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
序 言
自从电影19世纪传入中国,至今也有100多年的历史了。百年来,由于中国文化、社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使得电影在曲折中辗转前行。在中国电影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电影批评始终与电影的创作相互促进,共同成长。与中国电影史密切相关的电影问题可谓头绪繁多、现象驳杂、内容宏富。关于电影的外来经验与民族文化对立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消长纠葛;马克思主义批评与其他批评流派的关系;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超越、反叛与融合的混杂等。这些问题或矛盾在不同的时段交织穿插、反复出现。但经过历史的沉淀,通过仔细的爬梳、辨析,我们可以看出在世纪百年的电影批评的风云起伏中,始终有一些基本的问题、矛盾、焦点、核心或视角是反复出现甚至是贯穿始终的。其中,以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为主导的社会历史批评,在电影批评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成为20世纪以来贯穿中国电影创作和批评之中的重要线索,因而也成为我们研究、剖析中国电影批评发展历史的有效切入点。
熊立的《历史意识·审美维度·批判精神——中国当代电影的社会历史批评》是以“史的眼光”切入到中国电影批评的历史现场,展开对“批评的批评”。该著作既是对中国电影批评的分析与总结,也是在对当下电影批评现象的追踪与批判;既有学术的梳理与辨析,又有批评的睿智与锋芒。诚然,社会历史批评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批评方法,它伴随着文艺现象的产生而衍生,在西方理论界和批评界有着较为完备的体系。自从20世纪30年代起,左翼批评家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并自觉地将之运用到电影批评实践中,社会历史批评就开始积极地投入到中国电影创作及社会生活的洪流之中,展露它批评的功能和锋芒。中国电影在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在艰难曲折中寻找和探索对于民族和大众最为可靠的道路,而社会历史批评始终是发挥着主导作用的中坚力量。虽然社会历史批评曾因被误用、滥用,一度对电影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但不管如何受尽蒙难和指责,它也是其他批评方法无法替代的。从电影最初进入人们的批评视野,到多种批评方法共存发展、多元并立的当下社会,社会历史批评始终不会过时。
在当下电影进入产业化发展一路高歌猛进的时期,电影的市场业绩的高涨,互联网时代大众影评的活跃和兴旺给我们带来了欣喜的同时,影片的数量与质量的不对等,电影批评的芜杂和混乱也让我们忧虑。电影市场的繁华和喧嚣似乎是人们对于影片批评的艺术标准和学术标准的传统认知的逆袭。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必要反思中国电影批评发展演变的历程,从中总结出经验教训;深入探讨各种电影批评方式的美学特性及其基本规律,重构电影批评的理论体系。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必须高扬电影批评的批判精神,不断加强电影批评社会作用,从而促使中国电影产业朝健康、成熟的方向发展。当然,这是一项需要长期努力探索以及全社会相关方面携手共建的工作。在这其中,《历史意识·审美维度·批判精神——中国当代电影的社会历史批评》就是该书的作者在这方面所作的一点努力。它给电影批评的理论建设添了一块砖瓦,希望读者朋友能从中获益。
姜耕玉
2016年3月
于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