其主要代表,其特点是一味追求缺乏内容的娱乐性。在多数情况下,回避真正的社会冲突,把实际存在的尖锐矛盾磨平,使资产阶级准则和理想定式化,是这类影片的惯用手法”。[29]可见,由于受到时代的局限,过分强调电影的教化功能和宣传作用,当时对于“商业电影”基本上持批评和否定态度。电影主管部门也将电影硬性划分为主旋律电影、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这种计划策略虽然在特定时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却明显地忽略电影兼有艺术、商业及意识形态的属性,阻隔了三者之间的联系和融合的可能。因此,长期以来,电影的“商业性”和“娱乐性”问题一直被认为是洪水猛兽,无形中成为中国电影发展的一个禁忌。
自1980年起,受到电视、录像与更加多样化的娱乐形式的影响,外国影片和港台电影的票房冲击,中国电影观众以平均每年10亿人次的速度递减,少数电影创作者为了挽回流失的观众相继推出《神秘的大佛》《武当》《武林志》等类型片,但是却出现高票房、低声誉的现象,甚至被无端指责为“庸俗低级”和“堕落”。娱乐片创作在一片责难与讨伐声中偃旗息鼓。紧接着第五代导演开始了艺术电影的探索风潮。然而,屡屡获奖并引起强烈反响的艺术探索影片,不仅未能挽救日益陷入困境的电影经济,反而出现发行零拷贝的残酷现象,这不得不引起理论界的反思。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电影在对待“商业性与娱乐性”的问题上又急转而下。自从电影向市场产业化迈进以来,电影生产者矫枉过正,把“类型片”或“娱乐片”当作拯救中国电影票房的灵丹妙药,把商业性、娱乐性放在了第一位,盲目地追求商业利润,不顾人文精神、道德价值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从1985年起,各制片厂纷纷转向娱乐片创作以争取票房,形成新时期第一个娱乐片创作高潮。但是,除《峨嵋飞盗》《神鞭》《东陵大盗》《金镖黄天霸》《黄河大侠》等少数优秀作品外,大多数影片都是受市场经济挤压的应景之作,在这种被动心态下创作的作品,其急切的经济目的显而易见,内容的平庸粗糙也可想而知。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在巨大的商业压力下,全国22家制片厂,以及许多知名或不知名的电影导演,都不约而同地放下架子,或瞻前顾后、或义无反顾地转向了娱乐片创作。把娱乐片当作拯救中国电影票房的灵丹妙药,使80年代中期的中国电影创作,在对待娱乐片的态度上明显地急功近利。由三、四流导演来拍摄一些‘要钱不要脸’的影片,成为这一时期许多电影人的共识;为了将已经流失的电影观众重新拉回电影院,娱乐电影创作者们大多心照不宣地向‘杀得一个不剩,脱得一丝不挂’的疯狂目标迈进。”[30]在电影产业化的今天,电影需要从市场上找回它巨大的运行成本,并且尽可能获取利润,这就决定了它必然采用商业性手段和娱乐化形式。实际上,目前这样的一种创作观念,确实扭转了以往电影创作政治和宣教一体化的局面,同时也带来了票房上短期、丰厚的利益回报。但从长远来看,如果片面利用娱乐形式追求商业利润,忽略了电影本质的艺术本质,这无疑不是长久之路。而当下不少中国电影却恰恰混淆了创作的目的和方法,走火入魔地举行着娱乐的比拼、票房的竞赛,却忘却了电影作为艺术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和思想内涵,所承担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使命。这种过度追求商业利润,盲目地运用娱乐化形式,甚至以色情、暴力和变态来吸引观众以达到增加票房的目的,必然导致电影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的缺失甚至缺位。
在全球化语境和经济市场化的今天,中国电影所面临的问题,不仅是要担负“再现”民族生活处境、激活民众的现实主义热情、塑造人生理想和民族理想的历史使命,还要承担起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以及优秀电影成果,争取在世界电影艺术殿堂占有一席之地的艰巨任务。因此,不谈商业性和娱乐化的陈旧创作观念不能适应现代电影发展的需求,但当下电影创作泛娱乐化的倾向和世俗化转身的趋势也是不可取的。如何正确对待电影的商业性、娱乐性与艺术性、思想性?这就要求我们转换思想、立足现实,在观念上认清这两者的区别和联系,在电影创作实践中摆正两者的位置。这是关系到电影创作如何进一步发展,走向繁荣的关键所在。
2.电影批评观念急需转化
“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那么一时代也必有一时代之批评话语。”[31]从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我们所处身的社会已经发生了深刻的转型,电影生产出现了新的变化,表现在:(1)电影从计划经济的统一格局、“共鸣”状态走向市场经济的多元格局和“杂语”状态;(2)电影作品从理想化、审美化、神圣化走向职业化、市场化、通俗化;(3)电影的商业化倾向得以强化,传媒、策划、营销介入影片的发售,并对其进行包装、炒作,上座率和票房成了衡量电影的重要指标;(4)电影由导演、影片本位走向大众本位,取悦大众“青睐”成了必要选项。电影创作的转变已然是不可抹杀的事实。当电影创作本身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而我们却拿过去长时间形成的传统的、定型的理论观念和理论架构,来批评当前已经有了发展的电影现象。这些陈旧、僵化的理论系统必然难以契合当下电影现象,甚至会严重窒息电影的生成能力。因此,我们必须改变某些陈旧的思维与落后于时代、曾经认为正确无疑而实际并非真理的知识格局去审视、评论电影现象的习惯。比如在电影批评上,我们一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理论为导向,这当然不容置喙,但时至今日,对这一在我国占统治地位的文艺批评理论,应该结合当下的电影创作和新的批评理论的发展重新研究、定位其价值取向、原则、标准、方法,对于某些概念,如“政治”“人民性”“思想性”需有一个更科学的解释,特别是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理论与各种文艺思潮、电影思潮之间的对话和沟通。对于电影现状、倾向性等问题,甚至新时期以来的电影发展进程中涌现的、与电影批评联系紧密的“关键词”,诸如主旋律、主流价值观、精品工程、三性统一、三贴近原则、国产主流大片、商业电影等,都应该有一个能更切合电影实际发展和适于大众理解接受的理论剖析。对于西方的理论、思潮及形成的一套“批评范式”“批评框架”,我们应该努力从中国电影历史与当前实际出发去实现“转换”,建立属于我们自己的“批评逻辑”和批评体系。
电影创作和电影批评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冯牧),这两者之间是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的关系。电影批评对电影创作重在引导,在尊重电影艺术规律的前提下,为电影创作营造健康有序的舆论环境,使优秀作品成为标杆与典范,让粗俗低劣的作品“无地自容”,这无疑对于繁荣影视艺术创作是至关重要的。多年来,我国的电影行业一直业绩平平,难有经典传世的作品出现。这固然与电影创作者综合素质不高以及投资者目光的短浅等关系密切,但同时,一针见血的高质量电影评论的缺席也是电影佳作难产的一个重要原因。电影批评的匮乏与混乱,会直接影响到电影创作的进程与走向,影响到电影作品的水准与品位,它是影视艺术整体质量上不去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当下迅速发展的电影创作实践面前,电影批评观念必须及时跟进。必须建立一种开放、多元、综合、选择的电影批评观,一种面向文化市场的科学电影批评观。但遗憾的是,这种状况至今仍然未能改变,电影批评理论的研究仍然滞后于电影创作的实践。已故著名电影评论家钟惦棐先生早在20多年前就曾多次感叹:“电影理论有愧于电影创作!”目前,电影批评观念的更新仍然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总的来说,对于目前中国电影创作和批评呈现的现状,我们要以辩证的眼光来看。我们必须认识到,全球化和市场经济是中国电影不可逾越的阶段,电影创作和批评也就不能不受到商品大潮的冲击和制约。想逃避这种制约,就如同想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一样,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应该利用全球化、市场经济的优势,清醒地认识全球化和市场化的弊端,并力图突破其对电影创作和批评的制约。这样,化劣势为优势,尽力葆有电影创作和批评的独立品格,实现其自身的价值取向,求得电影创作和批评更好、更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